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之一,不仅具有基本的物质属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意义。东周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本书在全面占有、系统分析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服饰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勾勒出“汉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并就服饰考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

文|白云翔

壬寅初冬,王方同志送来了她的书稿《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以下简称《汉服的形成》),嘱我读之并为之写几句话。我慨然应允,因为从该书的选题、研究过程到最后的成稿我多有了解,读之序之似乎责无旁贷,尽管我对古代服饰并无专门研究。

该书的写作最初缘起于十多年前。王方大学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接受了良好的考古学训练;此后,又远赴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系留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对国外考古学动向有所了解;留学归国后的2008年,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的博士研究生。基于对考古学性质和任务、学科发展态势、社会文化建设需求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从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理念——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研究的实践和论文的写作,熟悉一个学术领域、瞄准一个学术生长点、主攻一个学术方向、形成一个学术专长、占领一个学术制高点——出发,结合学生本人学术经历、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规划等实际,经我和王方反复多次商量,最后把研究方向确定为服饰考古。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王方于2011年6月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东周秦汉女性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并得到了以杨泓先生为答辩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这便是《汉服的形成》研究和写作的缘起和基础。

尽管《东周秦汉女性服饰的考古学研究》作为博士论文是成功的,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如果从服饰考古的总体要求来看,还有诸多的工作要做。

其二,就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来说,实物材料的全面收集和系统的考古学梳理是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但对其进行复原、解构和阐释等则离不开与文献资料的结合,而有关先秦秦汉服饰的文献记载又极为繁杂,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梳理和考辨,否则其研究就难以深入。

其三,东周秦汉服饰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并非仅仅是廓清当时服饰的面貌及其发展变化——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而更重要的在于东周秦汉时期服饰体系的构建,以及服饰与当时社会历史演进之关联的考察,还要结合研究的实践探索服饰考古的理论和方法,力求构建服饰考古的学科体系,而这种体系的构建和理论的探索必须以大量的个案研究实践为基础。

对于上述问题,王方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于是,王方毕业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后,一边日常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一边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继续进行学习和研究,即:将研究的范围从女性服饰扩展到当时男性和女性的各种服饰,对有关先秦秦汉服饰的文献史料继续进行研读,着眼于东周秦汉服饰体系的构建以及服饰与社会历史变革之内在关联等,从不同侧面尤其是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对当时的服饰进行多方面的个案研究,如春秋时期的“偏衣”、战国时期的齐国女性发型和服饰、“水田纹”服装,先秦两汉的首服“縰”,秦汉兵马俑首服类型及其演变,汉代的舞服、“襜褕”、陶俑佩绶及秦汉印绶制度等,先后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以博士论文和后来的个案研究成果为基础,2019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获得批准立项,《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就是这个项目的结项报告,也是王方2008年以来进行服饰考古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何谓“服饰考古”?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定义。简言之,服饰考古即古代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具体说来或可认为:服饰考古是基于田野考古获取古代服饰的实物资料及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形象资料,运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古遗物产地推定法、考古情景分析法等考古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民族志资料、文化人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检测以及模拟实验研究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解构,揭示人类古代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地区、各种人群、各社会阶层等的服饰样貌、服饰系统及其演变轨迹,探究其发生、发展和演进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因素,阐释服饰在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规律。至于服饰考古的具体研究内容,可谓丰富而广泛,既包括其形态、结构、色彩、纹样、款式以及搭配,也包括其材质及其搭配、裁剪制作技术和方法,还包括其穿戴方式、应用人群和应用场景等;既包括其物质层面的揭示、精神层面的探究,也包括其社会层面的阐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以历史文献——包括文字资料和传世图像资料——为主的服饰史研究,尽管当今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考古实物资料,但它不同于服饰考古之处,主要在于往往将考古资料作为历史文献的“物证”或“注脚”,即以“物”证“文”。另一方面,服饰考古也离不开广泛利用历史文献及其研究成果,但它利用文献史料主要是对考古实物资料进行说明和解读,即以“文”释“物”,服饰考古强调的是基于考古实物资料,运用考古学方法、考古学思维、考古学语言,构建古代服饰发展体系,书写古代服饰发展史。当然,正如考古学是科学性与局限性共生、并存的一门历史学科一样,服饰考古同样也是科学性与局限性共生、并存。因此,正如文献史学和考古学犹如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研究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样,古代服饰的文献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同样是人类服饰史尤其是文明时代服饰史研究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而最佳途径是两者的相互借鉴和有机融合。

