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读后感2000字(精选12篇)

毛泽东目睹了苏联走的弯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从长远来看,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会促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快些,进而保障人民生活需要,让发展的根基更稳固。

2、沿海和内地工业如何平衡

自古以来,沿海地带经商、港口贸易相对集中。民族资本主义就是在沿海地带打下的工业基础,因此共产党发展工业,需在依赖沿海基础的同时,借助其先进经验发展内陆,只有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及东西南北中都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这条路才能走下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的国防,就和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我们要找一个平衡点,一旦产生偏颇,就会失衡,国内供能也就不足了。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关系很复杂,如何保证三者关系稳固?答案就是公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民的.获得感,只有人民在生产的过程中获得了有效的激励,单位和国家才能大步向前,这就意味着国家和单位得让利给人民。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同地方商量办事,而不是贸然下命令,因为地方有特殊性,但是这个矛盾的统一性就在于处理这层关系必须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利,给予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这样才能让地方干得更好。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少数民族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补充的,少一个都不行,如果不完整,何谈统一?

7、党与非党的关系

统战工作需要调动民间的积极性,需要相互监督,防止官僚主义,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革命总的来讲就是:团结朋友,斗争敌人,杀戮不是唯一的办法,且杀戮往往给我们带来麻烦,我们应该灵活的处理和应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反革命,最终做到团结朋友,斗争敌人。

9、是非关系

从上到下都有一个原则和底线,只有不突破原则,不僭越底线,事情才能办好,方向才能正确。原则和底线在哪?在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心中,多问问初心,多反省使命。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外交问题的处理方式,总的来说就是多交朋友,多学习,多思考,多比较。

历史是辩证的,人生也是辩证的,这一个个小问题的背后,解决的是如何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从《论十大关系》中我学到了:

①要有大局观,眼界不可狭窄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不应该紧咬一点不放,人生就像一个进度条,有时会前进,有时会停滞,有时甚至会倒退,如果倒退了,也不要惊慌,处于劣势,也不要气馁,多思考,努力补齐短板,一切都会慢慢步入正轨。

②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学习

到什么时候都不该忘了学习。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照搬,低谷时要学习,高处时更要学习,学习能使我们走得更长远。

③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提出的反对“本本主义”,应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的一位同事一天写了五篇材料,你也想一天写五篇材料,但是你忽略了你们俩的基础不同,没有对工作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所以就工作得十分吃力。

④掌握平衡点,不可极端

国家要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寻求平衡点,我们的人生也同样如此。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何平衡学习与工作,也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这个问题需要在实践和经验中寻求答案。

⑤灵活应对,举一反三

⑥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多思考事物的两面性,不好的东西也存在好的一面,发现了才能充分利用,就好比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个人,挑你的缺点毛病,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看待,如果他是基于事物本身提出的问题,不刚好相当于友情提醒吗?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际方面,在2月召开的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密秘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制度的狂风恶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境困难。在国内,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人民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虽然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普遍地、大量地存在并占居主要地位。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以前我总认为毛泽东是不懂经济的,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建设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过对论十大关系的阅读,明白了毛泽东也是非常懂经济的,至少比现在的我懂的多的多。而且其中的论述多是十分恰当的,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毛泽东的平衡工业布局是多么的相似。军费每年的保持10%以上的增长,重视自主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不是和毛泽东搞核武器的劲头不是一样的嘛。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高技术重工业的发展不又是一样了吗?

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

只有好的理论是不行的,还是要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落实良好的政策。这也我从十大关系学到的比较重要的一点。2008年经济危机到来,又使很多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西方很多国家都掀起了《资本论》重读的高潮。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读过几本马克思的原著?是时候翻翻马列主义原著了!

