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宁兰:我国亲子关系立法的体例与构造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重镇。她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和最早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

内容提要:

我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的亲子关系立法完善,既要以本土立法经验和文化传承为基础,又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改革成果。中国近现代民事立法向大陆法系靠拢的历史表明,亲子关系立法从体例结构到制度构造的完善,确有以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立法改革为镜鉴之必要。20世纪以来,法、德两国通过对子女在家庭中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的确认,实现了亲子法从“父母本位”向“子女本位”的转变,凸显了平等与非歧视这一当代亲子关系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亲子关系的立法完善,在体例上需改变目前婚姻法、收养法、民法通则“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内容上,急需建立亲子关系确认这一基础性制度,还需引入父母照顾权、未成年子女家庭权概念,并予以详细列举。

关键词:亲子关系法亲子关系确认父母照顾权子女家庭权

亲子法历来是家庭法或亲属法的核心部分,并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法律对亲子关系的调整,在于确立亲子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规则,明确亲子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亲子法的内容因此包含了父母子女的分类、亲子关系的确认(推定、否认与认领)、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父母照顾权、子女家庭权)以及收养等。①

(一)新中国亲子关系立法模式流变

新中国亲子关系立法始于1950年《婚姻法》(以下简称“1950年《婚姻法》”)。在1950年婚姻法的编章体例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赫然独立成章,居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章与离婚章之间。立法做如此设计的初衷是“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直接产生的结果,是婚姻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的婚姻法实为婚姻家庭法,新的社会中“是主张和提倡一切劳动人民相互帮助相互关怀的新道德的,因而在‘婚姻法’中更不能不有关于‘父母子女间的关系’这一专章的规定。”②该项立法解释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亲子关系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地位与应有的立法体例。

除确立非婚生子女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外,1950年《婚姻法》(第15条第2款)还明确生父的抚育责任,即:“非婚生子女经生母或其他人证物证证明其生父者,其生父应负担子女必需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全部或一部分,直至子女十八岁为止。如经生母同意,生父可将子女领回抚养。”尽管这还不是成熟的子女认领制度,但已经确立了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子女认领制度的雏形。

1950年《婚姻法》对亲子关系的调整,还包括离婚后的亲子关系。这体现在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一章中,第20条指出“父母与子女间的血亲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灭。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所生的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本章还对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教育费的减免等有所规定。

学界在评价1950年《婚姻法》的历史功绩时,多认为它是解放妇女,恢复妇女权利的宣言书。其实,对于亲子关系立法,它也是废除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建立保护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即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法。④因此,消除父母子女之间、婚生与非婚生子女之间、继子女之间的歧视,确立平等和基本权利保护的新型亲子关系是1950年《婚姻法》的特色之一。

(二)现行亲子关系立法的体例及特点

我国现行亲子关系立法体例由1980年《婚姻法》⑤(以下简称“现行《婚姻法》”)和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在《婚姻法》的章节体例中,父母子女关系、夫妻间的权利义务被合为一章,成为现行法的第三章家庭关系。这样的立法体例设计在法理上能够自圆其说,却未必能突显亲子关系在婚姻家庭法的位置,也难以在有限的法条数量下,细化亲子法的具体制度规则。并且,这一立法体例也不利于夫妻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法律调整,尤其影响到夫妻财产制立法的规模和结构。而在大陆法系的民法典立法例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各自都是亲属(家庭)编中独立的章节。

我国现行《婚姻法》虽在2001年有重大修正,但亲子关系立法的体例和制度架构并未有根本性改变。亲子关系依旧位于第三章家庭关系中,并在夫妻权利义务条款之后。至于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的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与义务(亲权)纳入监护制度的立法模式,婚姻法修正案也未触及,依然维持着将亲权内容纳入监护制度的“大监护”立法模式。⑥对于亲子关系确认制度,修改后的现行《婚姻法》仍未做基本的制度建构。⑦

