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生活B愉快、积极地生活C健康、安全地生活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D生活课程5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6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是()。A教育的思想性和人文性C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B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D教育的综合性和人文性7、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以
5、不选、多选或少选均不给分)1、本课程可利用的资源有()。A、少先队的活动B、社区中的各种设施C、山川、河流及自然现象D、互联网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是(A、学生的生活B、社会化需求)。C、参与社会D、学会做人3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是炎黄子孙”设置了“话说四大发明”的活动,下列属于四大发明的是()。A造纸术B地动仪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4、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特征是()A、生活性B、活动性C、开放性D、综合性5、教师在教学活动案例的编写和活动指导方面应具有()。A、灵活性B、稳定性C、计划性D、活动性6.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有()A.家庭教育B.集体教育
6、C.社会教育D.学校教育7、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是()A、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B、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C、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D、初步参与法治实践8、“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轴线是指()A、儿童与自我B、儿童与社会C、儿童与法治D、儿童与自然9、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A、懂法B、守法C、用法D、犯法10、下列对教科书的理解正确的是()。A、可利用的教育资源B、教师的教本C、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D、完全抛开不用四、分析题(40分)1、据报道:11月12日下午,湖南省沅江市发生一起“学生弑师案”。当地一名16岁高三学生罗某因为布置作业的琐事,被老师训了一句。数分钟后,罗某竟冲进老师办公室,掏出弹簧刀向老师连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