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女权专家吕频: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女人出轨?新闻频道

凤凰资讯:你有没有看到社交媒体上对王宝强离婚的狂欢式讨论?

吕频: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专偶制的一个问题,一夫一妻制,一个男人只能和一个女人,相互的捆绑,不能背叛,这是专偶制。你发现这个专偶制力量是非常非常强大的,所有的对这个出轨者的背叛,是一个集体的舆论,对出轨者集体的审判,大家都是特别自觉,特别志愿的来维持这个专偶制。

唯一能够提出的一个反驳,就是在什么一方有什么错误的情况下,另外一方有可能出轨,还有一点点道理呢。但是,最后结论往往都是,不管怎么样都不行。尤其像王宝强这样,他是完美的履行了婚姻当中的男性角色、男性义务的男人,就是按照性别化的分工,他的承担是非常完美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方没有任何理由去出轨。出轨本身是个欲望问题,但这个欲望造成的后果是,专偶制的集体道德审判。

凤凰资讯:这件事折射出的女人出轨和男人出轨,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实千百年来男人永远都在背叛好女人,社会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为什么?因为男人无法成为这个道德审判的对象。这个道德特别有意思,专偶制的道德,在既有的权力社会里面的道德,它上看去适用所有的人,但实际上它真正惩罚的是在那些权力结构当中比较弱的人。所以忠诚这个标准,它惩罚的主要就是女人,对男人来说它没什么惩罚的力度。

所以,看上去是一样的一个标准,它在操作实践当中它就是双重标准。

对女人出轨的讨论不是社会进步

凤凰资讯:社交媒体上对女人出轨的讨论算是社会进步吗?

吕频:这种讨论,我觉得不是进步,我倒觉得是一个特别可怕的情况。今天所有关于这个案例这么激烈的讨论,最终就是对专偶制的特别强力的祭祀和奉献。通过这个讨论,我觉得它是加强专偶制的恐怖主义。

如果一个女人出轨,看你能遭到什么样的惩罚,很多人都在这里面代入了自己的焦虑。女人就要做好女人,要设置一个大家都做好女人的纪律,这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好女人的群体,从来都是要讨伐坏女人。许多女人自以为是维护这公正,实际上她们是保护好男人,因为女人就需要好男人。不能让好男人受损失,跟女人有利益关系。

但是社会,对大男子主义、男性气概的要求,男人在被戴了绿帽子之后你必须要去反击,所以王宝强要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不能容忍被出轨。因为男人如果不能控制一个女人,男性在性上被背叛,这是男性气概无法容忍的事情。他也没有空间(去容忍)。你无法想象一个男人能够原谅一个女人,这在我们的社会里面是不存在的故事。一个男人原谅一个女人,在所有人看来这绝对是男性气概的失败。

所以,一个“戴绿帽”的男人,不管愿意不愿意,他得走这步,他被推向必须要承担自己男性气概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他可以用他的正义感,可以用他男性气概的爆发,忽视这对那个女人,对他的家庭、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但如果男人出轨,那你发现女人根本没有任何好的选择,没有任何一个受支持的选择,因为男人出轨,女人所遭到的压力是分裂的,可能50%的人说你要离,不管你有没有孩子你要离,50%的说你不能离,你要给他一个机会。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就是给男人有出路的,给男人的这个出路是单一的,但女人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在给男人的单一出路里面,男人的权力关系还是在女人之上的。

凤凰资讯:也有人觉得,婚姻是两人达成的契约,无论男女,在婚姻中都应该保持忠诚。

吕频:我从积极的角度理解这个观点,对男女都共同建立一个同样的规则。因为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女人实现出轨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事。婚姻破裂以后,女人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维护专偶制是符合女性的现实社会性别利益的。目前这个阶段,对大多数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出轨的女人来说,这是一个保护,所以女人就会成为这个专偶制的一个特别强烈的捍卫者。虽然这个婚姻制度是性别不平等的,但女人特别强有力地捍卫它,为什么?因为女人可怜的一点点利益,它已经放在这个制度当中了,所以这是我从比较积极的角度来理解了。对现实性别利益的形成、建构要有一个批判性的认识,前提是婚姻制度本身的压抑和不平等。

