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丽丽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学生思想素质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试题命制源于课标,着眼生活,题在课外,理在课内。通过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引导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经过第一轮的全面复习,学生已储备了系统的学科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现阶段复习的重点就是通过专题复习强化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综合训练和限时训练提高学生适应中考的能力。复习中力求做到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做到反复巩固与创新变革相结合。
一、研究政策,明确方向
4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要求“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科试题的政治性审查,重点审查试题选材的价值导向,确保试题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中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坚持课标导向、正面导向、素养导向、育人导向;力求减少背记型试题,增多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每位教师要仔细研读最新政策,领悟命题改革的变化趋势,把握考改方向,科学引导复习。
二、依标扣本,突出主干
教师一方面要研读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削枝强干,梳理出教材重点知识。另一方面,研究近五年山西中考真题,准确把握核心考点和命题特点。把教材重点知识、试题核心考点,结合命题特点总结成专题,强化主干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教材重点内容有宪法知识、法律常识、国情国策、心理道德、全球治理等;高频核心考点有情绪调控、青春期变化、诚信交往的品德、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红色文化、生命价值等。专题宜小不宜大、宜简不宜繁,关键是重点突出、搞清易错易混点。
三、联系生活,以用促学
对于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师生要一起解读。解读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学设计中既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又要设置科学的问题;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概括主题词,提炼主要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三是让学生用纸笔进行总结,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五、掌握方法、规范作答
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
选择题作答要“一审二排”。“一审”指审题干、材料和选项,审题干和材料时抓关键词、限制性词语,弄清材料的规定性和题干的指定性;审选项,看其观点本身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二排”指排除本身观点错误的、排除不符合题干指向的和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
组织答案时注意:一要有理有据,理据结合,不能简单罗列观点。二要明确交流情境,注意表达内容的完整及方式的合理,做到有礼有理有节。三要多角度作答,可以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可以是国家、社会、政府、个人(单位、企业);可以是心理品质、道德规范、法律;可以是意义、危害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分析说明题需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分三段阐述,组织化答题,反对要点化、序号化。
规范、整洁的答案书写,会关照阅卷老师心理,获得阅卷老师的印象分。平常教学中,老师要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和用词规范。要求做到书写字迹工整、清楚、美观,不写错别字;注意学科术语的运用,语言要科学、全面、准确、完整,反对口语化、碎片化,从而降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减少答题失误。
最后希望大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祝福大家在2022年中考取得好成绩。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