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根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的前提。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直致力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位居第31名,连续两年在营商环境改善的经济体中名列前十。然而,与中国经济总量和增长水平的全球地位相比,我国营商环境依然还有提升空间和必要。同时,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和国际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我国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考验与挑战。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要求下,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有利条件,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可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复杂政治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一方面指明营商环境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法律实施,以实现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另一方面要求法律制度能够确认和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有效发挥,以确保营商环境的市场化。

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公法和私法的有效协同。从公法层面看,主要是通过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为市场主体开展营商活动提供宽松、便利的环境。例如,规范行政审批、推行减税降费、改善政务服务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商事登记改革、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推行包容性监管等。就私法层面而言,以公平、合理、可预期的法律规范调整平等市场主体之间因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民事商事关系,使各类生产要素能够高效配置、各类交易活动能够便利进行、经济活动成果能够得到确认和保护,也是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例如,合同效力的认定与执行、产权的利用与保护、担保的形式与效力等,都会对营商环境产生影响。而私法所调整的内容,恰恰是各类市场主体以市场化方式所开展的营商活动,构成了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与根本。民法典的颁布,不仅将已有民事商事基础法律制度予以法典化,而且根据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创新和优化,能够从私法层面丰富和完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供给。二

民法典强调了产权的平等保护。有恒产者有恒心,平等的产权保护能够增强境内外企业和个人从事商业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是健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民法典开宗明义地宣示了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同时在物权编中规定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私权保护是我国民法典的基本立场,除了对自然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的保护,民法典对于具有典型财产权属性的自然人与法人的物权、债权、知识产权、投资性权利等商事活动中的重要权利类型也提供了全面保护。民法典在区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多元构成的基础上,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产权予以平等保护,有助于保障不同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地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营商环境,使企业家群体形成积极且稳定的预期,从而为资本形成和交易繁荣提供有效制度激励。

在长期民事立法经验和制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民事商事法律规范的整合与创新,是民法典编纂和颁布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按照体系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的要求对民事商事基础性法律制度予以法典化,实现了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和清晰化,有利于法律制度的实施、普及和完善。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法典的颁布,不仅使得日常生活秩序得到更好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时代变迁下的私法需求得到更好回应,而且,民法典为市场主体的营商活动提供了明确规则指引和法律依据,其设置的民事商事法律制度所体现的市场化取向和时代性特征也将更加便利商事活动并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产权得到更平等的保护、要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交易得到更全面的保障。毋庸讳言,作为民事商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有效回应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展任务和时代需求,必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制度根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冯果,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我国教育法的法典化复旦教育论坛Fudan Education Forum2021.Vol.19,No.1《民法典》背景下我国教育法的法典化 孙霄兵1,刘兰兰2 (1.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9;2.首都师范大学法律系,北京100089)摘要: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推进依法治教要求完善教育法治建设。新颁布的《民法典》丰富了我国的立法实践,以法典化引领教育https://wenku.baidu.com/view/30526b56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7.html
2.加快构建中国民法理论体系民法理论体系,是指由民法相关概念与原理构成的具有逻辑联系的民法理论的总和。民法理论体系以民法的部门化、法典化为依托。我国民法典的颁行,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法理论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和良好条件。但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的民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照着讲”状态,“接着讲”方面有所不足,体系和内容上的自主性仍不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08/16/c_1130192731.htm
3.薛宁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她权益”增加几多149期主讲《民法典》在明年1月1日实施之后,第1010条就成为女性依法维护人格尊严、身心健康权利的直接法律依据。 《民法典》1010条成为女性依法维护人格尊严、身心健康权利的直接法律依据 法典化时代婚姻家庭法的突破 《民法典》的颁布把现行的《婚姻法》《收养法》都融合到了一起,成为第五编婚姻家庭编,在很多内容上有所突破http://wenhui.whb.cn/zhuzhan/jtxw/20201022/375889.html
4.民法典视阈下的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版权资讯《民法典》为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奠定了制度基础:强调了著作权制度的私法基因;统合了著作权运行的底层逻辑;树立了著作权治理的现代思维。《民法典》也为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提供了经验启示:法典化是社会变革的制度表达;体系化是立法活动的核心要务;现代化是法治建设的基本目标。《民法典》还为著作权法的第三http://www.ccct.net.cn/html/bqzx/2020/1221/2281.html
5.极简德国民法学家家谱到底是哪些人影响了我们现在的法学思维方式在如前所述的罗马法-自然法学接近200年的研究之下,法典化成为了全欧法学界的一大理想,这种理想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家在一起运用新的方法研究罗马法快两个世纪了,也差不多该拿出点东西来了。——作为罗马法-自然法运动的结果,欧洲三大民法典:1794年的《普鲁士一般邦法》,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11年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59161645416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