现行《婚姻法》规制亲子关系的理念与内容基本与1950年《婚姻法》相同,然而在立法体例设置和基本制度建构方面似不及前者。相对于2001年获得较大制度完善、居同一章的夫妻财产制,亲子关系的立法条文数量与制度构成显得愈发单薄阙如。

(一)法国法

1.父母子女的种类。1804年《法国民法典》确立三种亲子关系:父母与婚生子女、父母与非婚生子女、父母与养子女。现《法国民法典》第一卷“人”之第七编亲子关系,主要就婚生和非婚生子女与父母关系的确认,即婚生子女推定与否认、非婚生子女准正与认领以及确认亲子关系的诉讼和追索补偿费诉讼,作出较为全面规定。对于养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制,则由第八编“收养子女”规制。

1994年,法国通过第94-653号法令修改其民法典。修改后的现行《法国民法典》除承认上述三种亲子关系外,增加规定了父母与人工生育子女。其第311-19条明确了精子、卵子捐赠人的法律地位,规定他们与借助人工生育医学方法出生的儿童之间不具有任何亲子关系;第311-20条规定了夫妻借助医学方法进行生育表示同意的方式和效力。他们应当向法官或公证人作出同意进行人工生育的意思表示。该项表示可以在实施人工生育之前撤回,并在人工生育方法实施之前,遇有当事人死亡、提出离婚或分居申请、已经停止共同生活时,失去效力。夫妻或同居男女表示同意后,就亲子关系提出异议或者要求取得身份的任何诉讼,法院不予受理。若事后父亲不承认由此出生的子女,可通过法院裁判宣告他们之间存在婚外父子女关系。⑩

2.亲子关系确认制度。法国法体例架构承袭罗马法,亲子身份确认制度也采撷了罗马法精髓。在法国法中,这一制度由婚生推定与否认、非婚生认领和准正构成。

关于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和准正,法国法专节分别规定。认领具体包括生父自愿认领与法院强制认领两种方式。其民法典第335-339条规定自愿认领的细节,包括强制认领的条件、请求权人(仅限于子女本人)、请求权的有效期间(子女出生后2年内或者成年后2年内)。依1993年1月8日第93-22号法令,非婚生子女可因父母结婚或者经法院裁判,取得婚生子女的资格。该资格取得产生的法律效果是:确立亲子关系的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这实为传统法中的非婚生子女准正制度。

3.亲权制度。亲权是父母对子女权利义务的总称,源于古罗马的家长权和古日耳曼的父权。(12)法国的亲权制度承袭罗马法,后几经修改,“在现行的《法国民法典》中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亲权已没有家长权、支配权的品质,除仍然延用‘亲权’这一制度术语外,在实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照顾、保护。”(13)

关于亲权的性质和内容,法典将亲权界定为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2002年修改后的第371-1条强调“亲权是以子女的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各项权利义务的整体。”(14)亲权的内容总分为人身上的亲权和财产上的亲权两大方面,具体包括:要求子女尊敬的权利;对于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健康、道德品行的保护和监督义务;分担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义务;不得妨碍子女与祖父母保持个人关系(第371~371-1、2、3、4条);对于子女的财产事务的管理权、财产用益权、法定代理权等(第382~387条)。

关于亲权的行使,1993年第93-22号法律确立了父母双方在婚姻期间共同行使亲权的原则。2002年第2002-305号法律修改此条,不再限定“婚姻期间”,同时创设非婚生子女与父母另一方确认亲子关系后是否由双亲共同行使亲权的司法救济渠道。(15)当父母一方去世或者因无能力、失踪等而被依法剥夺亲权时,亲权才归由另一方行使;对于父母离婚或分居的,依照2002年修改后的第286条和第373-2条,亲权行使和转移规则仍然适用本卷第九编亲权的一般规定。这意味着亲子关系不因父母双方离婚或分居而受到影响,父母双方仍然要共同履行对子女的亲职。1993年法令确立的第287-295条随之被废止。法典还规定父母非经法院判决,不得擅自放弃行使亲权。这是亲权具有不同于其他民事权利的性质使然。

