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精选5篇)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时期,作为伦理学的“德”的观念发韧于夏代,中经殷周和春秋战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时期。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对音乐文化的阐释中,先秦音乐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伦理意蕴。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德”具有总摄诸体、兼收并蓄的意义及功能。尤其作为中国音乐思想中一个最为重要、最核心的观念,从先秦典籍《论语》、《左传》到汉代《礼记·乐记》,从战国末期孟子、荀子的《乐论》到魏晋秘康的《声无哀乐论》,以迄于唐、宋、元、明、清,历代乐论、笔记、诗词、小说、曲论、唱论,无不浸润着“德”的观念。谨遵道德规范,乃是中国古代音乐伦理、政治、美感和形态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时期的音乐伦理思想著述研究

先秦时期丰富多样的音乐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很有价值、影响至今的音乐理论思想。诸子就音乐伦理思想的论述相互对立,亦各具其思想之精要,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堪称音乐史上思想繁荣的鼎盛时代。因为封建主义宗法等级统治的需要,儒道两家思想贯穿了2000多年中国发展史,称为这个涣映大国数千年的土流思想而影响于后世,其重要性远在其他各家之上。

[关键词]孔子;儒家学说;文化符号

孔子被奉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儒家学术思想的创始人,甚至被誉为“素王”。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毕竟孔子生活的时代,他并没有享受如此待遇,他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转而把心血用于学术及教育上,最终成就了文化史上的孔子。然而,纵观历史长河,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地位升沉不定,扬之者九天,抑之者深渊,而他们所言的孔子其实也至多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孔子,后世之人所言孔子及儒家学派时采用的方法多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一、孔子的真实身份

历史上的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当代学者李零在《孔子符号学索引》[1]一文中指出,孔子是个孤独的“丧家狗”,精神上的孤独,无家可归的漂泊,是他最大的特征。孔子身上有殷商贵族的血脉,但是生不逢时,家道中落。他身份低贱,却又古道热肠,试图恢复周礼,维系日益衰落的社会秩序。孔子到处游说诸侯,宣讲他的学说,但是不被看好。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一路奔波,在前往郑国的途中与弟子走散了,被别人看作丧家之犬,孔子的弟子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也认为自己就是丧家之犬。

孔子是“丧家狗”这个提法虽然多少有点对圣贤大不敬,并且业已引起诸多国学爱好者的不快,但是所云基本上也是符合孔子生前的实际——怀抱理想却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精神无处皈依。从这个角度理解,基本上是可取的。对孔子生平事迹勾稽较全且较早的资料公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系殷商贵族后裔,可到他这个时候,家道中落,“孔子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大抵是实情,孔子自己也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当然,孔子并没有因为身份卑贱与生活不幸而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选择了恢复古礼,试图重建礼乐社会的理想。为实现此理想,他一是自学,一是访学,逐步积累了自身的文化资本。《史记》中曾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相传,孔子还向师襄子学习鼓琴,问礼于老子等。孔子学成,本欲将所学付诸实施,恢复文、武、周公时代的礼乐文化传统,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包括周游列国,向其他诸侯兜售其学说并不被看好。

二、孔子及儒家学说的升沉

孔子生前为其政治理想奔走,最终以失败和失落告终。孔子死后,礼崩乐坏尤甚,战国诸侯争霸,烽烟四起,最后,秦王嬴政一统天下,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对非议政治的儒家学人以优待,反而坑杀了不少。到了汉代,平民出身的刘邦一跃登位,做了皇帝。刘邦出身低贱,没什么高贵的背景,以至于史家为了给他找点高贵的血统,说他是其母刘媪与龙产下的儿子,这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与班固的《汉书高帝纪》里面皆有明文记载,此当然是故弄玄虚,其目的无非是给刘邦找点装点身份的门面而已。

1.1信仰的意蕴

过去,吉祥图案就是信仰的代表物,不管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还是自然崇拜,甚至包括宗教崇拜,都属于信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趋吉避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龙凤图案,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赞美,更凝聚了各民族对祖先的崇拜之情。龙的文化意识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作为代表图腾和神话意象的动物,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凤也是一种神鸟,传闻中对于凤的描述是,只要凤凰出现了,世界就太平了。龙和凤的吉祥图案是自原始社会就开始沿用的,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至今,历经上千年历史,龙凤图案一直带着吉祥色彩和政治色彩,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图案。

