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法之一《文章的意象》(梁衡)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读两首诗词,都是很有名的。正好这两个作者都与常州有关联,算是瞿秋白老乡。一首是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里“听雨”便是意象。

另一首是新诗,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里“邮票”“船票”等也是意象。意象可以是一个单一的物,也可以是一个复合的场景。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4.“象”要小,“意”要大。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二、意象的使用

下面按照这六个条件,谈谈如何使用。

意象的发现有两种情况。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率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战科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那时已开始有电灯,但又常离不开油灯)。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志敌我态势。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这时南京国防部大楼里的是呢绒大桌、真皮沙发、咖啡香烟,他们也绝对想不到共产党会这样穷。

……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报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线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共产党的普通干部们在延安大生产时就学会了纺毛线,想不到今天毛线派上了这么个大用场。黄维在淮海战役被俘,改造出狱后坚持要来西柏坡看一看,当他看到这间简陋的作战室时,感慨唏嘘,连呼:“蒋先生当败!蒋先生当败!”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篇《周恩来让座》。问题的引起是我在广东新会县周恩来纪念馆看到一张照片,听他与农民让座的故事。“让座”就成了一个突然触发的意象。由此牵出在政界、在历史上一系列争座、让座的事,最后得出结论:

“新会的一个小型纪念馆让我联想频频,悟到一个大道理。座位这个东西有实在的物质和虚拟的精神两方面的含义。如果只从实用考虑,能坐、舒适就行,大可不必争什么座次;如果从精神方面考虑,每个人在众人心里的位置是他德与能的总和,争与不争都是一样的。相反,争则愈见其私,品位更低;让则愈见其公,品位更高。这是做人的道理。”

第二种情况是先“意”后“象”。即先有一个主题思想在作者脑子里盘旋多时,一直在等待着有一个合适的意象才好下笔,终于有一天这个意象突然从天而降。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6500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2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80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瞻仰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随着轻风细浪,慢慢地摇荡。我真不敢想,我们轰轰烈烈、排山倒海的80年就是从这条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

……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65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2.“象”首先是一个形象,必须是一个实物、实景,不是一个概念。是诗化了的典型,是可以附托灵魂的躯壳,是形象生动的物象。为什么说是“诗化”了的典型呢?它比我们一般说的小说里的人物、故事典型多了两样东西,一是深沉的思想,二是浓浓的情感。用“象”就是用其形,以化解理的枯燥和沉淀情的躁动。

比如《百年震柳》就是借一棵震后不死的古柳歌颂生命,反复摹写它的外形,以引深生命的顽强力: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两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100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地球还照样转动。

3.“象”中必须有“意”,这个象里能抽出作者所寄托的思想。

我要找的沈公榕就在钟楼的侧前方。150年了,它已是一棵参天巨木,浓阴覆地,大约有多半个篮球场那么大,郁郁乎如一座绿城。树根处立有一块石头,被绿苔紧紧包裹。我贴近树身,蹲下身子,用一根细树枝一点一点地小心清理,渐渐露出了“沈公榕”三个大字。我一时被这个场面惊呆,有一种莫名的惆怅,静静地仰望着这150年前的历史天空。

别看我现在脚下的这一小块土地,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舰船基地,中国制造业的发端处,中国飞机制造的发祥地,中国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个学堂,中西文化大交流的第一个平台。学者研究,这里竟创造了十多个中国第一。现在我们来凭吊它,就只有这几座红砖房子、一座钟楼和一棵古榕了。

全文一万多字,慢慢地铺叙这150年来中国造船业和海军从无到有,几经挫折,清廷收复台湾、与法国人的马尾海战、与日本人的甲午海战、新中国组建海军,直到写稿之时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出海。这一切都是在这棵老榕树的眼皮之下发生的,它满身须根,临海而立,是一位须发飘飘的历史老人,是中国近代造船业和海军史的象征。

与这类似的还有一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抺绿云》,“左公柳”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坐标,记录了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伟业。所以我在文中说:“历史竟是这样的浪漫,在祖国的西北大漠和东南沿海,各用两棵树来标志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人们对他(左宗棠)最没有争议的纪念竟是一种树,并不约而同地呼之为左公柳。可见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

一棵树竟能引发我们这许多的思考。

4.“象”要小,“意”要大。以《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为例,一条只能容12个人的小船却可以解释80年的党史,可以提示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大道理。“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65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万里江山。”而《红毛线,蓝毛线》开头一句就是“政治者天下之大事”,这么大的政治题材,三大战役、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却用两根毛线来解说,这正是“象小意大”的效果。还有写邓小平当年落难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小路虽小,小平正是在这条路上思考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