关于亲权的转移,第376条确立非依法定情形并经法院判决,亲权不得抛弃、让与的原则。2002年修改后的第377条确立的法定可转移亲权的情形有:(1)父母共同或单方向法院提出请求,将亲权的全部或一部分交由第三人行使;(2)父母对儿童不关心、放弃照管的,已经照管该儿童的个人、机构或者省级儿童救助机构可向法院提出申请;(3)子女已经接受教育性救助措施的,少年法庭法官提出意见后才能转移亲权,向院提出申请,由法官作出亲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的判决。(第377条)

(二)德国法

1896年颁布、199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在结构上采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家庭法、继承法五编制,其第四编家庭法构成德国家庭法的基础。(17)亲子法的内容体现在第四编第二章“亲属”中,具体包括亲子关系确认(出身)、亲属间的生活费义务、父母子女法律关系的一般规定、父母照顾权、青少年局的辅助,以及收养六大方面。(18)

为构建统一的适用于婚生子和非婚生子的亲子关系法,1997年德国对亲子法作出全面修订。统一的亲子关系法由四部法律组成:(21)(1)1997年《修改子女权利法》,规定子女的出身、姓氏、交往权和收养权等问题;(2)1997年《辅佐关系法》,废除对非婚生子女的强制性官方保佐。规定子女无论婚生还是非婚生,在确认父亲身份和主张扶养请求权等事务中,均可申请青少年局进行辅佐。新的官方辅佐完全出于自愿,有照顾权的父母一方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申请官方辅佐;(3)1997年《继承权平权法》,规定非婚生子女对父亲及父系亲属享有完全的继承权;(4)1998年《统一未成年子女扶养权利法》,规定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均可通过简易程序主张扶养费。

(三)比较与选择

《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相距近百年。尽管如此,20世纪以来,两国亲子法历经数次变革,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努力消除传统亲子法对子女的身份歧视。传统家庭法受宗教道德观影响,对子女的身份歧视,突出表现在对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和法定权利的规定上。法国1972年1月3日的法律确立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具有平等的地位。民法典对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其与婚生子女享有平等的权利等都有原则规定。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民法专门为那些尚未确立父子女关系的非婚生子女设定补助费请求权(第342条)。1977年12月29日第77-1456号法律规定,子女未成年期间可随时向其母怀孕期间与之有共同生活关系的人提起支付补助费的诉讼;如果子女在未成年期间没有提起,可在成年后2年内提起(第342条第2款)。此类补助费实为对该子女的抚养费。如果被告在诉讼中被证明有过错,法官还可判令被告支付保障子女生活与教育的补偿金(第342-3条),并由公益组织或法院指定的委托人代为收取。法国法对非婚生子女的特别保护突出体现在这一制度上,尤其是由“儿童社会援助基金、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组织或法院确定的受委托人”代为收取补偿金,保障子女生活和教育支出的规定,凸显了国家公权力对非婚生子女的特别保护。

法国虽未取消对子女的婚生与非婚生区分,但近些年来,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权利的差别得到较大改变。例如,在财产继承方面,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号法律废止1972年修改后的《法国民法典》第760条。(23)原第760条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迫使子女牺牲财产利益,补偿父母在道德和法律上的过错。这契合了该法第334条所言非婚生子女“一般”享有与婚生子女相同权利规定的本意。令子女为父母的婚外性行为承担责任,实为立法上的不公平。而依现行《法国民法典》第733条、第735条,在法定继承权享有、继承份额方面,“法律不区分婚生亲子关系和非婚生亲子关系”。(24)