期末将至,毛概作业有一部分涉及到经典阅读,因此,我选择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以下为我读完之后的一点点心得。

1956年,毛泽东将从中央政治局所听取的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方向的问题进行总结,总共十个问题: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在分析十大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始终以苏联为鉴,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缺点,走了一些弯路,毛泽东警示我们不能再重蹈苏联的覆辙。

就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是没有错的,苏联也是十分重视工业的,但苏联却轻视农业以及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内粮食、原料供应不足,民生用品极度缺乏,苏联重工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农业农民的压榨之上,如此形成对重工业的原始积累,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有所扭曲,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最终苏联解体,也与此不无关系。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借鉴苏联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方面的发展情况,毛泽东主席也总结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显然我们需要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使社会主义有稳健的根基得以发展,才能在探索时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发展问题上,毛泽东主席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对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尽量做到沿海与内地发展基本平衡,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地理位置和地形优势,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发展新势头。毛泽东特别强调,应该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底子,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沿海更多的发展轻工业。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存在矛盾的,毛泽东强调: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现在我们国家的`政府也在提倡这一做法,即:简政放权。但在当时不会这么讲,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从哲学方面来讲,世界本就是一个矛盾体,倘若我们人人都懂得矛盾观,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岂不是得心应手。我们是要统一,也要特殊,要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宪法就是这种统一的有力保证。地方和地方的关系问题,省市和省市的关系问题必须提倡的是:顾全大局、互助互让。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可以说是:论是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评价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历史是辩证的,人也是辩证的,或许这些矛盾的分析不适用与过去,但又可能适用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使得我国不断的到发展,不断强大,这也强有力的证明着这“十大矛盾”在实际当中是如何得到有效解决的。

当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具说服力和实践性,《论十大关系》不是空谈,更重要的是得到妥善的实施和履行,我们应该以《论十大关系》为标准,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更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读完毛泽东阐述的十大关系中,我觉得每对关系都充满唯物辩证法的色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国家的许多政策和方针都还体现《论十大关系》中的观点,可见它对中国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同时比如其中,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些见解,它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也有启示意义。

人作为复杂社会的一部分,做事难免会犯错,就像古人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问犯错就要勇于承认错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过错,学会反省。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的新时代大学生,遇事难免会冲动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大学生打架斗殴已经不是啥新鲜新闻了。例如,同学因为一时口角之争就大打出手,一时失手将对方致残好,甚者致命。原本只是件小事,没想到发展成犯罪,当事人事后也悔恨不已。而对待这些犯过错误的同学,我们应学习“是非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曾经他们犯过错就和他们交流,歧视他们。相反,我们应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让他们从灵魂深处反省,争取早日改正错误。

当我们周围的`同学犯错误时,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他们,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苛刻地要求他人只会让人疏远自己,最终导致失去朋友。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我们更有责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医德。不管患者曾经是否犯过罪,我们都应当救死扶伤,医治身体疼痛时安抚他们心灵的伤疤。在战争年代,战地医生不会因为患者是战俘就任其疼痛而死,地方的士兵许多是被迫入伍参战,并非自愿来侵略他国。

在学习方法方面,我们应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果同学的学习方法对我们学习有效,我们就应借鉴他的方法。不论对方性别、年龄、性格、班级等方面与我们差异多大,只要他们的学习方法能适用于我们提高成绩,我们都应当采纳。就像我国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同时防范“拿来主义”,要理性分析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方面优于他人,而其他方面平平常常,甚至相形见绌。成绩优异的同学只能说明他擅长学习,不能说明他面面优秀。倘若他待人冷漠,不尊敬师长等诸多缺点。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成绩优秀同学的一切不良行为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近社会上发生许多发人深思的事件,出现老人跌倒不敢扶、二次碾压路人漠视、还有11月16日发生的校车事故,让人不禁对公民良知和政府监管的怀疑。生活中处处可见形象工程,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工程总是被些人用于谋己私利。每位中国公民都同社会丑恶现象战斗,以公民的责任感监督政府,坚持是非关系,才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首先我知道了这“论十大关系”都论的是哪“十大关系”: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当然以上这是官方的解说,百度出来的读后感也都是这样成筐成筐的。我看过之后有两大不解,第一就是在1956年做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报告与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并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等关系中多次提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到了1966年,时隔十年,就开始以阶级斗争为主了呢?是我们国家形势越来越越发展得非阶级斗争不可呢?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要是非阶级斗争不可,为什么到了1978年,也算是十年后,又开始改革开放了呢?是毛泽东思想出问题了吗?