1.2思想的意蕴

儒、道、佛三家造就了我国的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的维护和运转主要以此为哲学思想,因此,这一思想观念也避免不了在传统吉祥图案中体现出来。儒家学派的基本观念讲究的是用伦理道德对伦理道德进行维护,讲究老幼尊卑。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五翎(燕子、鸳鸯、白头、白鹤、凤凰)就象征着儒家学派等级制度的朋友、夫妻、兄弟、父子、君臣。儒家学派比较重视修身养性,因此大多文人学士均将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三友作为高洁情操的礼赞。而道家思想倾向于追求长生,因此“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样的吉祥字眼也就衍生出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盛行佛家思想,并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思想。佛教的发展和盛行直接关系到吉祥图案的形成。例如佛堂中所供奉的菩萨,不仅仅局限于供佛教所用,还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吉祥图案反映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并经久不衰,使人们更乐于接受该类艺术性的语言。

1.3民俗的意蕴

2结语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

1.源头: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B

2.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创始:孔子。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2)发展:孟子和荀子。①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天人关系上,提出“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透析: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不断吸纳、融合各流派的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③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国等思想,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觉,如“克己复礼”等,带有理想主义成分。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非美好,在强调自我修养的同时,更注重“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带有现实主义倾向。

例2.(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参考答案】C

二、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1)政治大一统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3)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

2.表现:(1)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兴办太学并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3.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透析:①汉代儒学的兴起是与时俱进的结果,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并非只是继承与发扬儒家思想。③孔子强调“礼”,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要求严格。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化。董仲舒宣扬“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则把封建统治神圣化了。④战国到秦汉,思想界发展的趋向是由自由走向专制。

例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中董仲舒宣传的思想是()

A.天人感应B.天行有常

C.上天无道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A

三、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2)内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2.陆王心学

(1)开创者:南宋陆九渊。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集大成者:明代王阳明。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透析:①宋明理学在哲学逻辑的层面上提升了伦理道德信仰,是民族价值观的重建;宋明理学在解释孔孟儒学的过程中表达出了不同于孔子信条的箴言。这些说明了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讨论的问题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②陆王心学在天理和人性修养上承接了程朱理学;将外在物化的天理置换为内在的心心即理,心中致良知。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例4.(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13题)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四、明清――批判继承儒学

1.明朝: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文化上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的学风,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儒学再度活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透析:①明清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根源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强化。②明清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使儒学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更切近国计民生,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例5.(2011年北京文综卷,第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参考答案】D

【综合提升】

1.以文明史观视角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原因

①春秋战国:冷落。原因:孔子、孟子等提出的“仁”、“仁政”主张只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在战乱时代因无助于统治者称霸和实现统一而受到冷落。

②西汉:独尊,确立正统地位。原因:董仲舒把儒、道、法和阴阳家思想糅合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儒学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其道德修养功能逐渐削弱并被道教和佛教取代。

③宋明:创新,发展为理学。原因:为回应佛、道的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一部分儒者以儒学为思想源流,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并把儒家伦理上升到神圣不可抗拒的天理的高度,恢复了儒学道德修养的功能,并使其与政治功能一致,儒学重新回到官方正统地位。然而正因为这样,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的理学成了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但是它的修养方式“存天理、灭人欲”的绝对化和非人性化,使其遭致批判。

④明清:批判继承。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反对封建束缚;专制统治走向腐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⑤维新时期:利用。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⑥:冲击。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成为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矛头。

⑦改革开放后:地位上升。原因:儒家思想在世界影响广泛;民族文化遗产被重新认识。

例6.(2011年海南单科卷,第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以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的视角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积极影响:①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中国文化的象征。

(2)消极影响: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愚忠愚孝等的教条应加以批判和否定。

(3)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4)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

【规律总结】①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观念、法家的“法治”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有本质区别:恩赐与自主、专制与民主。②儒家的一些思想对于今天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大有裨益。③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否定和抛弃其糟粕;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