比较而言,德国法的改革更为彻底。1969年以来的一系列亲子关系立法改革,在消除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歧视方面,从称谓到权利的平等享有都具有划时代性,代表着人类亲子法发展的趋向。(25)并且,非婚生子女过去在财产继承权实现方面受到不同于婚生子女的差别对待,也随着民法典第1934a条被废止而消除。

2.亲子关系确认制度构成的差别。传统亲子法对亲子身份的确认,与当代亲子关系确认制度从目的到功能都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源自罗马法的婚生子女推定与否认的原则和方法,非婚生子女(姘生子女)认领的方式等,(26)仍为大陆法系各国民法所继承。在亲属法现代化进程中,法国、德国都对这一制度有不同程度改良。

第一,关于亲子关系推定的原则。法国继承传统,确立的婚生推定规则仅限于父亲身份的推定。德国法的改革更为彻底,在亲子关系确认制度中,增加对母亲身份的定义(第1591条),以父亲身份推定取代婚生推定(第1592条);增加第1697a条,规定法官在处理父母照顾权、交往权以及看护等事务方面,应当考虑实际情况和各种可能性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正当利益,做出最有利于子女利益的裁判。(27)为进一步明确子女在亲子关系确认上的主体地位,实现其最佳利益,德国联邦法院确认“知悉自我基因出生是子女的一项具有高度人身属性的权利。”在德国联邦法院敦促下,2008年3月《德国民法典》增加第1598a条,赋予子女享有请求父母双方允许进行基因血缘检测,查明其出身的权利。如果亲子鉴定会造成对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侵害的,法院应终止该程序。(28)

第二,关于可提起否认亲子关系之诉的权利人。追求血缘真实是法律确立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初始目的。法律在追求血缘真实时,需顾及亲子身份的安定,故对否认权人的范围和否认权的有效期间做出规定,以限制权利人范围,并敦促其及时行使诉权,尽早稳定亲子关系。

3.亲权制度从称谓到内容的变化。法国法的亲权制度较为全面,内容涉及亲权的性质、内容、行使、转移、丧失或部分撤销等基本内容。为弥补父母亲权对保障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之不足,法国法在亲权制度中增加“教育性救助措施”的规定。这是从保障儿童身心健康需要出发,在不限制双亲行使亲权前提下,公权力适时介入的体现,是法国法在亲权制度中及时融入国家监督因素的明证。德国法不仅取消子女的“婚生”与“非婚生”划分,还以“父母照顾权”取代亲权。父母照顾权“不是一种利己的,而是一种具有关心照顾特点的权利;它是一种以法律的形式,为了子女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义务。”(30)可见,父母照顾权实为利他性权利,是一种“义务权”。而在“亲权”概念中,“亲”的意思是指父母,“亲权”即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因此,使用“亲权”一词容易使人产生子女服从父母、父母管理子女、父母支配子女的想法。(31)德国法从亲权到父母照顾权,不只在法律术语上体现了子女本位的当代精神,更在其具体内容中把握了当代亲子法的主旋律,应为我国立法借鉴。

(一)亲子关系立法急需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1.收养法宜纳入亲子法总体框架。收养是创制亲子关系的民事行为。由于现行《婚姻法》对收养关系规定得非常原则,立法机关又于1991年颁行了《收养法》,(32)显然,《收养法》在我国独立于《婚姻法》,是《婚姻法》无收养关系的设定、效力、变更、解除等一系列可操作性规则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立法体例,一方面割裂了亲子关系立法的整体性,使法律适用难以统一;另一方面,也易产生拟制血亲关系不是亲子关系的误解。其实,基于收养所建立的养父母子女关系与亲生父母子女关系一样,都是亲子法调整的对象,应当纳入统一的亲子关系立法体例中。

(二)亲子关系立法的体例结构

(一)亲子关系确认制度

基于子女最佳利益和血统真实与身份安定平衡的立法原则,亲子关系确认制度应以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增强婚姻凝聚力,促进家庭和谐为目的。以此观传统法,其中的婚生子女推定与否认制度、非婚生子女认领与准正制度从称谓到构造都需要做相应改造。