最后在读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也受到了一些启迪,“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一个民族是这样,那么作为一个单个的人,更是如此,我们在不能妄自菲薄的同时,更不能盲目自信,要充分地认清自己的能力,要学会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这样才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读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后了解到毛泽东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论十大关系》以及其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读了《论十大关系》我颇有感触。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通过几个月系统的调查研究,同几十个部门的负责人谈话,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然后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

十大关系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所谓的积极因素,在国内,以工人和农民为基本力量,争取中间势力,做好反动势力工作,化消极为积极。在国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就是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论十大关系》的写作背景: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情况十分特殊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从马列主义的`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又不符合中国国情,更不可能凭主观去想象。这个问题,只能从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解决,首先要求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调查研究。毛泽东的探索正是从这里开始的。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毛泽东提出一些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思想。被称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这次调查的直接成果。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历时四十一天。最终毛泽东写出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对中国有重大的意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晚年着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硕果,它的历史功绩在于:提出了独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奠定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初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关于这十大关系问题的研读,毛泽东说的的确好,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会不断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同志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

毛泽东同志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同志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同志“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

毛泽东同志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同志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同志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同志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在这充分体现。“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这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理的具体体现么?毛主席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关系就是矛盾。处理十大关系,就是处理十大矛盾。而矛盾是没有完结的,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出现。从全文毛主席分析问题的思路看,不管是各行各业,不管是现在将来,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法根除,正如他在《矛盾论》中所说的那样“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矛盾分析的法则是事物分析的总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他阐述中国的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这段论述。我国底子薄,一为“穷”,文化、科技水平低,二为“白”,穷就要坚持革命立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白就要谦虚谨慎,向人家学习。

诵读一帧帧中华经典的篇章,跨越岁月的长河见识伟人们的风采,我们明了的不仅是历史与理论,我们震撼的更多是思想和精神。让我深深为之折服的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一书,其中的思想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1956年于处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而言是一个茫然不安的年份,在这一年,那些社会主义国家震惊,迷茫,彷徨……而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1956年2月24日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向苏共二十大的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这令世人震惊,斯大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领袖,虽斯大林存在不足,但对其全盘否定无疑是摧毁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使其思想混乱。

毛主席谈到,提出的十大关系实为十大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诚然,唯有将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我们国家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着手,友善的要团结,中立的要争取,不中立的要转化为中立,反动的要分化,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消极因素降到最小,壮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我们终将会成功的!

虽然当时的中国小有成就,但毛泽东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工作存在的不足。他提出了:(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我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可以从当时的情况认识到这于国家发展而言极为重要的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不仅对当时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价值,还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时要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要将苏联打造为工业强国,注重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致使后来出现苏联人民吃不上面包的艰难处境。我们中国需要吸取教训,多发展轻工业和农业,让人民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的使命是要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人民服务。一个国家再怎么强大,没有人民的欢笑,一切都是虚幻!

在沿海和内地工业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毛主席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看待此问题,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开创性的想法——协调。这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中的“协调”不谋而合。如今的中国与20世纪50年代的国情已大不相同,现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经济发展较沿海地区落后。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终归适用的。

毛泽东同志具有全局意识,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固然重要,而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国防建设才会更进步。确实,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毛泽东同志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中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巩固中央统一,给予地方一定的独立性,扩大地方的权力;汉族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巩固各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于反革命,斟酌采用“杀关管放”的方法;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评判性、理性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两条缺点,也是优点。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这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敢于承认国家发展的不足。当时中国确实落后,新中国起步低,缺乏技术、资金、材料等,但我们要认清国情并采取有效措施。要发展中国,我们要一步一步来,一步登天是妄想。毛主席对于中国的十大关系辩证地分析,并加以总结、提出解决措施,这于我们中国的发展意义非凡。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如今的国已经不是一穷二白的国家了,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尚算不上顶尖。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如今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做的是如毛泽东同志一般实事求是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毛主席说得好,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我们的国家,在成长的历程中,总是会遇到矛盾、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要将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那么未来终归会呈现一片光明!