毋庸讳言,人类古代社会历史上的服饰都需要考古学研究,但不同历史阶段服饰考古的重点和意义有所不同。就东周秦汉时期的服饰来说,既是我国古代服饰的一个大转折、大发展时期,更是服饰文化由多元真正走向一体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因为,东周秦汉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以蚕丝和苎麻、大麻、葛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纺织业获得空前发展,为服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东周时期的四百余年间,既是诸侯国林立、列国争霸的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大争鸣、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更是社会政治从王国时代走向帝国时代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秦汉时期的四百余年间,伴随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真正形成。因此,对东周秦汉时期近千年的服饰进行系统的考古学研究,不仅可以全面揭示东周时期复杂多样的服饰文化面貌,而且可以揭示秦汉时期服饰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演进轨迹,描绘汉服——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之根——生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图景,更有助于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探究和阐释。这也正是《汉服的形成》之选题和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

正是基于对服饰考古性质和任务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东周秦汉服饰考古之时代特点和学术目标的把握,《汉服的形成》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些成果及其学术贡献或可大致归纳为以下诸方面。

其一,对迄今考古发现的东周秦汉时期的服饰资料——既包括服饰实物资料,也包括服饰形象资料和简牍文字资料等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分类整理,不仅使本书的研究具有丰富、翔实、扎实的资料基础,体现出“论从史出”的优良治学方法,而且为学界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二,通过各种服饰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文献史料有机结合,对东周和秦汉时期的主要服饰类型——上衣、下衣、足衣、首服与发型,以及服装的质料、纹饰和色彩等,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合“名物”考证,初步从考古学上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服饰样貌及其特征,可谓当时服饰文化的全景式描绘,尽管这种描绘因资料所限大多还是“点状的”。

其三,基于对东周列国服饰的细致的类型学考察,对东周时期服饰文化的多元体系和二元格局,以及东周服饰的时代性符号——深衣体系的形成进行考古学解构和理论性概括,进一步深化了对东周服饰体系和服饰文化总体特征及其演变的认识。

其四,基于秦汉王朝中心统治区和西南及西北地区服饰类型及其特征的全面梳理和宏观考察,不仅揭示了当时汉民族的服饰文化面貌及其发展演变和边远地区少数族人群的服饰文化传统及其特点,而且初步构建起秦汉时期服饰文化从西汉早期的多元格局、历经西汉中期的趋同化发展再到西汉晚期及东汉时期稳定化发展的“三段式”演进模式。这实际上也是从服饰文化的视角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秦汉时期真正形成进行的深入阐释。