1.制度的称谓。我国学者普遍赞同民法典亲属(婚姻家庭)编不再对子女做“婚生”与“非婚生”区分,可选择采用德国法,统称为“亲生子女”。但学者对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称谓,有不同选择。有称之为“亲子关系推定与否认制度和子女认领制度”的,(40)也有叫亲子身份关系确定制度的,(41)更有在民法典草案立法学者建议稿中称“亲子关系的推定、否认与认领制度”的。(42)笔者倾向于采用“亲子关系确认制度”这一称谓。其主要理由是:第一,婚生推定、非婚生认领与准正,均是法律推定人们之间具有亲子关系的制度设计。传统法之所以有如此繁琐的名称安排与制度设计,除去法律制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构造外,还是其时代局限性的体现。它是父权制下,由男性自身所生的、确凿无疑的子女(主要是儿子)继承父亲身份和财产的需要,妻子和子女的利益在这一制度中常常被忽视。第二,解构传统制度,不难发现,婚生推定、非婚生认领与准正都是关于自然血亲亲子关系确立的制度,其区别主要是适用对象不同。而婚生否认制度不过是法律为保证婚生推定的客观真实性,实现亲子之间利益平衡所做的制度安排,它本质上还是婚生推定制度的组成部分。

既然将传统制度概称为“亲子关系确认制度”,其下各组成部分的称谓也宜做相应调整。具体而言,婚生推定可改称“子女的推定”,婚生否定可称“子女的否认”,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则为“子女的认领”。至于非婚生子女准正制度,由于法律不再对子女做“婚生”与“非婚生”区别,而没有存在之必要。(43)

2.制度的内涵。取消“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的区分后,便要实现亲子关系确认规则的统一,即无论子女是出生在婚姻关系中,还是同居关系中,均适用统一的亲子关系推定规则。

传统法上的婚生推定,名为对子女婚生身份的推定,实则父亲身份的确定。学者多认为,丈夫的父亲身份的推定,是这一制度的法定后果。(44)法国法确立婚生推定规则时也只规定父亲身份的推定。笔者认为,确定父亲的身份固然重要,但子女是夫妻双方的子女,基于夫妻平等理念和怀孕与生育由妇女单方承担的事实,亲子关系的推定不只是父亲身份的推定,也应包括母亲身份的确定,并且首先应是母亲身份的确定。尤其当代人工生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罗马法的“生母恒定”原则,是提供卵子或胚胎的妇女为母,还是生孩子的妇女为母,需要法律明确母亲身份认定的标准。1998年修改后的《德国民法典》增加母亲身份认定的规定,第1591条指出“子女的母亲是生该子女的女子。”这表明,在德国法上,母亲只能是生育子女的人。(45)

改造后的亲子关系确认制度中的子女认领,主要针对因通奸、强奸等耦合关系所生子女的亲子关系确立。自愿认领是身份的法律行为,不得代理。对于生父自愿认领的,子女或其生母有权予以否认;子女成年后,生父或生母自愿认领的,须子女本人同意。自愿认领的意思表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应办理公证手续。认领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自愿认领生效后,亲子关系溯及于子女出生之时。

强制认领是法院以判决的方式确认亲子关系的制度。明确强制认领请求权人是其重要内容,法律可规定“未成年子女的生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生父认领之诉。成年子女也有权提出强制生父认领之诉。”(46)从保护子女利益角度出发,原则上,法律不对认领请求权作法定期间的限制,但对已死亡的生父的认领请求权的行使应有法定期间的限制,以保护子女和其他继承人的财产继承权。

(二)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

1.父母照顾权。如前所述,我国亲子关系立法在体例上要坚持亲权独立存在的大陆法系惯例,在内容上可借鉴德国法,对传统亲权制度进行必要改造,改称“亲权”为“父母照顾权”。