《十大关系》对当时中国存在的十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论述,涵盖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感受和学习其思想,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经久不衰!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76年12月26日,经毛泽东生前亲自审定的《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随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大致有国内国外两个方面。相信大家对1953这个年份并不陌生,这是中国学习苏联之后开始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年份。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一五计划已经实践了三年,照搬苏联改革体系的弊端和缺点已经开始显现。苏共十二大也于1956年2月召开,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国也为此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不足,同时共产国际也出现严重问题。

印象最深的是,高中的历史老师讲到毛主席写这本《论十大关系》时,听说主席从1956年2月份开始就实地去探访,中央34个部委,毛主席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去听取汇报、记录汇报、思考问题,并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然后再自己集中概括。

这本书的'由来和背景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启发颇多。当你去借鉴一件事或学习一个人的时候,照搬真的是合理的吗?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主席在一五计划实践三年之后,懂得及时止损,并从各方面听取建议、吸取教训。并且没有一个人专行独断,而是调查34个部委建议,并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成长道路上所要学习的。

接下来,正式介绍一下《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顾名思义,整本书主要介绍了十大关系。那是哪十大关系呢?哪些简明扼要的关系,牢牢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呢?

(1)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2)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3)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5)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7)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8)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9)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10)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这本著作论述当时了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属于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这些具有警示意义的言论,不仅是毛主席根据国情和民意所独创的,更是在国内外的历史长河中有所借鉴,并在中国以后的发展道路中都熠熠闪光的思想瑰宝。

但在此本著作发表完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发展来看,实践和理论必须要做到同步。毛主席有这么好的理论作为支撑,但在后来,难免还是会犯错误。所以,这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也是,只有好的理论是不行的,还要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落实良好政策,才是完美体系的构成。

除此之外,作为当时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毛主席用的文字亲切有活力,完全没有严肃正经的架子,让人很忍俊不禁,建议大家都要去读一读,《论十大关系》的篇幅很短,静下心来品一品,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一颗脑袋落地,历史证明是接不起来的,也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起来,割错了,想改正错误也没有办法。”……

查阅资料的时候,在豆瓣上看到一篇书评,有人这样写道:毛泽东的口气是谆谆善诱同时不容反驳的,可谓轻声细语的暴力美学。但抛开这种时代局限性,其思想体系也有太多可取之处。

最后,以我一直坚信的一句书中的话来结束:无论什么事,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系的讲话,在当时对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有所改革的情况下,总结了建国初期的执政经验,根据苏联当时所犯的错误以及1953年确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在在当时,找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大经济问题

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费开支,裁军,这些也并非是不重视国防,相反地,让经济加速发展,提升科技水平,这反而可以反作用于国防,制造出更先进的武器,“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六大政治问题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平日里需要放权,不能所有的问题都上报到中央,提倡地方上商量办事的作风,同样的,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说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而这就需要将权力紧紧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前些年,各种“苍蝇老虎一起打”便是制度发挥优势,对权利进行整顿的最好案例;同样地,在特殊时期,如最近刚刚发生的新冠疫情期间,则需要中央集中权力,统一指挥,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所有的人,所有的资源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如今趋近于零的原发性感染也同样证明,这是高效且可行的方法。

在党与非党的关系上,我国始终坚持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

在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上,阶级斗争始终需要进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在现今社会中,大量的公知党,带路党也常常混淆大家的视听,贬低国家的所有,抬高国外的一切,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这便是现阶段我们所需警惕的反革命这,这与这些反革命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也将持续进行下去。

在是非问题上,我们需要确立自己的是非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党内我们需要明辨是非,对犯错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最后,毛泽东特地提出与外国关系上,向外国学习,有批评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将中华民族谦虚谨慎,好学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只是洋务运动的精神,取精华,去糟粕是我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新时代青年需要始终谨记并且坚持下去的事情。

正如《论十大关系》中所述的: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详细的论述了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十大重要问题。十大民族关系是关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进行社会文明建设时的一个有纲领性思想的历史文件。它指导我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到逐步繁荣的今天。