其五,基于上述各方面的分析和考察,初步厘清了汉服(狭义上专指汉代服饰)以东周时期深衣的样式为基础到西汉中期形成具有统一风格和全新服饰面貌的汉服的形成过程,勾画出了东周秦汉近千年间服饰文化的演进轨迹,从考古学上揭示了“汉服的形成”及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动因。王方在书中指出,“汉服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在不断交流中兼容并蓄各种服饰元素实现着自身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汉服已非单纯的服饰类型或是对某些具有共同款式特征的服饰类型的统称,而是汉家礼仪的重要内容,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标识”,并且“奠定了华夏服饰体系的形态基础”。这些理论性概括,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服热”持续高涨的今天,对于科学理解和认识“汉服”以及华夏服饰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六,关于服饰文化和服饰考古的理论思考和探讨。基于东周秦汉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实践,该书对服饰文化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服饰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形态、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格局等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就服饰考古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和阐述,如服饰考古的学科定位、研究路径、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服饰考古材料的科学性和局限性问题,服饰考古与服饰史研究的异同及相互关系等。凡此种种思考及其认识,尽管大都是初步的,还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但它们都是作者在研究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感悟,有些是颇有见地的,对于今后的服饰文化研究和服饰考古及其学科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要之,《汉服的形成》无论是考古材料以及文献史料的收集、梳理和解读,还是基于考古资料和考古学方法并与文献史料有机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阐释逻辑,无论是各种类型服饰样貌的复原还是服饰体系的构建、服饰文化的解构乃至有关服饰文化研究和服饰考古的理论思考和探讨,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汉服的形成”做出了初步的考古学回答和书写。这既是东周秦汉服饰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服饰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就服饰考古而言,它作为现代考古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学科建设上既需要理论的探索,更需要研究的实践。因为,实践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唯一源泉。或许有学者认为服饰考古只不过是古代物质文化研究——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在有的学者看来,服饰考古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仅仅是形而下的“小学”而已,但服饰及服饰文化研究在人类文明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也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在全面解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更是显而易见。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中青年学者加入到了服饰考古的研究队伍中来,如2015年和2016年分别出版的徐蕊同志和郑春颖同志的博士论文《汉代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和《高句丽服饰研究》,都是古代服饰断代考古研究的佳作,显示出服饰考古充满了活力,具有广阔的学术和文化前景。我深信,服饰考古必将在中华服饰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史研究中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是为序。

白云翔

2023年新春于燕京陋室

后记

文|王方

2011年,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东周秦汉女性服饰的考古学研究》顺利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泓先生,委员信立祥先生、赵化成先生、冯时先生、郑岩先生,论文评阅专家韩国河先生、吴春明先生对论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很多指导性意见。此后,根据这些宝贵建议,我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并在自己的研究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于2017年开始集中修改并于2019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本书即是项目成果的呈现。

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我曾短暂就职于山西博物院,承蒙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书记张庆捷二位先生的推荐,使我有幸能够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谨向二位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泓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对开题报告进行了仔细审阅,并对论文的架构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开题后,冯时老师和刘振东老师作为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常给予我指导和鼓励。谨此向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文的写作过程枯燥而艰难,在王府井东厂胡同27号的写作时光却是那么让人怀念。空间不大但工具书齐全的阅览室往往能偶遇大家,张长寿、杨泓、孟凡人、刘庆柱诸位先生的答疑解惑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与陈星灿、施劲松、许宏、董新林、姜波、徐龙国、洪石、刘瑞、郭物、陈凌、仝涛诸位老师的愉快畅谈,常让我顿生灵感,获益匪浅;阅览室陆志红、曹原老师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诸多便利;李淼老师对绘图技巧予以细心指导;考古系丛德新、雷然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教务工作。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实习考察对服饰考古研究助益良多,学习工作期间,我曾在洛阳整理汉墓资料,多次前往西安、徐州、荆州、济南、淄博等地收集服饰资料。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石自社、韩建华、郭晓涛、刘涛、赵海涛、王莲芝诸位老师给予我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山西博物院李勇副院长、谷锦秋老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罗运兵副院长,荆州博物馆彭浩先生、杨开勇馆长,徐州博物馆李银德馆长、原丰副馆长、宗时珍副馆长,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武利华馆长,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葛明宇馆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张卫星老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柴怡、朱连华老师为参观调研、收集资料提供了诸多便利并提出宝贵意见。承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谭青枝老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同修院长、李曰训老师、魏成敏老师,淄博市文旅局于炎老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韩炳华老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雷建红老师,首都博物馆俞嘉馨老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冯钢老师、龙真老师惠赠资料。谨此一并向诸位老师致谢!

