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当代环境资源法学所引发的法律革命,首先是对传统法学研究范式的革命。环境资源法学是从法律上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学科,是以其独特的环境资源法学“范式”(Paradigm)(包括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道德观、环境资源法学学术范畴和概念体系等)为推理基础和进行逻辑思维的学科。所谓“范式”,既指“一种世界观,又指这种世界观所蕴含的用以指导我们生活的伦理观”。[3]只有以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和伦理观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概念和范畴的联结,形成环境资源法学的概念、术语体系以及特有的学科规范体系和研究范式,才能形成环境资源法学的理论体系。只有改进传统法学的研究范式,才能将由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当代环境资源法学所引起的法律革命进行到底。
一、现代科学和法学的研究范式
(一)范式概述
(二)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
现代和后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精神是五组相比较的概念。所谓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所谓后工业社会是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所谓后现代科学是相对于现代科学而言,所谓后现代精神是相对于现代精神而言。
由笛卡尔、培根、牛顿等开创的现代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主义的主客二分法、中心论、本质论、决定论、理性主义、基础主义等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可以概括为“主、客二分法”(即主体与客体或者主观与客观这两者截然分开),包括“身、心二元论”或“心、物二分法”(即心灵、思想、意识或精神与身体、物质这两者截然分开)和“人、自然二分法”(即人与自然这两者截然分开)或“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分法”。由于把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区别,从这种分析方法出发,认为自然技术科学研究自然或自然界中的物与物的联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或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别研究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看不到或者否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体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承认研究这种关系的介于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边缘科学。
(三)国外现代法学的研究范式
由于法学自身的特点,法学研究是受现代主义影响最深的学科领域,现代主义的定式化思维、主客二分对立的方法、理性至上和理性万能等范式在法学领域表现得最为充分。勒内?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运用到法学领域,形成了“主、客二分法”的法学研究范式,即“人、自然二分法”或“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分法”或“法律仅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范式。这种法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或基本出发点是,法学调整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法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国家,“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范式分别表现为:“阶级斗争范式”,即认为法学调整的对象是由于阶级关系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范式,即认为法学调整的对象是由于权利和义务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权利义务”范式又可以分为“权利本位”范式(即认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由权利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义务本位”范式(即认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由义务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连带关系”范式,即认为法学调整的对象是由于社会连带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契约关系”范式,即认为法学调整的对象是由契约或合同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中国法学的研究范式
我国科学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研究科学研究范式问题,笔者在80年代给环境法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环境政策课中曾介绍美国政策科学(包括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和范式概念),在《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一书中曾介绍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及其范式概念。[16]
与我国法学研究范式的状况相对应,以往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范式也是“主、客二分法”、“身、心二元论”或“心、物二分法”和“人、自然二分法”或“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分法”范式。不少环境资源法学工作者不是从人与自然关系失调或恶化的现实出发,而是千方百计地绕开、回避、忽视、淡化、消解现实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大量的人与自然(环境资源)关系,不敢越“主、客二分法”雷池半步。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发挥法律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作用的制约因素。
二、对现代科学和法学的研究范式的评析
(一)“主、客二分法”范式的特点
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以“笛卡尔──牛顿世界观”、培根的归纳法和笛卡尔(1596~1650)的演绎法为指导思想和方法。所谓现代主义就是指笛卡尔──牛顿世界观,主要指它的机械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它是工业社会、近现代人类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是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工业社会和近现代人类的社会实践。现代主义的内核部分是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它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提倡以人为中心,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支配。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个人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等。[page]
现代主义和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即“主、客二分法”范式,集中地体现在培于1605年发表的《学术的进展》、于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和笛卡尔于1644年发表的《哲学原理》等书中。吴国盛教授将笛卡尔的物质──心灵二元论表述如下:(1)自然与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东西,人是自然界的旁观者;(2)自然界只有物质和运动,一切感性事物均由物质的运动造成;(3)所有运动本质上都是机械位移运动;(4)宏观的感性事物由微观的物质微粒构成;(5)自然界一切物体包括人体都是某种机械;(6)自然界这部大机器是上帝制造的,而且一旦造好并给予第一推动就不再干预。[17]
