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读两首诗词,都是很有名的。正好这两个作者都与常州有关联,算是瞿秋白老乡。一首是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里“听雨”便是意象。
另一首是新诗,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里“邮票”“船票”等也是意象。意象可以是一个单一的物,也可以是一个复合的场景。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4.“象”要小,“意”要大。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二、意象的使用
下面按照这六个条件,谈谈如何使用。
意象的发现有两种情况。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率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战科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那时已开始有电灯,但又常离不开油灯)。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志敌我态势。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这时南京国防部大楼里的是呢绒大桌、真皮沙发、咖啡香烟,他们也绝对想不到共产党会这样穷。
……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报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线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共产党的普通干部们在延安大生产时就学会了纺毛线,想不到今天毛线派上了这么个大用场。黄维在淮海战役被俘,改造出狱后坚持要来西柏坡看一看,当他看到这间简陋的作战室时,感慨唏嘘,连呼:“蒋先生当败!蒋先生当败!”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篇《周恩来让座》。问题的引起是我在广东新会县周恩来纪念馆看到一张照片,听他与农民让座的故事。“让座”就成了一个突然触发的意象。由此牵出在政界、在历史上一系列争座、让座的事,最后得出结论:
“新会的一个小型纪念馆让我联想频频,悟到一个大道理。座位这个东西有实在的物质和虚拟的精神两方面的含义。如果只从实用考虑,能坐、舒适就行,大可不必争什么座次;如果从精神方面考虑,每个人在众人心里的位置是他德与能的总和,争与不争都是一样的。相反,争则愈见其私,品位更低;让则愈见其公,品位更高。这是做人的道理。”
第二种情况是先“意”后“象”。即先有一个主题思想在作者脑子里盘旋多时,一直在等待着有一个合适的意象才好下笔,终于有一天这个意象突然从天而降。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6500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2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80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瞻仰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随着轻风细浪,慢慢地摇荡。我真不敢想,我们轰轰烈烈、排山倒海的80年就是从这条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
……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65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2.“象”首先是一个形象,必须是一个实物、实景,不是一个概念。是诗化了的典型,是可以附托灵魂的躯壳,是形象生动的物象。为什么说是“诗化”了的典型呢?它比我们一般说的小说里的人物、故事典型多了两样东西,一是深沉的思想,二是浓浓的情感。用“象”就是用其形,以化解理的枯燥和沉淀情的躁动。
比如《百年震柳》就是借一棵震后不死的古柳歌颂生命,反复摹写它的外形,以引深生命的顽强力: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两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100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地球还照样转动。
3.“象”中必须有“意”,这个象里能抽出作者所寄托的思想。
我要找的沈公榕就在钟楼的侧前方。150年了,它已是一棵参天巨木,浓阴覆地,大约有多半个篮球场那么大,郁郁乎如一座绿城。树根处立有一块石头,被绿苔紧紧包裹。我贴近树身,蹲下身子,用一根细树枝一点一点地小心清理,渐渐露出了“沈公榕”三个大字。我一时被这个场面惊呆,有一种莫名的惆怅,静静地仰望着这150年前的历史天空。
别看我现在脚下的这一小块土地,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舰船基地,中国制造业的发端处,中国飞机制造的发祥地,中国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个学堂,中西文化大交流的第一个平台。学者研究,这里竟创造了十多个中国第一。现在我们来凭吊它,就只有这几座红砖房子、一座钟楼和一棵古榕了。
全文一万多字,慢慢地铺叙这150年来中国造船业和海军从无到有,几经挫折,清廷收复台湾、与法国人的马尾海战、与日本人的甲午海战、新中国组建海军,直到写稿之时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出海。这一切都是在这棵老榕树的眼皮之下发生的,它满身须根,临海而立,是一位须发飘飘的历史老人,是中国近代造船业和海军史的象征。
与这类似的还有一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抺绿云》,“左公柳”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坐标,记录了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伟业。所以我在文中说:“历史竟是这样的浪漫,在祖国的西北大漠和东南沿海,各用两棵树来标志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人们对他(左宗棠)最没有争议的纪念竟是一种树,并不约而同地呼之为左公柳。可见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
一棵树竟能引发我们这许多的思考。
4.“象”要小,“意”要大。以《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为例,一条只能容12个人的小船却可以解释80年的党史,可以提示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大道理。“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65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万里江山。”而《红毛线,蓝毛线》开头一句就是“政治者天下之大事”,这么大的政治题材,三大战役、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却用两根毛线来解说,这正是“象小意大”的效果。还有写邓小平当年落难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小路虽小,小平正是在这条路上思考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
6.意象的一次性。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写一个动作,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形容一件物品,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形容词。意象的运用如字词的选择,好意象是唯一的,在你之前别人没有用过,好像专等你来发现,就如牧童无意间发现了维纳斯。而你使用过后,这意象的魅力已经释放完毕,别人只有欣赏赞叹而无法再用。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已经嫁人,你只能看而不能娶她了。比如,再也不会有人用觅渡桥去写瞿秋白、用红毛线去写西柏坡。意象是只能嫁一次的处女,只能看一次的流星,只能放一次的烟花。好意象是一个作者永远的品牌和专利。
……试读结束,阅读全文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微店订阅。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梁衡,男,1946年生,山西省霍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委员。曾荣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主要散文集有《觅渡》《洗尘》《千秋人物》。有《梁衡文集》九卷、《梁衡文存》三卷。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小学课本。
【创作谈】
创作谈
梁衡
【新刊推荐】
【关于我们】
1、北京文学官方微店订阅
2、邮局订阅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邮发代号2-85,《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邮发代号82-106,全国邮局均可订阅。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商城搜索“北京文学”可直接订阅。
3、杂志铺网站订阅
4、杂志社订阅
汇款至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月刊社,邮编100031,每本20元,平邮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