在书稿充实完善期间,馆里的领导及同事们也给予我很多帮助。国家博物馆董琦副馆长、陈成军副馆长、白云涛副馆长、丁鹏勃副馆长、张伟明副馆长、铁付德主任、杨红林主任、周靖程主任、王志强主任、赵永主任给予我很多支持和鼓励;与孙彦贞、于采芑、李维明、姜舜源、马玉梅、霍宏伟、戴向明、朱万章、刘建美、李守义诸位老师的日常交流时常获得意想不到的写作灵感;冯峰老师时常将自己宝贵的研究资料倾囊相助并时有督促;宋亚文、李岩、樊祎雯、王云鹏、王洪敏、朱亚光、童萌、林硕、杨瑛楠、孙曦萌等诸位同事给予我精神支持和各方面的帮助。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行之间的交流也是这部书稿很多思想火花的重要源泉。北京服装学院邱忠鸣老师自博士论文阶段就给予我许多帮助和精神支持。故宫博物院严勇老师、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周旸副馆长给予许多指导和帮助。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正建老师、孙晓老师、赵连赏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张玲老师,清华大学贾玺增老师,南京博物院左骏老师,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院长、贾荣林院长及陈芳、杨道圣、蒋玉秋等诸位老师的学术交流也获益良多。谨此向各位同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也向曾与我一同奋战博士论文的战友们杨勇、宋江宁、赵相勳、林承庆、中村亚西子、南健太郎表示感谢。杨勇作为同门同窗,一直给予我兄长般的支持和鼓励!王睿、孙波、吕鹏、郭志委、张建峰、黄娟、黄益飞、刘昶、王飞峰、彭小军、刘羽阳、李鹏为、韩茗等各位师兄弟姐妹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很多关心和帮助。自2008年到北京读书和工作以来,申云艳、张磊、郭京宁、王新天、杨勇、王欢、王炜、王彬、彭菲、刘志岩、宋叶、罗虎、吴晓丽、关莹、佟珊等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的师兄弟姐妹们也给予我多方面的关心和鼓励。近三十年的好友单园园、焦艳、王琨也一直慷慨无私的帮助支持我。借此机会,向所有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学友们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社科基金匿名专家们对本书进行了认真审读并给出很多中肯的修改建议,科学出版社孙莉老师多年来为本书的立项和出版提供很多建设性意见并提供帮助,责任编辑蔡鸿博老师为编辑出版工作付出大量辛勤劳动。在此向他们的积极努力表达最真挚的谢意!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家人对我一如既往的坚定支持,是你们的包容和鼓励让我不畏学业的艰难,一路走来。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将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华夏冠服体大思精,本书也只是服饰探索的起点,深感智识有限,恐难以几十万言即把东周秦汉服饰完全说清道明,唯在服饰求真的道路上固志不舍、倾尽绵薄,贡献自己的一点心得。若能成为引玉之砖,实幸甚哉!

王方

癸卯年冬月于溪语陋舍

作者简介

王方(1981.12—),女,山西太原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研究馆员。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荷兰莱顿大学(LeidenUniversity)、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服饰考古。

《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目录

序白云翔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节东周秦汉服饰研究简史

第二章东周时期服饰的考古发现与主要类型

第一节服饰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服装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首服与发型

第四节服装的质料、纹饰与色彩

第三章东周服饰文化的二元格局与深衣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服以旌礼”——“三礼”背景下的西周服饰

