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审判

757年11月,唐肃宗在长安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审判。

一年前,安史叛军攻向长安,唐玄宗带着太子(如今的肃宗)和亲信,弃城逃窜。他们逃跑前没有给大臣们打招呼,结果导致大量官员被一网打尽。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官员们平日里“食君之禄”,竟然没有杀身成仁,连几个轰轰烈烈的忠臣故事都凑不起来,这让新皇帝感到愤怒。

这是人性的卑怯,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时候用雷霆手段,来重振一下大唐帝国的传统道德了。

他颁布诏令:

“作为臣子,面对叛军,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杀身成仁。(人臣之节,有死无二)。很多官员竟然贪生怕死选择投降,这种人能原谅吗?(此其可宥,法将何施?)”

投降的大臣中,十八人被处斩;七人被赐自裁,还有很多官员被杖责、流放。

斩杀这批投降官员时,皇帝还要求百官前去观看,确保这场道德审判大会,能够深入人心。

诗人王维,原本也因为“从贼”而被捕。不过,他因为弟弟是朝廷重臣,仅仅受到一点贬官处分。法律的刑罚免除了,王维却因为“从贼”的污点,长期生活在精神内耗中,一遍遍地反省自己的懦弱与可耻:

“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天内省,无地自容。”

——王维《谢除太子中允表》

“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

——王维《责躬荐弟表》

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道德悖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官员(包括王维)被迫归顺叛军呢?是因为唐玄宗昏庸无道,搞出了安史之乱;是因为皇帝和太子带着亲信弃城而逃。

如果律法和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那首先应该被问责的,是谁呢?

如果大臣们迫于无奈投降叛军是大逆不道,那么老皇帝祸乱国家,新皇帝以镇压叛乱的名义发动内战、杀害自己的弟弟永王,又是什么行为?

王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经常为自己的投降行为感到羞耻。

参与“永王叛乱”而被定罪的李白也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经常写诗含蓄地辩解自己是无辜的。

但作恶最大的帝王,会有沉重的道德负担吗?他们的良心,会感到不安吗?历史没有任何记载。

道德和律法,到底是用来约束谁的?

道德和律法,到底是谁用来约束谁的?

有一句话说得沉痛,财富自上而下分配,成本自下而上分担。就像安史之乱,明明是皇帝瞎折腾搞出来的,承担代价的,却是天下苍生,而皇帝,只是失去了他的爱情。

道德也是如此。帝王们制定道德标准,严苛地要求臣民,他们却永远可以免于道德审判。

同样是弃城逃窜,臣子做了就该死,他们做了就天经地义;同样是杀害亲人,臣子做了就是罪大恶极,他们做了就只是不小心听信谗言,日后还可以找人背锅;哪怕是乱伦行为,也会有诗人将其美化为不朽的爱情。

这就像大人打骂说谎的孩子,虽然他们说了更多的慌;老师羞辱贪玩的学生,虽然自己从来不读书;上级痛斥违规的打工人,虽然规则于他们形同虚设;键盘侠们唾骂名人捐款太少,虽然他们自己没有捐出过一毛钱。

当我们谈论道德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当人们挥舞起道德大棒时,又刻意选择了什么、回避了什么?

我很想告诉王维,其实你没有错,你不用觉得羞耻。应该感到羞耻的,是高高在上的帝王。

我也想告诉那些因为染了红头发、因为穿了性感衣服、因为给快递小哥打赏太少……因为一切道德家们眼中的“瑕疵”而被道德审判的人们,不用觉得羞耻。

那些喜欢搞道德审判的人,往往才是人世间最丑陋的部分。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王维诗选》《唐才子传》《长安客》

THE END
1.审判的哲学探索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界限简介审判的哲学:探索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界限 在一个充满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法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法律体系中的执行者,更是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裁决者。然而,法官如何做出这些决定?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逻辑分析以及对“正义”的深刻理解。 法律正义与道德判断 在讨论法官作为“judghttps://www.nm1h3ohm.com/liu-xue-yuan-xiao/446413.html
2.道德的法律之光人性与正义的探索在现代社会中,思想、道德和法律是构建一个文明社会的三大基石。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塑造着人类行为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作为一名学者,我最近阅读了一篇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文章,这篇文章深刻地触及了这些概念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使我有机会对其进行深入思考。 https://www.kkrtggh.cn/dao-jia-gu-shi/761896.html
3.昨天老友赛有辩题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来自汪有昨天老友赛有辩题“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是否是正当的”。原则上我支持正方(这条长微博借鉴了很多正方花花少年队的赛前讨论)。 法律审判,少数情况会有两个后果:放过坏人、罚了好人。 在好的情况里,这不https://weibo.com/1959830294/KgZaJfUxm
4.新闻法规有人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取得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的规定,理解为“不提倡秘密采访”。这种理解值得商榷。中外成功的隐性采访实例,并未成为非法和不正当取得新闻的佐证。至于失败的实例,其实不属于真正舆论监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而“尊重被采访者声明和正当要求https://www.360docs.net/doc/ee8519213.html
5.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案例(精选6篇)3、新闻伦理学:《新闻学词典》解释为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新闻道德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道德的内容、规范、作用;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公共道德的关系、新闻道德的修养等。 4、法的制裁: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照法律对违法行为人追究法律责任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l3d2i4p.html
6.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例子.doc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_黄齐_例子 1.白晓燕遭绑架,部分新闻媒体(如:《大成报》、《中华日报》等)在人质未获安全之时,就发布新闻,置人质安危于不顾,引起了非议。而在确认白晓燕遇害的消息后,媒体报道内容更是巨细靡遗,其中TVBS与《自立早报》刊登出被害人裸露照片,而《中国时报》也刊出白晓燕惨遭凌虐的尸体照片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0408/5344034243003213.shtm
7.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西塞罗在这里所作的理性思考,是分析爱的对象,爱祖国在各种道德责任中比对父母、亲属与朋友的爱居于更高的位阶,祖国是对所有对象的汇聚,因而也更具有政治性。古往今来,爱国精神所依附或奉献的对象虽然纷繁,但可以被理性地区分。下面我们便试图梳理一下不同类型的爱国精神,所选取的例子再次集中于西方的文本——正所谓http://m.cdlcdf.org.cn/GetNews/Detail/45459
8.法理学案例法律硕士(非法学)这个例子可以直接表明法概念的范围界定对于人们行为及利益的影响。 事例1-2 A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其父母起诉到法院,法院依据“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之 规定,判处A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到自己的赡养义务。除了相关的、规定赡养义务的法律规 定之外,法官还引用“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类的道德原则,http://bbs.kaoyan.com/t3364964p1
9.273《法律的悖论》报应主义的回应是,感性本身是具有道德力量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的感性评价。比如,富有同情心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人们在感性评价上也会肯定这种道德品质。同样,对于犯罪分子的愤怒,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感性评价。人们的愤怒表明,犯罪侵犯了我们的权利,它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愤怒在道德上是完全正当的,它表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150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