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11月,唐肃宗在长安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审判。
一年前,安史叛军攻向长安,唐玄宗带着太子(如今的肃宗)和亲信,弃城逃窜。他们逃跑前没有给大臣们打招呼,结果导致大量官员被一网打尽。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官员们平日里“食君之禄”,竟然没有杀身成仁,连几个轰轰烈烈的忠臣故事都凑不起来,这让新皇帝感到愤怒。
这是人性的卑怯,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时候用雷霆手段,来重振一下大唐帝国的传统道德了。
他颁布诏令:
“作为臣子,面对叛军,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杀身成仁。(人臣之节,有死无二)。很多官员竟然贪生怕死选择投降,这种人能原谅吗?(此其可宥,法将何施?)”
投降的大臣中,十八人被处斩;七人被赐自裁,还有很多官员被杖责、流放。
斩杀这批投降官员时,皇帝还要求百官前去观看,确保这场道德审判大会,能够深入人心。
诗人王维,原本也因为“从贼”而被捕。不过,他因为弟弟是朝廷重臣,仅仅受到一点贬官处分。法律的刑罚免除了,王维却因为“从贼”的污点,长期生活在精神内耗中,一遍遍地反省自己的懦弱与可耻:
“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天内省,无地自容。”
——王维《谢除太子中允表》
“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
——王维《责躬荐弟表》
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道德悖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官员(包括王维)被迫归顺叛军呢?是因为唐玄宗昏庸无道,搞出了安史之乱;是因为皇帝和太子带着亲信弃城而逃。
如果律法和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那首先应该被问责的,是谁呢?
如果大臣们迫于无奈投降叛军是大逆不道,那么老皇帝祸乱国家,新皇帝以镇压叛乱的名义发动内战、杀害自己的弟弟永王,又是什么行为?
王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经常为自己的投降行为感到羞耻。
参与“永王叛乱”而被定罪的李白也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经常写诗含蓄地辩解自己是无辜的。
但作恶最大的帝王,会有沉重的道德负担吗?他们的良心,会感到不安吗?历史没有任何记载。
道德和律法,到底是用来约束谁的?
道德和律法,到底是谁用来约束谁的?
有一句话说得沉痛,财富自上而下分配,成本自下而上分担。就像安史之乱,明明是皇帝瞎折腾搞出来的,承担代价的,却是天下苍生,而皇帝,只是失去了他的爱情。
道德也是如此。帝王们制定道德标准,严苛地要求臣民,他们却永远可以免于道德审判。
同样是弃城逃窜,臣子做了就该死,他们做了就天经地义;同样是杀害亲人,臣子做了就是罪大恶极,他们做了就只是不小心听信谗言,日后还可以找人背锅;哪怕是乱伦行为,也会有诗人将其美化为不朽的爱情。
这就像大人打骂说谎的孩子,虽然他们说了更多的慌;老师羞辱贪玩的学生,虽然自己从来不读书;上级痛斥违规的打工人,虽然规则于他们形同虚设;键盘侠们唾骂名人捐款太少,虽然他们自己没有捐出过一毛钱。
当我们谈论道德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当人们挥舞起道德大棒时,又刻意选择了什么、回避了什么?
我很想告诉王维,其实你没有错,你不用觉得羞耻。应该感到羞耻的,是高高在上的帝王。
我也想告诉那些因为染了红头发、因为穿了性感衣服、因为给快递小哥打赏太少……因为一切道德家们眼中的“瑕疵”而被道德审判的人们,不用觉得羞耻。
那些喜欢搞道德审判的人,往往才是人世间最丑陋的部分。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王维诗选》《唐才子传》《长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