第二节“礼崩乐坏”——东周服饰文化的多元体系与二元格局

THE END
1.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免费参考共5篇百科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一) 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华传统文化研习活动后,我的内心满是震撼与感慨。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魅力,初次系统性接触,便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它浅薄的认知。 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纯真质朴,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http://bk.rawanfa.com/bk/202412/t20241210_65210.shtml
2.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读后感 如果说有一本书对我今后研究生专业选择影响很大的话,那一定是阿西莫格卢所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影响用“震撼”一词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这本书对我的政治经济学带来近乎颠覆的理念冲击。文中最主要的两个对象——包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在我没通读全文之前还https://zhuanlan.zhihu.com/p/683113074
3.国家安全利益范文12篇(全文)二、南海争端对我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 (一) 南海争端挑战我国领土安全利益 所谓领土安全, 其内涵是指领土与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和威胁, 领土不被占领、不被分裂、不被分割或兼并;其外延包括国际法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管辖权不受侵犯和威胁。[1]由于南海争端涉及到六国七方, 且各方都提出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2cfniwk.html
4.《父母规》原文注解及读后感《父母规》集古圣先贤之教与中西方家庭教育,合传统文化与教育学、心理学、亲子学之要义,涵盖教子成长之胎教、育婴、启蒙,学习、处世、婚恋、事业各个层面,在语法格式上与《弟子规》、《三字经》相似,采用三字一句,两句或多句连意,阅读轻松,浅显易懂。 https://www.meipian.cn/29syqijg
5.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读后感文化、 权力与国家__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读后感 《文化、 權力與國家 : 1900-1942 年的華北農村》 讀後感 《文化、 權力與國家 : 1900-1942 年的華北農村》 (CULTUR, POWER, 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9) 一書是美國學者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的精心力作。 在這本書中, 作者http://m.doc88.com/p-6061907484065.html
6.《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然而,由于该时期中国社会的其他社会力量发展薄弱,社会的多元化程度很低(比如与封建时期的欧洲和古希腊相比),由战争而催生的军事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发展最终均为国家所控制;国家权力的一元独大为儒法国家(Confucianism - legalist state)的形成开辟了道路,并限定了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https://m.dushuqun.cn/article/q_5808.html
7.海权论读后感(通用6篇)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乃至国力的兴衰与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3 美国 门罗主义是美国从内向国家向外向国家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与马汉的海权论都属于美国盛年期的大洋战略。这一时期与中国目前的国力上升阶段有几分相似。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r075kmz.html
8.产品技术和管理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营销学教授,材料学领域的知名学者Richins认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抚慰与快乐,完成新任务的高效与便捷,以及炫耀性消费赢得的他人的尊重。”这就是主观价值,因使用和拥有一项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的好处,即为客户带来的个人意义。https://blog.csdn.net/xpp02/article/details/84148788
9.伟大的国家才有伟大的货币——《货币权力与人》读后感2我周围有一位朋友就特别信奉这些东西,我凭直觉、常识和逻辑觉得他是错的,但自己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也反驳不了他。看到翟东升教授的这本《货币、权力与人》,眼前一亮,很多概念的阐述那么清晰。上次关于这本书写过一次读后感,但这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没有写完,今天再摘抄一些内容。强国家和强经济 首先关于政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72615699619283&wfr=spider&for=pc
10.《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https://www.xuexila.com/guanhougann/c540285.html
11.文艺复兴前的基督教国家观与实践——读《基督教史》有感而这一次曾经的修道主义者回到了城市,在抗争阿里乌派皇帝的干涉同时,对正统派的国家观进行了新的塑造。他们认为教会事务是独立与世俗国家的,亦即教权独立于王权。随后这些修道主义者的观点也影响了帝国教会。 教皇格拉修斯一世在494年致东罗马皇帝的信中写到“这世间主要被两种权力统治,即神圣的教权与王权”,这被https://wethinker.blog.caixin.com/archives/149302
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校精神文化为基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使命,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立足校情,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风格和完善的学校文化体系,使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凝聚力显著增强,努力创建文化品味高的书香校园,环境优雅的绿色校园,创建国家级“绿色https://fuzhong.nwafu.edu.cn/xxgk/zcfg11/91f57c2d509741e396d05cef777afca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