照顾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养育、照顾、保护义务和权利的总称。总体上分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照顾权和财产照顾权。父母照顾权有如下特点:其一,它基于父母身份,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权利,实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义务和权利的总称。其二,父母照顾权以保护子女利益为目的,其内容也为对子女人身及财产方面的照顾和保护。父母应为子女的最佳利益,全面发展其个性、才能、智力和体力而行使照顾权。其三,父母照顾权是专属性权利,父母以外的人不能享有父母照顾权,父母也不能抛弃、转让该项权利。在民法上,子女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因此父母照顾权不是权利人利已的支配权和处分权。相反,针对父母照顾权,子女有权要求父母对他们予以尊重以及全面考虑子女的生理、心理及人格的需要。

父母照顾权可区分为人身照顾权和财产照顾权。人身照顾权主要包括姓名决定权、居所决定权、教育权、职业同意权、法定代理权、交往权和子女交还请求权等;财产照顾权主要是财产管理权、子女财产及收益使用权、处分权。(47)关于父母惩戒权,《日本民法典》、《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都有此内容,例如,《日本民法典》第822条规定:“行使亲权的人在必要的范围内可以亲自惩戒其子女……”(48)但笔者认为,规定父母可以惩戒子女,与以子女为本位的当代亲子法理念相抵触,也易致使父母滥用照顾权。因此,我国立法不宜规定惩戒权,法律应明文规定“禁止使用有害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方式教育子女”,以防止父母滥用照顾权。

2.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49)依民法,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当然享有基本的民事权利,明示儿童在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又为许多国家民法亲属编所采纳,本文将之概称为“家庭权”。儿童的家庭权具体包括如下权利:

受抚养权,是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享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在父母对于子女的一系列义务和责任中,抚养义务也是其最基本的义务。当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子女有权要求父母履行抚养义务。

未成年子女享有接受父母的教育、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未成年子女而言,父母的言行常常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对子女在思想上、品质上、生活技能上、文化知识上等多个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诲。子女具有独立的人格,其人格尊严同样受法律保护,父母应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未成年子女享有与父母及其他亲属的交往权。首先,子女享有与父母任何一方交往的权利。父或母不得阻挠、限制子女与另一方的正常交往。但与父母一方交往会严重损害子女利益的除外。其次,子女有权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正常交往;父或母不得阻挠、限制子女与他们的正常交往。尤其父母离婚后,子女与其他亲属的交往权如果与其利益不相抵触的话,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此外,子女还享有受保护权、表达意见的权利和财产权。在家庭的共同生活中,未成年子女对于其依法获得的财产,如劳动收入、接受赠与、遗赠和继承取得的财产及其收益,享有财产权。父母在内的任何人均不得侵犯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

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也承担一定的义务,包括一般性义务和服务义务。未成年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应当尊重、帮助和孝敬父母。这是其在家庭中对父母的一般性义务。与父母共同生活期间,子女还有义务承担与其年龄、体力和身体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家务劳动,此为未成年子女的服务义务。法律做如此规定,目的在于增进亲子情感,也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研讨民法典亲属(婚姻家庭)编亲子关系立法的体例与构造,对于中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具有特殊意义。这不仅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姻家庭立法重视规制婚姻关系,忽视构建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还在于作为近代法制产物的亲子法,受传统家族法支配,或以“家族为本位”,或以“父母为本位”,(50)急需向“儿童为本位”转变。20世纪以来,国际人权运动促使成人世界的儿童观发生革命性变革,儿童在法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和确认,国际人权法确立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51)对缔约各国国内立法产生着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当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的家庭概念、家庭形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因此,面向21世纪的亲子关系立法应以平等、非歧视的人权观为价值取向,以子女为本位,以适应变化着的家庭形式和社会观念的需要。(52)

注释:

*薛宁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薛宁兰(1964—),女,汉族,宁夏银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①陈明侠:《亲子法基本问题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页。

②陈绍禹:《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载刘素萍主编:《婚姻法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66-67页。

③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第19条规定:“一切私生子得享受本婚姻法上关于合法小孩的一切权利,禁止虐待、抛弃私生子。”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第23条规定:“禁止杀害私生子,私生子之生父,经其生母指出证明,其生父须负责带领,与正式子女有同等地位。”而1946年《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已不使用“私生子”一词,而用“非结婚所生之子女”,对其法律地位的表述也更为概括。其第13条规定:“非结婚所生之子女与结婚所生之子女,享受同等权利,不得歧视。”转引自刘素萍主编:《婚姻法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30页、第38页、第32页。

④巫昌祯:《我与婚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7页。

⑤1980年《婚姻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50年《婚姻法》同时废止。

⑥蒋月、韩珺:《论父母保护教养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兼论亲权与监护之争》,载《东南学术》2001年第2期,第1页、第9页。

⑦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对亲子关系内容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增设子女姓氏选择权规定(第22条),对现有条文中的个别用语作出修改等方面。例如,将第23条父母“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改为“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⑨参见《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版。

⑩《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2月第1版,第90-91页。

(11)参见《法国民法典》第313-2条第2款,前揭书第92页。

(12)陈苇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78页。

(13)王丽萍:《亲子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9-30页。

(14)《法国民法典》(上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344页。

(17)[德]迪特尔施瓦布:《20世纪德国婚姻家庭法改革综述》,王葆莳译,载《家事法研究》201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354页。

(18)《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9)[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著:《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08-209页。

(20)陈苇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0页。

(21)《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第372页。

(2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建国、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73页。

(23)该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共同继承亲生父母遗产时,“每一非婚生子女仅能继承如死者的所有子女都是婚生子女时本可继承的遗产的一半。”“由此而减少的非婚生子女继承遗产的部分,加给因父或母通奸而受到损害的婚生子女;此部分遗产,在婚生子女之间按其各自的继承份比例分配之。”转引自《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88-189页。

(24)《法国民法典》(上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570-571页。

(25)参见陈苇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16页。

(26)罗马法并不制裁姘度婚。受天主教宗教理论影响,为减少姘度婚,使“姘度”男女由姘度关系变为夫妻关系,通过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中的“因日后结婚而成立之认领”这种间接方式使之合法化。姘生子女因此获得婚生子女的地位。参见陈朝璧:《罗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11-412页。

(27)《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501页。

(28)[德]迪特尔施瓦布:《德国家庭法》,王葆莳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293-294页。

(29)否认之诉在德国法上称“撤销之诉”,否认权人则被称为“撤销权人”。

(30)[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建国、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83页。

(31)王丽萍:《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父母照顾权为中心》,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第126页。

(32)我国现行《婚姻法》关于收养关系仅有一条,其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收养法》于1992年4月1日起施行,1998年修改。

(33)陈苇主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13页。

(34)韩珺:《父母离婚后亲权行使问题探讨》,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68-69页。

(35)马铭:《我国亲子关系法之检讨——以历史、社会伦理为视角》,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20页。

(36)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05页。

(37)王丽萍前揭书,第275页。

(38)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修改稿)》第10条对监护人职责作出列举:“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

(39)参见《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第10-16条。

(40)陈苇、靳玉馨:《建立我国亲子关系推定与否认制度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7卷,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7月版,第245-279页。

(41)孟令志:《论亲子关系的确定》,载夏吟兰等主编:《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220-228页。

(42)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47页。其他两个版本的学者建议稿仍将子女做婚生与非婚生区分,并设婚生子女推定与否认制度、非婚生子女认领与准正制度。参见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05-208页;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67页。

(43)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722条-1740条是准正制度的规定,但这些条款已被废止。

