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真实与非真实:法学的表达与司法的实践

一、关于事实“真实”的法学理论表达

认为法律事实应当是真实的事实,体现为“客观真实”、“法律真实”两种理论。

(一)关于客观真实的表达

这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政治表达。注重事实真实是我们的传统,古时庭堂上悬挂的“明镜高悬”、“明察秋毫”等招牌,与其说是一种司法的要求,毋宁说是表达了一种追求与理想;同时也是对民众的一种宣示,一种也许永远兑现不了的承诺,一种努力求得真实与公正的姿态;一种司法机关为了获得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赖而作出的司法合法性的表达。“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现代表达。在我国,学者们则曾将这一大众化的口号的前半句阐释为“客观事实”而非主观事实,认为法官发现的事实只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其判决才是合法的。

提出“客观真实”理论有其历史背景。长期以来,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诉讼理论认为法院认定的事实并非客观的事实,而是法官主观上认定的事实,该理论的依据在于:其一,法官认定事实的基础是建立在证据材料基础上的,而证据材料本身就存在导致错误判断的因素,如当事人对证据材料的隐瞒;其二,当事人可能并不主张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三,法官对事实的认识受诉讼时效和诉讼节约原则的制约;其四,对事实的认定会受到法官的爱憎、喜怒等情绪的影响。【参考文献】{1}井涛.法律适用的和谐与归一(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2}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陈光中.诉讼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N).检察日报,2000—07—13.

{4}张志铭.裁判中的事实认知(A).公法(四)(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刘金友.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吴宏耀.试论裁判事实的客观性(A).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六)(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朱苏力,等.关于司法改革的对话(A).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C).北京:三联书店,1996.

{8}滕标.话语与实践:当代中国司法“中心工作”的变迁(A).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六)(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9}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J).中国法学,2000,(1).

{10}锁正杰.“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研究(A).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五)(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11}陈景辉.事实的法律意义(J).中外法学,2003,(6).

{12}张继成,杨宗辉.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质疑(J).法学研究,2002,(4).

{13}强世功.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娅——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J).比较法研究,1996,(1).

{14}(英)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5}(美)科林.伊万斯.科学探案(M).吴燕,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6}(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7}解兴权.通往正义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8}(德)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9}龚群.生命与实践理性——诠释学的伦理学向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1}AleksanderPeczenik,Onlawandreason,Kluwersacademicpublicshers,1989.

{22}谢晖.古典中国法律解释的哲学智慧(J).法律科学,2004,(6).

{2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4}ZenonbankowskiandNeilmaccormick,Thejudicialapplicationoflaw,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2.

{25}(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王笑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6}“试论裁判事实的客观性”讨论会(A).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六)(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7}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8}(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北京:三联书店,2003.

{29}(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M).舒国滢.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THE END
1.实证主义法律观及其答案解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法律起源理论实证主义法律观是现代法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它强调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认为法律应该以实证为基础,即法律的存在和有效性必须通过实证的证据来证明,本文将探讨实证主义法律观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并针对相关问题给出答案。 实证主义法律观的基本概念 http://www.skypure.com.cn/post/6745.html
2.立法透明化,保障民众知情权的必由之路法律资讯立法透明化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透明化有助于实现民主立法,让民众参与立法过程,体现民意,立法透明化有助于实现科学立法,通过公开讨论、征集民意等方式,汇聚民智,提高立法的科学性,立法透明化有助于实现法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减少法律冲突,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 https://kanfawang.com/post/18451.html
3.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从个案办理中践行“三个善于”为答好这道必答题,最高检党组鲜明提出要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并进一步提出“三个善于”的理念。其中,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作为“三个善于”的第一层要求,是高质效办好案件的基础和前提。http://es.es.hbjc.gov.cn/ejdt/esjx/202412/t20241210_1841188.shtml
4.民法典背后的隐秘从纸面规则到人心深处的法律真相在中国历史上,民法典作为一个集成多种法律规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司法实践中的指南针,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同时,民法典也面临着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等挑战。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6573.html
5.装饰工程决算书范本11篇(全文)工程财务决算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由代建单位北京xxx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公司)负责。我们的责任是对xxx改建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基本建设预算、结算、决算审计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等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文件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88yc31s.html
6.专职教师樊崇义教授近年来出版发表的《诉讼原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证据法学》(第一、二、三版,主编,法律出版社)以及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的《客观真实管见》、《论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等多本专著和论文http://rqyjy.cupl.edu.cn/bygk1/kyry/zzjs_.htm
7.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樊崇义 :《客观真实管见》 ,载《中国法学》2 0 0 0年第 1期。 肖前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 653页。 [日 ]田口守一 :《刑事诉讼法学》(中文版 ) ,法律出版社第 1 1页。 卞建林主编 :《证据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第 1 1页。 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321.html
8.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刑事判决证明标准之争【摘要】作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争,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在理论上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在差异中又存在着一致,两者是在以不同的视角阐述着相同的理念。因此,我们应在坚持客观真实说的同时,批判地吸收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优点,从而满足证明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重要求,既体现对法律程序的尊重,又达到保障人权的目标。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48.html
9.会计职业道德之诚实守信(通用9篇)如《注册会计师法》第十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十三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保守秘密,要求会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保密观念,在客观上采取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nhk0k.html
10.瑕疵证据的法律效力四、瑕疵证据法律效力制度构建 瑕疵证据的法律效力到底如何,上述五种学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各自的不足。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在此略陈管见,以和大家商榷。 (一)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绝对无法律效力。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形式表现证据事实的各种证据[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04/id/241949.shtml
11.欺诈合同效力欺诈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撤销后合同自始无效。根据《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那么欺诈合同效力?下面就跟着找法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https://china.findlaw.cn/zs_1015035.html
12.闵学书诉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与昆明市滇池渔政监督管理处侵犯专利权也是其从事的一项不以经营为目的的公益事业,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被告以非经营目的组织开展的治污活动没有侵犯原告的专利权;二、原告诉称被告培育水生植物和放养鱼苗的行为侵犯其发明专利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三、原告诉称被告所建的“人工湿地”与其专利技术中的“缓流汇流沟堰”http://www.law-lib.com/cpws/cpws_view.asp?id=200401235128
13.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思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它包括政党的法律地位以及政党组织之间相处的形式。由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不同(包括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政党制度的类型也呈现多种形态。不管是何种形态的政党制度,它必然要体现一般规律和要求,即政党制度必须要为政党反映社会各利益群体的诉求提供制度保证,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缓和社会利益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到“http://www.sass.cn/109000/55634.aspx
14.《民法典》关于合同解释规则嬗变的评注王永春而且管见以为,漏洞补充性合同解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合同解释,而是在当事人对合同相关条款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清的情形下,以法律的相关规定补充合同内容的法律适用问题。而且,合同解释过程本身会涉及法律的规定,解释完成后进入法律适用阶段,法律适用仍与法律解释相连,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在此,本文主要探讨https://lawyers.66law.cn/s2f047297d6325_i123522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