概括起来,“主、客二分法”研究范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存在论方面,主张二元论,即人与自然、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思维与物质、心灵与身体的二元分离和对立。它认为世界是二元的,存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强调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只有人是主体,只有人具有目的和主动性,只有人是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只有人具有价值和智慧,人独立于自然界,而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以外的自然世界是客体,是对象,自然界没有目的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价值和智慧,自然界独立于人,它单独存在、不依人的意为转移。他否认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认为主客双方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主动──被动”的关系,“征服──被征服”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以我为主”、“以人为主”,“以物为对象”、“以物为客体”的关系。
第二,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消极的反映论和还原主义。它把世界预设为一台机器,机器没有生命、思想和精神,人只有把事物还原为它的各个部件,分别地认识这些部件,人对世界的认识才是可能的。
第三,在方法论方面,采用的是分析主义的方法。它强调分析,把整个事物分割为局部,再把局部进行分割,直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认为事物的整体是由部分决定的,部分的性质决定整体,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各个部分,找出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处理问题时,总是要求以首要的为中心,例如以人为中心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以个人为中心发展了个人主义,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发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粮食为中心发展了以粮为纲。笛卡尔说:“从最简单最一般的(规定)开始,让我们发现的每一条真理作为帮助我们寻找其他真理的规则。”
第四,在价值论方面,只承认人的价值,不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它认为宇宙是一台机器,没有目的、没有生命、没有精神、没有主动性,因而没有价值;人有目的、生命和精神,因而有价值,人可以控制、支配和主宰自然。
(二)对“主、客二分法”范式的冲击
现代物理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科学、现代心理学、现代经济学等对现代主义和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即“主、客二分法”、“身、心二元论”或“心、物二分法”和“人、自然二分法”已经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虽然远没有达到全面动摇其作用和意义的程度,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生物学中,“有机体是化学机器”的观点已在某些方面失效,系统论生命观可能成为新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在医学科学中,传统医学关于“人体是机器”的观点正在被“人是活的系统”的观念所丰富,只有把疾病的生物学研究与人的躯体,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联系起来,人体疾病才能得到科学地说明与医治。
在心理学方面,传统心理学关于“心、身分开,人与其环境分开,思维与存在分开,人的躯体与灵魂分开”的观点遇到了严重挑战,只有把“心理过程”扩展到“生命过程”、把“心理能”扩展到“生命能”,将人作为“人──社会──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将“心、身结合,人与其环境结合,思维与存在结合,人的躯体与灵魂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的心理现象。
(三)“主、客二分法”的历史功勋和局限性
在西方社会的中世纪,是神权残酷统治的“黑暗”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建立,而近现代科学和哲学不仅推翻了神权、建立了人权,也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等宏伟口号。正是借助于近现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把科技推向了极端。笛卡尔──牛顿的“主、客二分法”世界观曾经是新的、革命性的,它代替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导地位是一次“哲学转向”。三百年来,它作为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指导科学和工业化的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现代主义及其“主、客二分法”的进步作用主要表现在:这种研究范式将人作为唯一的主体,将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价值观,将人的作用和能力提高到至上的程度,它推翻了宗教、消解了神性,使人性、理性和主体浮上了表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人类取得了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城市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现代化的富裕生活。总之,现代主义及其“主、客二分法”在推翻神学和封建阶级、帮助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实现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等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以“主、客二分法”为代表的,将整体分解为主、客两部分的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与自然界的分离感,并将自然界作为人类之外的一个部分,人类为了某些可见的利益即经济利益而去干预甚至破坏自然界的运行,从而为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提供了思想认识上的根据。在这种研究范式的指导下,既发展了科学主义的思想,也发展了损害自然环境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人在向自然进攻、征服自然的同时,发展了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实行了一种“反自然”的社会──经济──消费生活,虽然人类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建设了现代化的生活,但它以生命和自然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导致整个“人──自然”系统的不可持续发展,使人类陷入困境之中。
随着时代的前进,近现代的科学、理性和“主、客二分法”从当初帮助西方社会和人们摆脱宗教束缚、走出黑暗、发展经济的武器和法宝变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剥削人民和自然的工具,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和反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性或科技理性,人成为工具理性的奴隶。理性代替了上帝、神,成为新的崇拜对象。理性和科学性破除了奴役、压抑的根源,却又设置了新的“权威”、“本质”和“中心”。正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社会对现代化、现代性的和科学的作用等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即总以“二元对立”和“绝对真理”的视角理解社会及其发展问题,因而出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负面效应。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在于强调同一性、整体性,而在于它抹杀了同一和整体的差异性。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在于强调事物的本质、基础、主客二分,而在于把本质、基础绝对化、抽象化、模式化,变成了如同“单子”般的万事万物的“始基”。它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枯竭的问题。
笛卡尔──牛顿世界观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掠夺自然、主宰和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由于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结果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爱因斯坦曾说,随着原子的分裂,除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什么都改变了;也就是说,笛卡尔──牛顿世界观改变了一切,而它自身却没有改变。其实,当它达到其最高成就的时候,它开始成为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