“人生赢家”是特别狭隘和主观的想象

凤凰资讯:之前大众对王宝强和马蓉婚姻的讨论,马蓉刚大学毕业就结婚生子,算是人生赢家?这符合主流价值观对人的期待。而如今,这个“人生赢家”的设定似乎破灭了。

吕频:这个人生赢家,建立在特别狭隘和主观的想象上,从来都不是人们真实的生活。大众舆论或者说“吃瓜群众”,他们无力,也不能去了解人生的复杂性,没有办法去真的探讨,到底为什么马蓉要离开王宝强。贴标签,道德评判,加强自己原有的道德价值观,这是非常容易的。而且让大家觉得舒服。一个新发生的事情,一个意外,证明了自己原有的道德观的正确,们却不用走出安全区,不但不用走出,还强化了我们安全区的舒适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专偶制,对破坏专偶制的一个事件,是吸收,还把这个事情变成自己的营养。

婚姻制度它从一开始建立,始终是充满危机和挑战的。人们在婚姻当中,挖婚姻制度墙角从未停止过。一方面人们不断的发明各种各样的神话,什么白头偕老,什么相濡以沫,赞美从一而终。另外一方面,人们现实中充满了鸡鸣狗盗,这就是生活的一个现实,这些鸡鸣狗盗从来都是婚姻制度的一个部分,为什么?因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是没办法按照规范来生活的。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不符合男女的规范,但是却从这么千疮百孔的生活里面,人们却推出了一个苛刻的,充满教条的一些婚姻和性别的制度,这是挺诡异的。

婚姻制度里从来都是有背叛、挖自己墙角的事情,婚姻制度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一直都在不断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试图平衡和吸收这个问题,就包括纳妾等等。但是很多方面都是双重标准,出口只是给男人的,对女人没有。比如,男人嫖娼就不会危害婚姻,你看这是它(婚姻制度)发明的一个说辞,给男人找的一个解决男人出轨问题的借口。还有不管男人在外面玩多久,收心了他就回来,总有一天他会回来,这都是给男人的出口。没有任何给女人提供的,女人都是“死罪”,当然现在没有“沉塘”这种制度了。

婚姻是个合同,你不能违背,违背了以后你就得受惩罚。这是一个非常刻板的看法,实际上人们的婚姻当中不是这样,人们婚姻当中充满了违背和相互的调适,并没有一定之规。关键不是在于有了这个契约不能违反,而在于人们违反了契约,人们对这个契约的实际和包括人们对违反这个契约的惩罚,很多都是双重标准,是这样的问题。

人们在婚姻的实践当中干什么,和道貌岸然的婚姻规范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凤凰资讯:在看客们眼中,马蓉犯了什么错?

在观念上,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是多元是有必要的、重要的话,多元必然意味着其中有一些人是很“讨厌”,就是有好有坏。也许马蓉她可能就是一个挺坏的女人,也许她就是很自私,很虚荣,也许她就是不断的剥削和榨取王宝强,也有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人也不应该属于被集体道德审判的一个对象。

当王宝强号召起了舆论之后,最终王宝强解决方式,实际解决方式到底怎么样呢?我觉得我们也不一定知道,说不定王宝强他在利用舆论,增强他跟马蓉的谈判的筹码之后,到底他会怎么操作,是不是操作当中也那么公平和正义的,我觉得也不一定。

并且我觉得王宝强是个高级经济适用男。客观的说,他真的不丑,他就是一般人,他不是个帅哥。然后,他能挣很多钱,他特别忠诚,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适用男,这高级,就是理想的经济适用男,就经济适用男是什么呢?女人因为搞不定男人,所以降格以求,就只要有一个男人,他不那么英俊,不那么浪漫,不那么风流倜傥,只要他能够给我钱,能够履行家庭责任,我就愿意跟他结婚,这是个实用性的一个婚姻选择。实际上是女人的一个无奈,在这个事件里面,已经成了女人能够维护或者能够指望的最高限了。“他已经不出轨了,他已经这么忠诚了,他已经不断的往家拿钱了,你怎么还能背叛他。”女人多可悲啊,女人对自己整个群体的期待、定位多可悲啊,降低到这样的程度了。

“吃瓜群众”的公共生活太匮乏

吕频:不管什么事情,最终大家归咎于这个女人。宋哲到现在是面目模糊的,没有被大家深挖,其本来大家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但大家却可以有很多的模板来去脑补一个“女小三”是什么样的,大家对男小三没有想象,没有模板,所以没法想象,而且也不感兴趣,所有在这过程当中可以归咎的就是女人,不管什么故事,不管是男人出轨还是女人出轨,归咎的都还是女人,所以这是一个套路,性别的套路。

