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
所谓资产配置,就是投资、筹资的数量、区间匹配,它与其说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有人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理财的烦恼,为客户量身定制一套财富管理方案是商业银行的本职工作。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做为商业银行,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进及扩展自身业务已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本文将从资产配置理论及策略闸开,分析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上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资产配置、理论、问题、策略
一、资产配置理论及策略
资产配置的理论
有关资产配置的理论主要有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偏好——承受”风险矩阵理论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马科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主要观点是:
不同金融产品风险可以互相抵消,也就是可以对冲的。所以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分散化。举个例子,假如你同时投资了一家卖冰激凌的公司和一家买雨伞的公司,那么不管是在下雨天还是太阳天,你的收益和损失总是均衡的。
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是可以度量的。目前,很多结构化的产品其实也是采用了这种风险分层的方法,而这一切的创新基础都是基于马科维茨理论“风险是可以度量的”这一观点。
像雷曼兄弟、摩根斯坦利这些大型的投资银行,他们将贷款打包之后再细分成非常多不同风险收益的层级,出售给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在房价高涨、流动性好时,由于融资成本低,销售速度快,这些机构愿意更大量地发放贷款,赚取利润。在华尔街,这类起初非常睿智的金融创新,到后来受利润的驱使规模急剧膨胀,在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条件下,这些金融工具产生了扭曲,产生了不可能避免的系统性风险。当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链断裂,雷曼兄弟手里的资产证券就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他只能走向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发生关键不在于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而是该类机构为了利润忽视实际需求、忽视可度量的风险、盲目放大杠杆造成的。
(二)资产配置策略
资产配置策略从大类上分,有战略型策略,主要包括投资组合策略、基于LPMn、VaR等的配置策略、行为组合策略等;有战术型策略,包括购买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等。在实际资产配置中,风险因素是一个
企业主进攻性产品配置过高
依照资产配置的角度,企业家们的资产大体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防御性资产,主要用于防备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时,可以确保各类基本生活需求,包括现金、存款、保险、黄金等;
第二类是资产性资产,主要用于保持资产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包括债券、股票、基金等;
第三类是进攻性资产,主要博取超高回报,实现财富等级的跃升,比如私募股权、投资性房产、企业投资等。
而绝大多数企业家的身体里大都流着冒险的血液,从他们的资产配置来看便可知一二:一是企业投资占比较高,甚至有一些企业家无法容忍剩有闲置资金,所有的资金都投入企业;二是投资性房产占比较高。由于企业投资和投资性房产同属于进攻性资产,在博取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尤其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激进式增长模式难以维继的情况下,企业家们进攻性资产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逐步增大。
关于资产配置存在的建议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依次解决方案如下:
(一)注重“周期”“占比”在配置中的作用。
在资产配置中,我们主要注重三个方面:收益、周期和金额。过去我们会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配置与风险相对应收益的产品,往往忽略了“周期”和“投资金额占比”这些因素。我们经常会误认为“周期”就是特指经济周期,或是“人的生命周期”,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已体现,不再议论,这里想闸述的则是“产品周期”。提及“投资金额占比”,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从来都没有将其考虑在内。
打个比方,一位稳健型的客户,他有1000万的资产,其中有部分资金(假设100万)在两年闲置期内希望获得高收益,同时,他能容忍这100万承受40%的亏损。简单计算如下:
900万购买低风险业务收益900*5%=45(万)
100万购买高风险业务收益100*100%=100(万)
or100*(-40%)=-40(万)
期间总体收益45+100(-40)=145(5)(万)
客户可以获得的收益区间为5-145万。
总体看,资产配置是符合银行对稳健型客户资产配置方案的,但又与客户的风险测评相矛盾。
为解决上述问题,银行可以根据对客户的了解,在风险测评时按“投资周期”及“投资占比”进行细化。客户经理在给客户购买产品时,需先解决客户购买的产品占比及周期是否在合适范围内,如果在此范围内,则不需要更改其自身现有的风险测评。
以测评为稳健型客户为例,不需更改其风险测评,而需要购买中高级以上产品,其“周期”及“占比”举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