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时评让宪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保证宪法之实施,宪法意识和宪法精神的培育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培育起宪法精神,没有好的法治风尚,人民就不可能有普遍的宪法信仰,那宪治之推行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让宪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需要更多的载体与制度建设,在日常实施中彰显宪法的生命与权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推动司法公开改革等多形式的创新与实践,让社会公众亲身接触宪法,主动学习宪法,自觉信仰宪法,形成举国上下尊崇宪法、坚持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才能使宪法观念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精神更加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关键少数以身作则维护宪法的权威。“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维护宪法、遵守宪法,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中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身份特殊、作用突出,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是这项伟大使命的参与者、实践者,所以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深刻认识宪法法律重在约束权力的道理,始终保持对宪法法律的敬畏之心,坚决摒弃特权思想,绝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要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夯实法治国家根基作出积极努力。

全社会共同努力维护宪法的生命。“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在于执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高举维护宪法权威的旗帜,通过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形式,有效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更好地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执法司法机关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要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的关系,进一步改进执法司法方式,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真正使执法司法在公开公平公正中赢得社会的公信。我们每一位公民要把遵守宪法法律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应尽的责任义务,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以宪法法律为判断标尺和行为准绳,切实做到“法律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不逾越”。

归根结底,只有把宪法精神内植于心、外践于行,才能使宪法成为全民的真诚信仰,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THE END
1.遵守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遵守法律的名言警句在当今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遵守法律不仅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文将通过PPT的形式,探讨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 (一)遵守法律的概述 1、法律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http://www.skypure.com.cn/post/19838.html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一、探索正义的边界 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此外,民法典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频频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前所未有调动了法律适用的释法、“造法”功能,把民法典编纂中难以确定的大量的学术界、司法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条”,起到了积极助推民商法发展的作用,支持我国民法典实践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密接,实现弹性发展。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4.[渝粤教育]西南科技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线考试复习资料2021版10.《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 A.人身关系 B.财产关系 C.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D.经济关系 答案:看左边查询 11.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 A.公道 B.公认 C.公开 D.公平 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1882172
5.法律意识与全民守法,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石实用工具法律意识和全民守法有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地位,当大多数公民遵守法律时,法律的执行将更加有效,违法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这有助于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3、降低社会风险 法律意识和全民守法有助于降低社会风险,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当公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时,他们会更加谨慎地行事,从而减少https://kanfawang.com/post/17285.html
6.王金霞:论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一种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在国内,其它较少有专门以法社会结构问题为主题的论著或文章,但是,在法社会结构问题下所应有的内容,已为我国学者广泛讨论。[3]我国学界对马克思的法概念或法本质的认识基本走向成熟;[4]也意识到了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马克思法律理论的重要补充意义;[5]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也较为深入。[6]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51
7.侵权行为法与社会保险法的冲突和融合在传统意义上,损害赔偿的法律调节机制一直是侵权行为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依照过错责任原则形成了侵权行为法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原则,它们构成了侵权行为法的基 在传统意义上,损害赔偿的法律调节机制一直是侵权行为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依照过错责任原则形成了侵权行为法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原则,它们构成了侵权行为法的https://china.findlaw.cn/info/baoxian/bxflw/174800.html
8.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辩三、法社会学上的有限认识 “即使是再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没有本国的社会心理与之相配合,相依托,那它也只能停留在真空里,无法作用于现实社会,对我国的法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也会大打折扣。”⑤法律制度实施的效果体现在社会上,法律实施需要社会心理认同,无论是纠纷解决型司法还是政策贯彻型司法,司法裁判最终结果都要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04/id/204539.shtml
9.蔡颖重构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法理基础不仅如此,不同的社会接纳度会容许多大的风险并没有具体的标准。最终,社会相当性的认定只能依靠法官的法感情而走向恣意。之所以无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是因为利益衡量的思路忽视了利益与风险的主观性。利益和风险只有与个人的主观性相联系才有意义,不存在脱离个人主观性的利益,也没有纯客观的“可容许风险”。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611/08/50928762_917717836.shtml
10.施天涛:《公司法》第5条的理想与现实:公司社会责任何以实施?然而,这种罗列又是不完全的,如我国《公司法》关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和对职工利益的保护同样是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但《公司法》第5条却没有明示列举。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一层含义只能透过“社会责任”本身内涵和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予以解读。https://lawyers.66law.cn/s2000d846a954c_i780265.aspx
11.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作为社会保险领域的基本法,其专设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共13个条款,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律关系及制度框架进行了规定。但在养老保险的具体实践中,迄今仍以各种政策性文件为实施依据,司法机构亦往往只能以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作为审判依据,这表明我国的养老保险并未步入法治轨道,急切需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12.法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吗——重读卢梭《社会契约论》理论卢梭关于人民主权的理论闻名于世,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卢梭在法律思想方面的贡献虽然没有像他的民主理论一样影响广泛,但是也不可忽视。其重要建树之一就是他所提出的法是社会契约的观点。 笔者在读研究生期间就读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当时领会不透,在闲暇之余又重拾这部名著,仔细研读,感慨良多。https://www.workercn.cn/c/2022-08-04/71242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