吕频:我觉得王宝强就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别看他是以老实巴交的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实际他的这个行为是个大男子主义的行为。看上去私人生活当中他是无能的,他在处理私人关系当中是无能,所以他得把这个问题,不顾一切的,不顾他的孩子,他自己的个人生活被人评判的所有风险,他要通过诉诸公众舆论,来提高他自己的力量,去斗对方,其实说明他在调适这个问题方面,本身他是缺乏这个能力的。

没有人能裁决他们婚姻当中的恩怨。不管你什么原因分手,没有人能够裁决,所以其实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不搞这种曝光的行为。为什么他要搞这曝光的路线,这个说明他是个大男子主义的铤而走险,走投无路的,要重新找回自信和能力。

凤凰资讯:对“绿帽”的恐惧依然是当下男人深重的恐惧?

吕频:今天人们对专偶制的崇尚,带有一种恐惧感,大家都怕失去。我觉得这是婚姻制度的黄昏,人们的反应。且不说很多人越来越选择不结婚了,结婚本身就越来越成为国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在欧洲或者美国,成年人当中单身的比在婚姻状态中的就多了,婚姻已经不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在中国也有剩女的问题,中国社会都非常着急,想把女人逼入婚姻,因为好多人不再选择婚姻的状态。另外一个,在婚姻里面,男女有不同的焦虑和恐惧。

女人就怕坏女人破坏秩序,破坏跟她们社会性别利益有关的秩序。男人就觉得今天的女人是个特别大的危险,就会给他们戴绿帽子,今天男人对戴绿帽子的恐惧肯定比以往更强,为什么?因为今天是个开放的社会,以前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戴绿帽子的机会很少的,以前性别隔离,女人除了自己丈夫之外的男人,接触机会很少。今天的女人都在外面,所以今天男人戴绿帽子的几率比任何时候都强。所以男女不同的惶恐或恐惧,在专偶制黄昏的时候,对这个事情的反应就会变得特别激烈,这是最后的时候。

吕频,女权活动家,时评作者,女声网主编

加固婚姻制度的做法是倒行逆施

凤凰资讯:如你所说,在“专偶制的黄昏”之下,我们如何看待婚姻呢?

我们中国这个生活方式它还是极度不多元,社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的压制特别大。所以这个事件也像气球上扎了一针一样,也是一个刺激点。让人们看到,看似包装美满的婚姻,最终都露出不堪的真相,也不是一个坏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还是那么不多元,为什么大家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婚姻制度这样那样的问题,人们却无法退出,人们就不愿意选择退出,而选择的是希望能去修补它,加固它。这是徒劳的行为,在今天,还想重新加固婚姻制度,这是倒行逆施的。

凤凰资讯:那现在应该从制度上解绑婚姻红利么?

吕频:我觉得没办法从个人的角度来找解决的方案,现在没法号召大家不结婚,为什么?因为婚姻制度是个捆绑,为什么婚姻制度有红利,因为婚姻制度之外没有红利。所以你要不结婚,你就有损失。为什么不结婚是个损失,举个例子。就比如收入,中国女人的收入从,占男人收入的80%,到降为60%,所以中国女人相对于男人来说越来越穷。怎么解决这个贫困,有两个方案,一是靠个人奋斗,非常困难,整个社会职场性别不平等。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找个男人,他的收入变成你的收入,这就是婚姻的红利。

婚姻这个红利是在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下形成,和挤压到婚姻内部的,那不结婚就意味着得不到这个钱,你就只能忍受没那么有钱的生活,所以这是妨碍人们做出选择的原因。

性别不平等是让女人必须要跟男人在一起,来缓和自己的不平等的状况,这是婚姻制度对女人的特别巨大的束缚,女人为了安全感又要捆绑男人,又不能让男人身上的红利流到别的女人身上,所以就反小三,等等。这些节目就出现了。

中国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比如经济的问题,包括生育权的问题,单身的人,不结婚的人,到现在为止都没办法有合法的生育权。法律上不允许,观念文化上也不允许,方方面面的制度障碍,人们根本没有准备接纳单身生育的这种概念。所以是政策安排,制度性安排,把人们挤压到这个婚姻当中去的。不是说人们都不够觉醒或者不够“酷儿”,是社会没有给我们这个条件。

鄙视“八卦新闻”是精英的自大

凤凰资讯:那应该如何解决呢?