当时我们工业产值不到国民经济的10%,钢产量只有15.8万吨,针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最后回答说:"要看你现在讲的是我们国家究竟都能给自己人民造下个些什么产品来吧?现在你们虽然能自动造车桌子椅子,能自已造几杯酒茶碗茶壶,能自行种得上好粮食,还能自动磨碾成干白面粉,还能自已造纸,但是,一辆新的汽车、一架小飞机、一辆大坦克、一辆小的拖拉机我现在都知道绝对自己不能造。"当时我们国家刚结束了抗美援朝。工业建设,经济建设,是急迫的摆在我们国家面前问题,是摆在毛主席面前的问题,怎么建设国家。

其次,在讲明轻重工业关系之后。就促进地区产业之间资源的综合平衡,全国工业生产的综合均衡快速发展,提出处理了发展沿海工业经济和加强内地民族工业联系的复杂关系。并且总结了,这些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现阶段主要大城市的大型劳动装备密集型消费品工业已基本完全集中或发展都在东部沿海。但是,为了能进一步地平衡整个全国工业区域总体发展的规模效益的产业整体布局,内地与沿海工业经济就必须再继续予以大力协调发展。在特别重视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沿海的优势为内地发展积累经验和财富。

紧接着,十大政治军事关系里面强调的也是这第三大关系,毛主席最后还进一步指出加强了国家经济技术的建设的关系和在加强社会主义国防政治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防建设的两个重要战略关系。仍然都是毛主席在运用的社会主义辩证思维,先在强调为什么说武器军队原子弹最是重要,然后他再在提出,你现在既然是对武器原子弹你也是真正是很是想要、十分迫切地十分想要,你现在以后你就要注意尽量地降低对你军政费用投入军费的占总支出比重,多用来花钱用于搞各项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建设。

以人为本,是我们毛主席强调在的十大政治关系原则中的第四大关系,关于协调国家工厂合作社组织和工农业生产者个人利益的各种关系,要切实处理和好协调这些重大关系,就更不能是只顾企业一头,必须注意兼顾了国家、集体企业和农民个人等三个主要方面,也即就是我们党过去的常被说到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我们党国家都历来就一直都提倡并发扬社会主义艰苦奋斗,反对我们个人把一切牺牲和个人物质利益问题上看的看得太重生命要高于一切别的就是一切,同时在我们国家社会里也从来就都历来都一贯地提倡一定要去关心一下农民群众生活,反对那些一切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关心工农群众利益的痛痒的小官僚主义。

总之,国家企业和社会工厂,国家农民和农业工人,工厂职员和机器工人,国家农场和农场合作社,国家农民和地方农民,合作社会员和个体农民,都是必须两头兼顾,不能只顾其中一头。无论我们只顾哪一头,都是会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不利于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这绝对是这样一个将关系波及到五六亿国家人民生命的历史大环境问题,必须时刻在我全党干部和广大全国人民的中间去反复的进行教育。

十大政治关系中的第五大关系讲明怎么样处理协调好的中央系统和中央地方关系的政治关系,这实际上对于建设我们中国这样统一的一个大国大党来讲是有一个很十分很重要的战略问题。必须是有全中央统一的`和强有力地方的统一行政领导,必须要有对全国人民的统一行动计划领导和有统一行动纪律,破坏中央这种地方必要政权的绝对统一,是绝不可允许出现的。同时,又要必须注意充分和发挥好地方干部的行政积极性,各地又有其适合自己当地具体情况的特殊。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一套完善科学的武器工业体系,我们终于有了第一颗原子弹,有了氢弹,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我们有了自己的蛟龙,有了自己的玉兔。我们成为当今世界除了美国之外的第二大经济体。

没有《论十大关系》这一光辉巨作。就没有今天的一切。虽然讲毛泽东思想都是讲我们的党集体智慧,但是讲毛主席的智慧是讲功高至伟的,他和老人家创造的一切丰功伟绩应该是应该永远地铭记在中国中国亿人民的心中。用这篇学习心得作为纪念。

