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市场对中央出台新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早有预期,但5月17日房地产新政之猛还是震撼了整个市场。
社会上的普遍认为此次新政是国家为了制止经济下滑开展的救市,这是非常狭隘的。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当时看上去就是在求生,但如果放到整个长征甚至中国革命,“四渡赤水”实际上改变的是对敌我态势的全新理解,创造出一套全新的作战形式。
今天的房地产救市也是如此,中央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判断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将会长期改变中国经济未来的运行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对战役的意义、战役的规模有清醒地认识。
新政背景:房产衰退导致银行造币功能丧失
此次中国经济衰退,发端于打压房地产引发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在中国的资产负债表里,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基础的资产端非常强大,美国在高科技方面的限制反而激发了“卡脖子”领域的快速替代。
真正问题出在中国的负债端。由于房地产在债务端权益项中占比极大,银行通过贷款创造货币最主要的抵押品都来自房地产,房地产估值的下探,导致全社会资产缩水,银行创造货币功能丧失,债务端大幅衰退。
由于资产负债两端必须相等,债务端的收缩使得资产端全面过剩。没有债务端的修复,货币就创造不出来,消费就是无源之水,“新质经济”就会受到抑制,强大的资产端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诅咒。
因此,这次救市,表面上看是救房地产,但本质上救的是债务端。救房地产只是手段,救债务端才是目的。只有将房地产新政放到这个大框架里,才能正确理解救市政策的宏观意义。
中美经济脱钩:究竟谁收割谁?
宏观债务端负债项、权益项组成。债务端和资产端的差额由对外贸易弥补,资产端大于债务端,贸易就需要顺差;负债端大于资产端,贸易就需要逆差。房地产衰退导致中国宏观债务端大幅萎缩,使得中国经济更加依赖外部顺差;美国大规模举债,使得美国经济更加依赖外贸逆差。
中美经济脱钩,双方都会出现资产端和负债端出现落差,谁的落差越小,谁的抗衰退能力越强,谁就会最终胜出。如果中国胜出,就可以收割美国的资本;如果美国胜出,就可以收割中国的资产。
因此,美国需要通过“高息揽储”弥补自身资产端,但加息也是有限度的,一旦无风险收益大过资本市场,就会引发资本市场衰退。所以美国必须在股市维持非常高的泡沫,还必须提升与其竞争的资本市场的风险。
而中国则需要外需弥补债务端的缺口。以汽车产业为例,虽然国产汽车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但4月当月国内销售却负增5.6%,之所以生产还能增长15.4%,靠的是出口在撑着。
美国之所以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带头对中国加税,就是不让中国利用外部市场弥补债务端收缩形成的缺口。可以说中美双方都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俄乌战争后,美国带头对俄罗斯展开制裁,使欧洲的资本市场无法威胁美国的资本市场,但却无意中帮助了中国。
由于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不仅减少了中国对美元的需求,反过来扩大了人民币的需求,有效地对冲了美国对中国加税带来的影响。中俄资产负债表的互补,严重破坏了美国对中俄的制裁的效果。因此,美国竭力切断中俄人民币结算的贸易不仅是要制裁俄罗斯,同时也是要进一步也是要强化中国对美元的依赖。
3000亿再贷款创造流动性,但还不够
从全球竞争中,我们可以看清。保住、进而扩大权益项是中国头等重要的战略。而在组成权益项的股市、债市、房市中,权重最大的就是房地产。由于存量不动产的规模远大于增量,房价、地价对权益的估值要远比新增房地产规模更重要。
央行降息、降首付,再结合不久前自然资源部提出通过与去化周期挂钩减少供地,各地取消限价、限资格、限容积率等一系列政策,房地产政策从“限价放量”向“限量保价”180度大调整,就是要制止宏观负债端螺旋式收缩。这也就是为什么说5.17房地产新政乃是事关全局的“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