吕频: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回到权利的概念,用个体性的权利,来检查、挑战、修改我们的公共政策,包括我们的文化共识里面压迫性的成分。我们要从个体的权利出发来去反抗这个制度,用个体权利的角度去反抗总体性的制度,把人们安置捆绑在家庭婚姻这样一个治理单元当中的制度。

权利是基于个体的,不是基于夫妻公有制或者家庭公有制的,所以当讲到权利的时候,意味着它是个平等的东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同样的权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

所以我觉得女权主义者的任务就是两个,制度性的和文化性的改造。如果你是一个关心社会改造的人,如果你是个关心社会正义的人,对人们在婚姻当中发生的这个事件,恰恰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八卦新闻,如果把它看成八卦新闻,这是精英的自大。我们得看里面投射人们什么样的社会思想,这实际上是跟关心社会正义的人所关心的那些所谓重要问题,都是相通的,甚至是非常基础的。不要鄙视这些东西。也不要忽视你自己生活当中也需要检查的这部分,我指的是有担当的公共知识分子。

THE END
1.审判的哲学探索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界限简介审判的哲学:探索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界限 在一个充满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法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法律体系中的执行者,更是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裁决者。然而,法官如何做出这些决定?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逻辑分析以及对“正义”的深刻理解。 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 在讨论法官作为“judghttps://www.nm1h3ohm.com/liu-xue-yuan-xiao/446413.html
2.道德的法律之光人性与正义的探索在现代社会中,思想、道德和法律是构建一个文明社会的三大基石。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塑造着人类行为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作为一名学者,我最近阅读了一篇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文章,这篇文章深刻地触及了这些概念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使我有机会对其进行深入思考。 https://www.kkrtggh.cn/dao-jia-gu-shi/761896.html
3.昨天老友赛有辩题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来自汪有昨天老友赛有辩题“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是否是正当的”。原则上我支持正方(这条长微博借鉴了很多正方花花少年队的赛前讨论)。 法律审判,少数情况会有两个后果:放过坏人、罚了好人。 在好的情况里,这不https://weibo.com/1959830294/KgZaJfUxm
4.新闻法规有人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取得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的规定,理解为“不提倡秘密采访”。这种理解值得商榷。中外成功的隐性采访实例,并未成为非法和不正当取得新闻的佐证。至于失败的实例,其实不属于真正舆论监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而“尊重被采访者声明和正当要求https://www.360docs.net/doc/ee8519213.html
5.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案例(精选6篇)3、新闻伦理学:《新闻学词典》解释为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新闻道德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道德的内容、规范、作用;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公共道德的关系、新闻道德的修养等。 4、法的制裁: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照法律对违法行为人追究法律责任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l3d2i4p.html
6.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例子.doc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_黄齐_例子 1.白晓燕遭绑架,部分新闻媒体(如:《大成报》、《中华日报》等)在人质未获安全之时,就发布新闻,置人质安危于不顾,引起了非议。而在确认白晓燕遇害的消息后,媒体报道内容更是巨细靡遗,其中TVBS与《自立早报》刊登出被害人裸露照片,而《中国时报》也刊出白晓燕惨遭凌虐的尸体照片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0408/5344034243003213.shtm
7.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西塞罗在这里所作的理性思考,是分析爱的对象,爱祖国在各种道德责任中比对父母、亲属与朋友的爱居于更高的位阶,祖国是对所有对象的汇聚,因而也更具有政治性。古往今来,爱国精神所依附或奉献的对象虽然纷繁,但可以被理性地区分。下面我们便试图梳理一下不同类型的爱国精神,所选取的例子再次集中于西方的文本——正所谓http://m.cdlcdf.org.cn/GetNews/Detail/45459
8.法理学案例法律硕士(非法学)这个例子可以直接表明法概念的范围界定对于人们行为及利益的影响。 事例1-2 A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其父母起诉到法院,法院依据“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之 规定,判处A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到自己的赡养义务。除了相关的、规定赡养义务的法律规 定之外,法官还引用“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类的道德原则,http://bbs.kaoyan.com/t3364964p1
9.273《法律的悖论》报应主义的回应是,感性本身是具有道德力量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的感性评价。比如,富有同情心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人们在感性评价上也会肯定这种道德品质。同样,对于犯罪分子的愤怒,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感性评价。人们的愤怒表明,犯罪侵犯了我们的权利,它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愤怒在道德上是完全正当的,它表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150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