例7.(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隐性知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演变:①春秋末年,孔子开私人办学之先河。②西汉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③唐朝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开始确立。④宋朝教育制度更为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⑤明朝各级学校的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⑥清朝在教育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例8.(2011年新课标版全国文综卷,第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关键词:先秦时期儒家文学人文哲学思想

一、先秦儒家文学作品的总体概述

二、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的总体概述

先秦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诞生和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三位代表人物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传承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孔子创立了这一学派,在其代表作品中,提出了他的有关人文哲学思想。孔子强调的是通过中庸之道来达到处世为人,这可以说是孔子人文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弘扬上,也有不朽的贡献。他主张民贵君轻,极力反对发动武装、进行征伐,可以说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虽然是比较另类的一位圣人,有别于孔子在人文哲学思想上的重视“仁”,也不同于孟子在这方面的强调“仁义内在”,荀子主张一切讲究客观的“礼”。

三、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儒家的处世原则

(二)对财富上的认识

(三)儒家对和谐的主张

结语

在浩瀚的儒家文学作品当中,一些经典的文学所承载的人文哲学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光彩熠熠。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仍然强调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可以为我们的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支持,通过分析阐述在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详细从《论语》和《孟子》等著作当中为大家挖掘出其中的优秀人文哲学思想,以供当下社会学习。语

THE END
1.儒家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当下,其蕴含的传统智慧仍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深入挖掘探讨。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1051331/index.html
2.高跟鞋的旋律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再次明确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良法善治的思想渊源或可追溯至西周,其后不断充实内涵,形成了丰富的制度资源和治理经验。挖掘并阐释传统中国良法善治的有益资源,需要回到历史的语境,重述中国古代对良法善治的阐发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391247784300326&wfr=spider&for=pc
3.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即不别亲疏,不殊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以下人物不属于法家的是:A.管仲B.子产C.李悝D.邓析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9a1294ebba6c42f1a02509a30e42a040.html?fm=bd66d53fe96ee85447403d4b4e7937cadc
4.张师伟:黄老学派任道尊法无为的政治伦理思想法家主张的法及法治在黄老学派中得以有一定理论位置,就是因为法在人类社会的范围内,恰好就是人世间所不能不予以遵从的根基于道的客观规律,体现客观规律之道派生出了法,即所谓“道生法”,为民之“恒度”。人们以遵从规律之心守法,又以守法之行遵循规律。法家以唯意志论方法建构起来的“设之于官府”之法,在黄老https://zhfx.nwupl.edu.cn/hsdt/109755.htm
5.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体系斯多噶学派将“自然法”或“自然”作为他们哲学体系的中心。他们认为,自然法这种理性乃是法律与正义的基础。从自然法的普遍性出发,斯多噶学派将自然视为世界主义思想的根据,提出了人人平等,世界城邦与世界公民的主张。斯多噶学派思想活动的时期为古希腊的末期,对古希腊的法律思想并未产生太多影响,但是其思想对随后而来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83572110/
6.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至战国末期 narutoholmes2022.12.10· 北京浏览1次分享举报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 ),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A、慎到的https://wenda.so.com/q/1679545352217921
7.法家学派政治思想中国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英文名称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Legalism 所属学科 政治学 中国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百家争鸣,法家是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之一。“法家”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谈《论六家要指》里:“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班固将法家列为“九流”之一,认为法家“专任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9058
8.法家法治思想(精选6篇)我国古代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变法”和“以法治国”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慎到、商鞅、韩非、李斯等。“法治”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他们主张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为“法”,以“法”作为治国和统一天下的主要方法,即所谓“以法治国”[1]P147、“垂法而治”[2]P163。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sl449qf.html
9.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主张“以法治国”的是()A道家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主张“以法治国”的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09/25687579.html
10.诸子百家教育思想6篇(全文)代表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1m1wcne.html
11.墨家的法治思想是什么?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学派,他们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秩序和治理方式的思考上。 墨家主张以法治为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他们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明确和普遍适用的,不分阶级和身份,以确保每个人都受到公正的对待。墨家的法治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603/12/46256692_1083315121.shtml
12.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商人和学者的认识不符合战国儒家学派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的道家抱有“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中对“贵族”的认识不符合该学派的观点https://www.liuxue86.com/a/302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