6.意象的一次性。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写一个动作,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形容一件物品,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形容词。意象的运用如字词的选择,好意象是唯一的,在你之前别人没有用过,好像专等你来发现,就如牧童无意间发现了维纳斯。而你使用过后,这意象的魅力已经释放完毕,别人只有欣赏赞叹而无法再用。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已经嫁人,你只能看而不能娶她了。比如,再也不会有人用觅渡桥去写瞿秋白、用红毛线去写西柏坡。意象是只能嫁一次的处女,只能看一次的流星,只能放一次的烟花。好意象是一个作者永远的品牌和专利。

……试读结束,阅读全文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微店订阅。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梁衡,男,1946年生,山西省霍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委员。曾荣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主要散文集有《觅渡》《洗尘》《千秋人物》。有《梁衡文集》九卷、《梁衡文存》三卷。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小学课本。

【创作谈】

创作谈

梁衡

【新刊推荐】

【关于我们】

1、北京文学官方微店订阅

2、邮局订阅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邮发代号2-85,《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邮发代号82-106,全国邮局均可订阅。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商城搜索“北京文学”可直接订阅。

3、杂志铺网站订阅

4、杂志社订阅

汇款至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月刊社,邮编100031,每本20元,平邮免费。

THE END
1.觅渡(修订版)梁衡著.pdf全文免费是为序。 2004年2月12日 大情大理 觅渡,觅渡,渡何 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 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 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 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 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 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7/7011144134002012.shtm
2.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的散文以真率自然、含蓄隽永的文风感动了无数读者。届丰子恺散文奖10日在大师的家乡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颁奖,多部佳作榜上有名。著名作家梁衡以《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https://m.gmw.cn/2021-04/12/content_1302225302.htm
3.完成17—20题。(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16分)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9233404304236834&fr=search
4.重阳常州城里觅渡缘 好诗只须要一首 文章为美而写(《天边物语》后记)——关于《天边物语》的审美絮语 我们捧起了100个太阳 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西北文学的使命——接受首届“西北文学奖”答谢辞 文章的三层、五诀 展开全部 载入中 下载豆瓣阅读 App https://read.douban.com/ebook/458452170
5.梁衡2019年12月9日,梁衡的《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获第1届方志敏文学奖散文类大奖。 2021年1月,梁衡的散文 《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 2023年4月13日,梁衡的《风沙行》获得2022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词条图册 参考资料 1、无转发: https://www.cnprose.net/newsinfo/5938167.html
6.觅渡觅渡免费阅读免费小说全文作者梁衡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https://www.qimao.com/shuku/1801740/
7.这本书专为美而写读梁衡《天边物语》——中国青年网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曾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秋白就义70周年时又被刻在碑上立于纪念馆院中。梁衡来到常州,找到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找到清嘉庆年间就有的觅渡桥,找到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中国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book.youth.cn/zx/202203/t20220303_13495408.htm
8.读书随笔勿平勿巧求美求思——读梁衡《觅渡》散文集有感山水与文化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山水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山水。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山水游记是梁衡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能够和自然山水亲密接触,涓涓文字里流淌出山水之美,如临其境,让人心向之往之,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亦能饱尝神游之福。足不出户,思之千里万里,不出国门,亦能周游http://www.dlymgz.cn/newsdisplay.do?id=4231
9.梁衡他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在他所有的散文里,可能是最深的一篇了,但是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从平民百姓到高级教授,都有。有一个搞煤炭的老乡到梁衡这里,拿了一本书回去看,再见到梁衡时,第一句话就是说到瞿秋白。“一个有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的文章,在不同的读者层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触动,即使一下https://www.meipian.cn/38r0mdy8
10.瞿秋白与瞿秋白纪念馆2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http://www.she-zhang.com/news_show.aspx?id=3676
11.翟秋白作品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觅渡。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 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 书名,觅渡。作者,梁衡。ISBN,9787300053752。页数,346。https://www.360docs.net/doc/ff6640771.html
12.梁衡:觅渡觅渡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七年前梁衡出版了散文集《觅渡》,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广受好评。本书是《觅渡》的长级版,收录了梁衡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评论与写作体会。全书分为“伟人如山”“青史如镜”“山川如我”“人生之美”“域外之风”“为文之道”六个https://h5.youzan.com/v2/goods/3ey01o6me71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