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社会行政法生成的进路话语(上)——从市民社会到政府权能的视角变迁

摘要: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与互动围绕着人类之合法性和合理性之诉求并以经济为动力在不断的整合和博弈,而正是在此过程中政府一次次在重塑和构造,公共行政的意蕴在扩大,行政法的疆域在扩张。然而,从外在的宏观轨迹而言,却是从市民社会到政府公共权能的视角变迁,内在则是社会行政法和法治之诉求和呼唤。

关键词:社会行政法社会行政法生成进路话语市民社会政府权能视角变迁

Roaddialectonthebirthofsocialadministrativelaw(Ⅰ)

--------Perspectivechangesfromcivilsocietytogovernmentalcompetence

LiJiandong

Abstract:separatingandinteractingbetweenstateandsocietyhavebeingintegratedandgamed,whichhasrevolvedaroundtheperusesofthelegalityandreasonabilitydependingoneconomydriving.Justintheprocessofthat,governmentisreshapedandreformedfrequently.Accordingly,theimplicationofpublicadministrationisenlargedandtheterritoryofadministrativelawisbroadened.But,giventheexternalmacroorbit,itisperspectivechangesfromcivilsocietytogovernmentalcompetenceandishopingandhailingofsocialadministrativelawandrulebysocialadministrativelaw.

Keywords:socialadministrativelawbirthofsocialadministrativelawroaddialectcivilsocietygovernmentalcompetenceperspectivechanges

目次

一、国家与社会——公民社会理论——再塑政府

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第三部门失灵——再造政府

三、现代公共行政——治理——“善治”理论——最佳政府

四、结语:政府的重塑或再造政府——社会行政的无奈和尴尬

不同的泥土会塑造出不同的意识形式,即使是相同的观念,也必须透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始能进行沟通。而法律碰巧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1]社会行政法源于人类文明之沃土,承载着人类对价值理性之诉诸和期待姗姗而来,是在人类诸多文明的土壤和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更是人类诸多文明的再表达话语和交流。尽管国度、国情、民族有别,社会行政法会有不同的表征和意蕴,但却有共同的主题和诉求,那就是人之作为人之根本的共同体——国家和社会。而正是国家与社会在围绕着人类之合法性和合理性[2]之诉求并以经济为动力的不断整合和博弈,社会行政法之定在才显露端倪、昭然若揭,表现和彰显在法之实质和灵魂上则是权力的扩张和权利的拓展、权力和权利的界限模糊、权力和权利社会化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社会行政法之定在实质是社会行政权和社会公权利之定在。然而,从外在的宏观轨迹而言,却是从市民社会到政府公共权能的视角变迁。

国家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应该说是人类走出森林从蒙昧状态走向文明以来一直在探寻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他们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国家与社会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初民社会是人、初民社会和简单共同体的关系;自有国家以来,便是人、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因此,自国家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实质是国家和社会的互动过程,它经历了社会与国家的复合、分野和模糊三个阶段,[3]反映和体现了人类不同时代的文明和价值追求,贯穿着人类对法治的不同期冀和型塑。社会行政法正是在这片沃土之上、伴随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和理论的发展完善应用而生的,道路曲折的中国也是如此。

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失范和政府的远距离近视——假近视

远距离的国家和公民社会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沟通、交流和协商的缺陷,表现在代表国家的政府身上,则是客观上政府的失范和主观上的无能为力,即远距离近视或曰假近视。这样,在客观上就不得不使政府的职能和地位在各种因素中摇摆和波动。质言之,伴随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互动,政府的地位和职能在变动和塑造。

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东西,是在发展中突破而超越的。政府的实践和理论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解和辩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领域和政治学领域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这一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西方经济学领域发展得相当成熟。所以,探讨西方市场经济成长过程中政府及理论的变迁历程,同时反思政治学领域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研究和分析中国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是交融在一起的,从历史的纵向角度观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问题,在西方市场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的选择争论,并且成为贯穿其始终的逻辑主线。或市场,或政府,从一极走向另一极,观点纷呈,流派群起,其对立程度异常明显,至今也未彻底解决,但都存在着一个对政府的不同诉求和期冀。

政府失灵论(GovernmentFailureTheory)/市场失灵论(MarketFailureTheory)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

合约失灵论(ContractFailure)

供给理论(Supply-SideTheory)

志愿失灵理论(VoluntaryFailure)

前面三种理论(合约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理论)都是基于一个相同的观点,就是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我们姑且把人们建立非营利组织目的不做讨论,现在来看一下另外一个问题,即第三部门是否完美无缺。在非营利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在社会中运转的过程中,政府组织有可能出现失灵,市场组织也有可能出现失灵,同样的,非营利组织也可能由于组织自身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而出现“志愿失灵”,即第三部门失灵。所以,政府依赖第三部门来实现和实施自己的权能和价值,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政府的定位又在面临挑战和诘问。

