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之间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法律规定;法律实践;守法;法律监督

美国著名社会学法学家庞德曾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行。”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我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法治国家。“法治”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把法律从文本上的规定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实践。否则,“法治”只能成为“法制”。因此,必须明确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重点从法律规定与守法,执法,司法,及法律监督之间的关系来谈,并对法律规定与立法,法律教育及研究的关系作简要说明。

一、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的概念

(一)法律规定的概念

从广义上看,法律规定即指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英美法系国家法院的判例和司法解释等。

(二)法律实践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实践”的含义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推而广之,法律实践即人运用法律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从狭义上即指法律的实施,主要包括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广义上还可包括立法活动以及法律教育和研究。

二、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法律规定与守法的关系

1.法律规定是守法的内容。守法,又称法的遵守,是指法律制定出来以后,受到社会主体的尊重与认同,各社会主体均以法律作为行为准则,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来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职责的状态。因此,不难理解,法律规定中的权利,义务,职责就是应该遵守的内容。如果没有法律规定,守法无从谈起。

3.守法保证法律规定的落实。唯有社会主体遵守法律,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职责才能得到落实,文本上抽象的法律关系才可能转化成现实中具体的法律关系,法律的目的和精神才可能实现。

(二)法律规定与执法的关系

1.法律规定是执法的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关键是“依法行政”。执法是将法律适用于社会现实的活动,其前提是有“法”的存在。政府的行政执法权是由法律授予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行使。文革时期法制受严重破坏,那时的行政活动不能称之为“执法”因为那时的行政活动所依据的不是“法”,而是政策和领导人的意志。

3.执法利于树立法律规定的权威性。相对守法而言,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的形式保证法律规定的实施,尤其是当法律尊严面对挑战时,执法能有力地发挥法律的威慑和强制作用,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规定的权威性。

(三)法律规定与司法的关系

3.司法能改进或创制法律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的判例可作为判决的依据,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如所谓的“判例法”。法律规定的科学性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在司法中得以检验,现有法律规定的不足在司法中暴露。大陆法系国家,以我国为例,最高人民法院有司法解释权,可以通过解释使法律规定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法律规定与法律监督的关系

1.法律规定是法律监督的依据。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法制活动进行监督和监察。没有法律规定,法律监督无所依附。

2.法律规定为法律监督提供保障。法律通过规定社会主体的监督权以及监督途径等,切实保障各社会主体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利。如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3.法律监督有利于法律规定的贯彻。各社会团体通过法律监督,保证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有利于法律规定的贯彻和法律精神的实现。

(五)法律规定与立法、法律教育研究的关系

2.法律规定是法律教育的依据和内容,是法律研究的对象,为法律教育研究提供保障(如:学术自由);而法律教育研究又进一步促进法律规定的进步和完善。

THE END
1.法律和法治的关系法律和法治的关系是一个深层次且复杂的法学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以下是对这两者关系的具体阐述: 定义上的关系 : 法律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公布、施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法律通常体现为各种法律条文、法规和规章,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法治则是一种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970721832347658460.html
2.论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论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法治思维,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2013年5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https://wap.cnki.net/lunwen-1016133462.html
3.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法律与道德,历来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谐稳定社会的两个保障[2]。德治与法治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并驾齐驱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3.1德治与法治的基础关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
4.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内容提要】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当要处理好法制变革与社会发展,法制传统与现代法治,法律本土化与国际化,法律制度与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关系。法制变革应当要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吸纳他国法律文明的先进因素,在现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同时,特别应重视现代法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4554_6076.html
5.“法治”≠“法制”,不要搞错了,这个很重要!法制(Legal system)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或者“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法治(rule of Law)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 2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 人类世界还没有产生宪法以及民主的时候,就存在“法制”。 “法治”则是晚近才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TYwNDg4Mw==&mid=2247507176&idx=1&sn=e48da4ec06c9b766ef204ce779f90c98&chksm=ea554f94dd22c682f0296cd6f44fc37a624b43205d36c8fcf2ad468bef518a682bf371519df0&scene=27
6.法治文化坚持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法治的社会基础、阶级本质和内在结构的关系,必须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 5.法律与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法治和政治的关系看。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法律是http://www.fzsx.gov.cn/qmsf/fcwh/37122.htm
7.浅析法律一般性与法治的关系浅析法律一般性与法治的关系 今年5月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提出,“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http://e.mzyfz.org.cn/paper/1905/paper_51061_10634.html
8.德治与法制的关系7篇(全文)德治与法制 摘要: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法治、德治的结合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二者的组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vuy5hfc.html
9.法治与德治的不同与关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源于法与道德的关系”,但是,我们却不能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直接套用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这是由于法治和德治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法治与德治的不同 首先,法治的规范方式与德治不同。法治规范人们行为的尺度是法律,而判断人们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的根据是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人们的内心。法律不http://www.sass.cn/109012/48000.aspx
10.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时政撷英理论频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核心问题包含着法治中国建设过程必须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等问题。 https://www.workercn.cn/251/201502/03/1502031008357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