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萨早年的小说《胡利娅姨妈和作家》虽有很多虚构成分,但胡利娅姨妈确有其人,她就是略萨母亲的好友,比略萨大十几岁,人很漂亮但不能生育,离婚两次。
1954年,18岁的略萨正在利马一所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专业,而胡利娅姨妈正好来利马度假,她的美貌引来了不少登徒子,胡利娅只得请“小朋友”略萨陪她看电影、散步,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感情,爱得如痴如醉。当胡利娅有犯罪感时,略萨便极力说服:“年龄的差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相爱。”他们终于冲破了世俗的阻挠,勇敢地走到了一起。不久,胡利娅便发现略萨和她15岁的外甥女帕特里西娅经常眉来眼去,非常生气。后来,略萨就给妻子写信:“是的,我爱上了帕特里西娅,而且我知道这对你来说也不是新闻。无论你使用什么武器,也拦不住我对她的爱。我唯一要求你的,就是放弃这早已经凋谢的婚姻。”最后,胡利娅同意离婚。
朋友义气·与马尔克斯“翻脸”
然而到了1976年的某一天,在墨西哥的一家破电影院里,这两位作家却大打出手,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尔克斯向左走,一直都是卡斯特罗的好友;略萨向右走,一度作为右翼势力的候选人参选秘鲁总统。
据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当时略萨是闹婚外恋,疯狂地迷上了一个瑞典女郎,并抛下妻儿与其私奔。失望痛苦的妻子帕特里西娅于是向马尔克斯和他的妻子哭诉,他们建议帕特里西娅跟略萨干脆离婚。可略萨不久便被瑞典美女甩了。痛定思痛的略萨最终还是回到了帕特里西娅的身边,而帕特里西娅则将与老公分离期间的内情全都抖了出来,两大文豪于是结仇。
记者出身·曾经是报纸“侦探版”编辑
早在十五岁时,略萨就从事新闻工作了。那是在中学四年级的假期里,略萨作为侦探版的编辑,在《纪事》报社里工作。他夜间跑警察局,打听发生了什么犯罪和交通事故。某天在波尔维尼尔区,一个妓女被刺身亡的案子,就促使略萨来往于利马各个妓院、下等舞厅和同性恋者常去的酒吧之间,报人同流氓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新闻这一职业促使他深入探索各个领域、阶层的各种活动,帮助他打开了了解许多国家方面的大门。
○巴尔加斯·略萨代表作
1952年写下第一个剧本至今,略萨已创作了30多部小说、诗集和剧本,其主要作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被翻译成中文。代表作有《城市与狗》、《绿房子》、《中国套盒》等,1981年,他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出版,这本书是他自认写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
叶兆言:
略萨作品影响了中国作家
邱华栋:
中国很多好素材却被写得很差
前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是法、英、德语等占主导,我不赞同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但今年有所突破,拉美文学旗帜略萨终于受封。我对《绿房子》和《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两部作品印象很深,我20多年前的一部作品《前面有什么》就受略萨写作风格的影响。我对他最佩服的是“每部小说都有好多个线索”。他除了在结构艺术上深有造诣外,内容方面,在揭露秘鲁军方腐败,社会民生透析得也很好,《酒吧长谈》是部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小说,揭露了秘鲁在奥德利亚统治时期的社会黑暗和混乱。
在中国,存在很多低劣的现实小说,特别是一些官场小说,素材虽好但被写得水平很差。而一些先锋派又在技巧上走得太远,这是两个极端。
■略萨谈写作
○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觉得更好、更能保护自己抵御不幸困扰的方式。
○他(小说家)好像对生活进行了再创造,而实际上,他是在修正生活。小说背叛生活的方式有时是细微而明显的,有时是粗暴的;用按比例压缩的、可供读者理解的语言情节把生活封闭起来。于是,读者就可以这样判断它,理解它,特别是用一种真实生活不赞同的逍遥法外的态度来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