THE END
1.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免费参考共5篇百科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一) 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华传统文化研习活动后,我的内心满是震撼与感慨。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魅力,初次系统性接触,便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它浅薄的认知。 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纯真质朴,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http://bk.rawanfa.com/bk/202412/t20241210_65210.shtml
2.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读后感 如果说有一本书对我今后研究生专业选择影响很大的话,那一定是阿西莫格卢所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影响用“震撼”一词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这本书对我的政治经济学带来近乎颠覆的理念冲击。文中最主要的两个对象——包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在我没通读全文之前还https://zhuanlan.zhihu.com/p/683113074
3.国家安全利益范文12篇(全文)二、南海争端对我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 (一) 南海争端挑战我国领土安全利益 所谓领土安全, 其内涵是指领土与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和威胁, 领土不被占领、不被分裂、不被分割或兼并;其外延包括国际法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管辖权不受侵犯和威胁。[1]由于南海争端涉及到六国七方, 且各方都提出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2cfniwk.html
4.《父母规》原文注解及读后感《父母规》集古圣先贤之教与中西方家庭教育,合传统文化与教育学、心理学、亲子学之要义,涵盖教子成长之胎教、育婴、启蒙,学习、处世、婚恋、事业各个层面,在语法格式上与《弟子规》、《三字经》相似,采用三字一句,两句或多句连意,阅读轻松,浅显易懂。 https://www.meipian.cn/29syqijg
5.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读后感文化、 权力与国家__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读后感 《文化、 權力與國家 : 1900-1942 年的華北農村》 讀後感 《文化、 權力與國家 : 1900-1942 年的華北農村》 (CULTUR, POWER, 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9) 一書是美國學者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的精心力作。 在這本書中, 作者http://m.doc88.com/p-6061907484065.html
6.《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然而,由于该时期中国社会的其他社会力量发展薄弱,社会的多元化程度很低(比如与封建时期的欧洲和古希腊相比),由战争而催生的军事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发展最终均为国家所控制;国家权力的一元独大为儒法国家(Confucianism - legalist state)的形成开辟了道路,并限定了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https://m.dushuqun.cn/article/q_5808.html
7.海权论读后感(通用6篇)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乃至国力的兴衰与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3 美国 门罗主义是美国从内向国家向外向国家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与马汉的海权论都属于美国盛年期的大洋战略。这一时期与中国目前的国力上升阶段有几分相似。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r075kmz.html
8.产品技术和管理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营销学教授,材料学领域的知名学者Richins认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抚慰与快乐,完成新任务的高效与便捷,以及炫耀性消费赢得的他人的尊重。”这就是主观价值,因使用和拥有一项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的好处,即为客户带来的个人意义。https://blog.csdn.net/xpp02/article/details/84148788
9.伟大的国家才有伟大的货币——《货币权力与人》读后感2我周围有一位朋友就特别信奉这些东西,我凭直觉、常识和逻辑觉得他是错的,但自己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也反驳不了他。看到翟东升教授的这本《货币、权力与人》,眼前一亮,很多概念的阐述那么清晰。上次关于这本书写过一次读后感,但这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没有写完,今天再摘抄一些内容。强国家和强经济 首先关于政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72615699619283&wfr=spider&for=pc
10.《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https://www.xuexila.com/guanhougann/c540285.html
11.文艺复兴前的基督教国家观与实践——读《基督教史》有感而这一次曾经的修道主义者回到了城市,在抗争阿里乌派皇帝的干涉同时,对正统派的国家观进行了新的塑造。他们认为教会事务是独立与世俗国家的,亦即教权独立于王权。随后这些修道主义者的观点也影响了帝国教会。 教皇格拉修斯一世在494年致东罗马皇帝的信中写到“这世间主要被两种权力统治,即神圣的教权与王权”,这被https://wethinker.blog.caixin.com/archives/149302
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校精神文化为基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使命,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立足校情,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风格和完善的学校文化体系,使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凝聚力显著增强,努力创建文化品味高的书香校园,环境优雅的绿色校园,创建国家级“绿色https://fuzhong.nwafu.edu.cn/xxgk/zcfg11/91f57c2d509741e396d05cef777afca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