第三部门失灵和政府的近距离近视——真近视

第三部门失灵,政府表现出“有为而无为”的窘态,即望洋兴叹而又无可来何。因此,是近距离近视,真近视,欲有为却不知怎为、该怎为。于是乎,行政、公共行政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行政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变化,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治理、“善治”理论蓬勃发展,即政府二次失灵导致再造政府,治理政府的模式和理念被塑造。

行政、公共行政和现代公共行政行政的思想古已有之,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近代的事,而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它一直是围绕着政府的定位和权能展开和探讨的。只是到了近、现代甚至当代,由于人类文明对自己和外界的诉诸和追求有了突破性的奢望和认识。因而,行政的概念、理念和含义在一次次发生着剧烈的变迁和升华。西方的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运动正是人类对政府期望和追求的塑造,更是社会实践所驱。

新公共管理运动——行政进路和理念的再变向

治理理论——“应然政府”的再反思

善治——最佳政府模式和理念

四、结语:政府重塑或再造政府——社会行政的无奈和尴尬

公民社会的渐趋成熟,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命题,伴之而形成的治理和“善治”理论要求政府重塑,对政府提出了新的定位,治理政府的模式成为政府的标志性目标。这样,社会行政的版图成了公共行政之相对重要的一隅。但是,诉诸于公民社会的社会行政仍具有其天然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还必须求助于宪政国或法治国的法治来规范和优化,以最小化不足,最大化优势,即法治矫正和弥补了社会行政自身的不足和缺陷。然而,一个相反的事实却是:实现和实施社会行政法治的社会行政法确实先天不足和遥遥滞后。因而,治理政府理念和模式下的行政法治,实际上只是国家行政法治,社会行政法治还是一个相当大的真空或空白。换言之,行政法治实际上是“跛子”状,极度的不平衡。这样,当社会行政面临和遭遇诸多的现实问题时,诸如社会权力、社会行政权的不当或瑕疵、社会公权利的救济等问题,则是欲为而不能为、想为而不敢为,真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身陷窘境——无奈、尴尬。

--------------------------------------------------------------------------------

*李建东,亦李建科,男,西北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1]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代序,第1页。

[2]广义的人类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不同于行政法的合法性与和合理性,更不同于社会行政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约翰·基恩:《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形态》,邓正来等译、亚力山大编:《国家和市民社会》,中国编译出版社199年版。

[4]也有的学者用“公民社会”特指第三部门,这种用法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5]参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市民社会”条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126页。

[6]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英国科学院院士厄思斯特.盖尔纳((ErnestGellner)的观点极具启发意义。“市民社会((civilsociety)一词在历史上曾被斌予多种含义,如与野蛮或者无政府状态相对,与教会权威相对,或与国家权戒相对,但英语均为同一个术语CivilSociety.如今重新热衷于研究这个概念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正是它与国家权威相对的含义.他们担心的是中央政府权力的过度膨胀,担心因此而导致有制衡作用的各种敌对力f的削弱或完全消失。”参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27页。

[7]【英】截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126页。

[8]【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0页。

[9]【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10]【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8页。

[11]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8页。

[12]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9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252页.。

[14]马克思、思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45,14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页.

[1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47页。

[18][德]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1990年版序言”中指出,“这本书的中心问题被认为是‘市民社会的重新发现’”。

[19][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0][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8-69页。

[2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22]焦文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述评”,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3][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1990年版序言”第28页。

[25][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171页。

[26]转引自童世骏:“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11月(总第5期)。

[27].转引自童世骏:“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11月(总第5期)

[28]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2月版.

[29]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互动”通常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社会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亦可是政府或国家。易益典、周拱喜:《社会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72——77页。

[30]孙晓红,张中祥:“小政府”的困境及其启示,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2期。

[3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3]曹沛霖:.政府与市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184页。

[3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5]转引自杨祖功,田春生,莫伟:国家与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36]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第7页。

[37]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38]康晓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341页。

[39]吴开松,张中祥:有效政府的理论基础及其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40]}张润书:行政学[M],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79页。

[41]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42]JamesBuchanan:TheTheoryofPublicChoice.AnnArbor,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72.P11,P19。

[43][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44]析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45]刘旭涛:《公共事务:政府职能界定的重新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5期,第19页。

[46]李军鹏:《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理论创新》(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0-43页。

[47]胡仙芝:《治理理论与行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第43-45页。

[48]JAMES.N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4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7-41页。

