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人名及翻译以俄罗斯语为母语的国家有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原苏联国家,使用俄语人口为2.9亿。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ИванIIIВасильевич,1440~1505)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
1547年,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1530~1584)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16至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之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ПётрIАлексеевич,1672~1725)正式亲政。
经过1700至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
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国家。
在14世纪以前,俄罗斯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
10世纪末,东正教传人古罗斯。
弗拉基米尔大公(ВладимирI,958~1015)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妻,把东正教定为国教。
同时,由教会在洗礼时取教名的习俗也传人俄国。
根据教会的规定,必须在洗礼时给孩子取名,所取的名字就是这一天或出生至洗礼之间几日内所庆祝的那个神的名字。
这种教规名字记载在教会的日历上,所以又称做日历名。
而其他一切名字都被宣布为非教规名字,是不允许给孩子取的。
因此,从10世纪末开始,教会名字逐渐取代古俄罗斯名字,到19世纪,古俄罗斯名字几乎完全被遗忘。
“姓氏”一词是拉丁语,是彼得大帝学习西欧后引进俄语的。
在俄语中,“姓”起初用来表示“家庭”。
到了19世纪,“姓”才逐渐获得了第二层意思,而后成为可继承的家庭姓氏,与个人的名字组合在一起。
从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大公们和贵族开始使用姓氏;在16至17世纪时期,地主豪门形成了姓氏;而一般普通平民,直至19世纪初尚未最终确定姓氏;绝大部分农奴直至19世纪中叶还没有姓。
俄语人名的字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圣人名人。
(2)性格外貌。
(3)动植物名。
(4)希腊词汇。
(5)犹太词汇。
等等。
(6)拉丁词汇。
(8)新造人名。
(9)其他情形。
俄语名字究竟有多少?据说人名有数千个,而姓氏比人名还要多。
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
常用的“伊万诺夫”(Иванов)、“瓦希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彼得罗夫”(Петров)等。
俄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1)历史名人。
(2)住地封地。
(3)生理特征。
(4)性格习性。
(5)职业职位。
(6)动物植物。
(7)宗教事务。
(8)外来民族。
俄罗斯人的名字又称“大名”或“全称”,是可以在正式场合使用的名字。
与之对应是“小名”和“简称”。
“小名”又可以演变出“爱称”和“昵称”。
大名有对应的小名,小名有对应的爱称和昵称,如“弗拉基米尔”(Владимир)是全称,其对应简称为“沃瓦”(Вова),对应爱称为“伏洛捷卜”(Володенька),对应昵称“瓦洛季卡”(Володька),等。
虽然全称、简称、爱称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但是一个全称可以对应多个甚至几十个简称和爱称,如安娜(Анна),有“安卡”(Анка)、“Аннета”(安涅塔)、“安纽夏”(Аннуся或Аннюся)、“阿纽莎”(Аннуша)、“安纽尼娅”(Аннюня)、“阿纽莎”(Ануся或Анюся)、“安尤拉”(Анюра)、“安尤塔”(Анюта)、“安尤莎”(Анюша或Ануша)、“安雅”(Аня或Ана)、“涅拉”(Нета)、“努夏”(Нуся或Нюса)、“纽妮娅”(Нюня)、“纽拉”(Нюра)、“纽拉夏”(Нюрася)、“纽拉哈”(Нюраха)、“纽拉莎”(Нюраша)、“纽塔”(Нюта)、“纽莎”(Нюша)等十几个小名,和“阿涅奇卡”(Анночка或Аннечка)和“阿涅西卡”Аннушка等几个爱称。
反过来,不同的全称可能有相同的简称,如“玛拉”(Мара)既是“玛莉娅”(Мария)、“玛尔加莉达”(Маргарита)的小名,又是“塔玛拉”(Тамара)、“爱丽玛拉”(Эльмара)的小名。
全称、爱称和昵称往往是在一个名字后面加上“-α”、“-я”等后缀,因此并不能以这种后缀来判断改名字的阴阳属性。
如“舒拉”(Шура)和“萨沙”(Саша)既是男名“亚历山大”(Александр)的小名,也是女名“亚历山德拉”(Александра)的小名;同时,“舒拉”(Шура)还是“玛丽亚”(Мария)和“苏珊娜”(Сусанна)这两个女名的小名。
小名和爱称往往混用,无严格区别,视双方的关系、习惯以及当时的情况而定。
俄语人名有一个独特的人名构件——父称,有人称之为“父名”是不妥的。
父称是在父名的后面加上后缀,人们从父称可以知道此人父亲的名字。
古俄罗斯人并不使用父称,在11世纪以后的文献里才开始出现父称。
父称的形式是在父名加上“—依奇”(-ович)、“—奥维奇”(-евич)、“”—依奇(-ич)等后缀。
与姓氏和名字一样,父称也是有男女之分的。
女性的父称是在父命的后面加上阴性的后缀“—奥夫娜”(-овна)、“—耶夫娜”(-евна)、“—妮契娜”(-нична)等。
“伊里亚”(Илья)儿子的父称为“伊里奇”(Ильич),女儿为“伊里妮契娜”(Ильинична)。
俄语人名在正式场合一般都用全称+姓氏的形式。
亲友之间则常以简称、小称或爱称来称呼。
对成年人,一般称名和父称。
名加父称的形式是不能与“先生”(господин)、“小姐”(мисс)、“同志”(товарищ)连用。
“先生”(господин)、“公民”(гражданин)、“同志”(товарищ)一类的词仅用于姓氏的前面,既表示谈话人之间不够熟悉,也表明交际场合非常正式。
在学校里,老师常以姓氏称呼学生,但在其他场合仅以姓氏称人是亲昵或表卑的表现。
俄语人名虽然有“性”,但是在翻译时还是要考虑性别用字,女性用字尽可能使用带“女”、“艹”、“王”、“糸”偏旁的字。
俄语人名的翻译,除了已经为人们习惯和接受的译名形式,其余都应当按照规范翻译。
《俄语姓名译名手册》等工具书是俄语人名翻译的重要依据和规范。
苏联领导人СталинИосиф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1879~1953),鲁迅称其为“史太林”,按规范译法应为“斯大林”。
如果遇到复姓,有的则是将父姓与夫姓(或者父姓和母姓)连在一起,两姓之间用短线“-”连接,或在其间用“y”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