(44)参见王洪:《婚姻家庭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27页;余延满:《亲属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384页。

(45)《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也有类似规定,其第739条规定“母子关系产生于出生的单纯事实。”转引自《埃塞俄比亚民法典》,薛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47页。

(46)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亲属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41页。

(47)王丽萍前引论文,第127-130页。

(48)渠涛编译:《最新日本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175页。

(49)参见梁慧星前揭书,第145-153页。

(50)参见史尚宽:《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76-477页;陈棋炎、黄宗乐、郭振恭:《民法亲属新论》,(修订五版),三民书局2006年2月第5版,第260页。

(51)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首次提出“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此后的若干国际公约及区域性条约重申这一原则。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正式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其第3条第1款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

(52)[德]妮娜德特洛夫:《21世纪的亲子关系法——法律比较与未来展望》,樊丽君译,载《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6期,第147页。

THE END
1.成年子女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赡养父母是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不应附加任何条件。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无劳动能力的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等权利。父母对个人财产享有充分的自主分配权,不管是出售还是赠与,子女无权干涉;成年子女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http://www.sdcourt.gov.cn/wflqfy/443866/443840/25790412/index.html
2.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因()而解除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因()而解除 A.子女被他人合法收养B.父母离婚C.父母发表断绝父母子女关系的声明D.子女发表断绝父母子女关系的声明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A、正确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https://m.ppkao.com/wangke/daan/4d449991158e4776b39b34816f25e381
3.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十四条释义李晓娟婚姻律师继父母子女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姻亲关系,继父母是继子女的血亲的配偶,继子女是继父母的配偶的血亲。因双方仅为姻亲关系,在法律上不产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在亲生父或母与继父母的再婚关系解除或者亲生父或母死亡时,姻亲关系随之解除。现实生活中,根据父或母再婚时子女的年龄以及是否与继父母共同生活,继父母子女之https://lawyers.66law.cn/s2229786730900_i1194387.aspx
4.婚姻家庭法新论二、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形成法律拟制的亲属关系 三、养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 四、养子女与其生父母的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解除 第五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与终止 一、收养关系可予解除的法定隋形 二、解胎收养关系的程序 三、收养关系解除或因死亡终止的直接法律后果 四、对养父母支出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12230
5.父女之间的权力义务因什么而解除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因什么而解除?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无法解除的.然而,有些例外情况.亲生父子关系不能解除,但是通过收养可以解除.继父子关系可以通过协议解除.养父子关系可以通过收养关系解除.父母有抚养义务,未成年子女和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查看全文 张家齐律师 执业11年 资质认证 2023-06-24 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930909257789491379.html
6.编纂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法理思考与立法建议大家风云的原则,保障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双方的合法权益;第四,鼓励亲属间的团结和睦;第五,发挥监护制度对婚姻家庭成员的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功能;第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父母对子女仍有教育、扶养、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第七,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扶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13281
7.婚姻与家庭法复习题D.夫妻双方已就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的分割达成一致 18.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 A.中止 B.消除 C.中断 D.延缓 19.下列情形中不属于无效婚姻的是() A.25岁男子张明和19岁女子李梅结婚 B.男子张明婚前患有重型精神病在病情发作期具有攻击危害行为婚后尚未治愈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2004585
8.学习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603/17/70808058_980306088.shtml
9.20多年前办理的收养为何被认定无效?北京海淀法院以案说法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一千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但是,成年养子女与生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28986805168094.html
10.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因什么而解除?赵丽律师精选解答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一般是不可以解除的,但是有些例外情形。1、对于亲生父子关系。父子关系基于血缘关系产生,从情感上可以断绝关系,但是在法律上这种天然血缘关系是不可以进行解除的。无论通过什么方式都不可以在法律上断绝亲生父子关系。但是如果是未成年人,自小受到他人收养的,与亲生父母的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https://m.64365.com/tuwen/aaacf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