[5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7-41页。

[51]胡仙芝:《治理理论与行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第43-45页。

[5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7-41页。

[5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7-41页。

[54]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10页。

[55]马长山:《民间社会组织对当代法治秩序的变塑》,载马长山、刘翰主编:《社会转型与法治发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关于治理、善治的论述另见【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载杨雪冬、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等。

[56]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57]参见张桐锐:《行政法与合作国家)),载《月旦法学杂志》(No.121)2005.6,第25-53页。在该文中张桐锐侧重于服务行政的合作,而本文借用此概念强调秩序行政亦可存在的合作机理。

[58]参见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廖义铭:《行政法基本理论之改革》,翰芦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48页。

[59]参见张桐锐:《行政法与合作国家》,载《月旦法学杂志》(No.121)2005.6,第25-53页。

THE END
1.遵守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遵守法律的名言警句在当今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遵守法律不仅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文将通过PPT的形式,探讨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 (一)遵守法律的概述 1、法律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http://www.skypure.com.cn/post/19838.html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一、探索正义的边界 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此外,民法典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频频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前所未有调动了法律适用的释法、“造法”功能,把民法典编纂中难以确定的大量的学术界、司法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条”,起到了积极助推民商法发展的作用,支持我国民法典实践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密接,实现弹性发展。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4.[渝粤教育]西南科技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线考试复习资料2021版10.《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 A.人身关系 B.财产关系 C.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D.经济关系 答案:看左边查询 11.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 A.公道 B.公认 C.公开 D.公平 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1882172
5.法律意识与全民守法,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石实用工具法律意识和全民守法有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地位,当大多数公民遵守法律时,法律的执行将更加有效,违法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这有助于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3、降低社会风险 法律意识和全民守法有助于降低社会风险,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当公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时,他们会更加谨慎地行事,从而减少https://kanfawang.com/post/17285.html
6.王金霞:论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一种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在国内,其它较少有专门以法社会结构问题为主题的论著或文章,但是,在法社会结构问题下所应有的内容,已为我国学者广泛讨论。[3]我国学界对马克思的法概念或法本质的认识基本走向成熟;[4]也意识到了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马克思法律理论的重要补充意义;[5]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也较为深入。[6]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51
7.侵权行为法与社会保险法的冲突和融合在传统意义上,损害赔偿的法律调节机制一直是侵权行为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依照过错责任原则形成了侵权行为法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原则,它们构成了侵权行为法的基 在传统意义上,损害赔偿的法律调节机制一直是侵权行为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依照过错责任原则形成了侵权行为法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原则,它们构成了侵权行为法的https://china.findlaw.cn/info/baoxian/bxflw/174800.html
8.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辩三、法社会学上的有限认识 “即使是再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没有本国的社会心理与之相配合,相依托,那它也只能停留在真空里,无法作用于现实社会,对我国的法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也会大打折扣。”⑤法律制度实施的效果体现在社会上,法律实施需要社会心理认同,无论是纠纷解决型司法还是政策贯彻型司法,司法裁判最终结果都要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04/id/204539.shtml
9.蔡颖重构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法理基础不仅如此,不同的社会接纳度会容许多大的风险并没有具体的标准。最终,社会相当性的认定只能依靠法官的法感情而走向恣意。之所以无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是因为利益衡量的思路忽视了利益与风险的主观性。利益和风险只有与个人的主观性相联系才有意义,不存在脱离个人主观性的利益,也没有纯客观的“可容许风险”。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611/08/50928762_917717836.shtml
10.施天涛:《公司法》第5条的理想与现实:公司社会责任何以实施?然而,这种罗列又是不完全的,如我国《公司法》关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和对职工利益的保护同样是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但《公司法》第5条却没有明示列举。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一层含义只能透过“社会责任”本身内涵和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予以解读。https://lawyers.66law.cn/s2000d846a954c_i780265.aspx
11.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作为社会保险领域的基本法,其专设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共13个条款,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律关系及制度框架进行了规定。但在养老保险的具体实践中,迄今仍以各种政策性文件为实施依据,司法机构亦往往只能以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作为审判依据,这表明我国的养老保险并未步入法治轨道,急切需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12.法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吗——重读卢梭《社会契约论》理论卢梭关于人民主权的理论闻名于世,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卢梭在法律思想方面的贡献虽然没有像他的民主理论一样影响广泛,但是也不可忽视。其重要建树之一就是他所提出的法是社会契约的观点。 笔者在读研究生期间就读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当时领会不透,在闲暇之余又重拾这部名著,仔细研读,感慨良多。https://www.workercn.cn/c/2022-08-04/71242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