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断裂的后果(二):对“基础”的两个理解中国经济法制报

我想,读者会有两个疑惑,一个是刚才这一节所描述的,只是法理学的落寞(幕),而算不上“精神分裂”。当然如此,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法理学患上的是“双重人格”这个最简单的“精神分裂”,而思想启蒙方面的成就与挫折,实在谈不上双重人格,最多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所以每过一些年就会讨论一次“法理学向何处去”。另一个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提及从“国家和法的理论”这个名称如何向“法学基础理论”和“法理学”的转变,而这被认为是确立法理学之学科地位的终极之举。其实,这才是法理学“双重人格”的真正由来。

还是回到“国家与法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的“不存在一般法权”这个枢纽,由于承认法的继承性而被抛弃;但“存在一般的理论概念”与相应的“一般理论概念对其他法权部门的指导”,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这些剩下的部分,主要是关于法律(法权)而非国家的,所以在1980年代就被直接更名为“法学基础理论”,以表达与“国家与法权理论”的区隔。其后,尽管到1990年代,“法学基础理论”再次更名为“法理学”,但这两个基本底色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法理学“精神分裂”的主要病灶。

既然“法学基础理论”与“法理学”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法理学的“精神分裂”,其实就是法学基础理论的“精神分裂”,因为其中的“基础”可以做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并且它们无法被同时放置在同一个学科之中,法理学的双重人格于是形成。基础的一个含义是“导论”(introduction),另一个含义是“根本”(fundamental)。

在前一意义下,法学基础理论不过是“法学的入门知识”,或者简称为“法学导论”,它是学习其他法学知识的预先铺垫,也就是学习部门法学之前的热身阶段。但在后一理解之下,法学基础理论成为法学的根本或根基,而不可能是学习其他法学知识的预备和热身;并且,由于其显而易见的抽象性,暂且不妨称之为“真正的法理学”。由于知识层次上的差别过于明显,“法学导论”与“真正的法理学”不可能被同时安排在一个学科当中;甚至,“法学导论”本身,根本就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最终只是一门带有预备性质的“课程”而已。尽管它仍带有一定的法学色彩,但由于其基础课程的属性太过明显,也就同时担负了向其他学科普及法律基础知识的职责。

到此为止,前面所讲的“精神分裂”的两个具体现象,就变得可以理解:

其一,之所以在法理学之外还存在“法学理论”的称呼,因为它实质上仍是法学基础理论。但其中蕴含的“法学导论”的含义,实在无法用来命名一个学科,所以只能舍弃其中的“基础”二字,这就留下了含义不明的“法学理论”。相应地,法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也就是必然的结果,道理非常明显:对于“法学导论”来说,最多只能说它有教学方面的价值,只有作为法学根本的“真正的法理学”,才有可能具备科研价值。但由于“法理学”的含义仍晦暗不明,于是只能搁置争议、各自理解了,研究者就很容易陷入各说各话的处(窘)境,法理学只能是名义性的学科:当研究者被问到自己的学科归属时,将“法理学”扯过来以作遮掩。

其二,法理学之所以要两阶段教学,是因为“法学导论”与“真正的法理学”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无法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完成讲授的任务,所以只能分阶段进行。与之相对,其他因内容的丰富性而必须采纳两(多)阶段教学的部门法学,一定会强调不同教学阶段之间的连续性,要求学习者必须将分属不同阶段的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之所以采取分阶段教学,单纯是基于“教学方面”的理由。但法理学的分阶段教学,并非因为教学方面的理由,而是因为这两部分的性质差别过大,必须将它们严格分割开来,甚至都不能强调二者之间的连贯性。所以,法理学的两阶段教学,经常性地被安排在专业课阶段一首一尾,处于其中的正是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入门”与“根本”的不同要求。

其实,真正的症结在于:“一般法律概念”与“指导部门法(学)”这两个部分固有地不相容。如果法理学是法学的“导论”,作为其内容的一般法律概念,如果不是研究者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拣选的,就只能由大多数部门法学所共享的那些概念组成;但这样一来,法理学就无法指导部门法学,反而要对部门法学的发展亦步亦趋。如果法理学是法学的“根本”,它看起来就有了指导部门法学的资格;但部门法学的研究者势必追问如下的问题:你的内容究竟如何获得?你还能称得上是法学吗?无论答案是什么,指导的含义都会面对巨大的挑战:如果答案仍是来自部门法学,指导的意义就很难维持,这等于重回法学导论的思路;如果答案是来自法学之外的领域,那么你既然连“法学”都算不上,凭什么说自己能够指导其他部门的“法学”?(未完待续)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设定了大量的立法授权规定,为民商事特别法补充和细化民法典预留了接口,方便在不频繁修改法典的情况下,制定更具体的单行法律,为民法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形塑可能性。民法典立法授权条款多集中于法人规定、土地物权、新型权益保护、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交易创新、新型侵权责任等重要基础制度、资源保障和新发展改革领域。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有效的管理方式应与具体的环境相适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附: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斯宾塞.布法 组织是“经济人” 管理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刻画,且存在最优解 计算机是重要的工具 12.组织的任务(行业)环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mf7aw9p.html
3.潍坊社工,社工协会,社工潍坊市社会工作协会d.从2002年起,中央政府开始强调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平等权利的问题。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体制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5、社会政策具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另一方面,学者们依靠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讨论社会政策问题。与以下哪个学科没有密切关系。 http://www.wfsgxh.org/html/0505/n46804960.shtml
4.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模式困境与整合改进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模式、困境与整合改进 来源:《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12期 摘要:按照“三角协调模型”的理论框架,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可归纳为行政干预、市场调节和学术自治三种不同模式。实践运行中,这三种模式常常是复杂交织、密切联系的矛盾综合体,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局限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https://heri.xupt.edu.cn/info/1015/9284.htm
5.社会问题治理范文12篇(全文)这两个话题恰恰反映了传统管理与现代治理的两个核心命题:利益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机制。你说你代表我 (主体性问题) , 但你要做什么是我决定的吗?你说你的决策 (利益博弈或利益机制问题) 是科学的, 但大家认可吗?排斥利益主体的决策参与, 仅靠传统的征求意见, 主体是不认同代表性的;没有关联利益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465z8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