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三大重要总结

1.诚信。(1)职业道德:诚实守信。(2)个人与他人关系:诚信原则。(3)民法基本原则:诚实信用。

2.平等。(1)家庭美德:男女平等。(2)恋爱道德:尊重人格平等。(3)个人与他人关系:平等原则。(4)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5)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6)刑法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守法。(1)社会公德:遵纪守法。(2)宪法基本原则:法治原则。(3)公民基本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4)行政法基本原则:职权法定,程序法定。(5)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

4.爱国。(1)道德:爱国主义。(2)公民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职责和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三、名言警句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改过”、“慎独”、“重行”、“内省”、“自讼”、“居敬”。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1)夙夜在公(诗经)。(2)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3)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治安策)。(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5)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1)仁者爱人。(2)推己及人。(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克己复礼为仁。(6)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9)仁者自爱(荀子)。(10)兼相爱,交相利(墨子)。(11)和为贵。(1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1)恭敬之心,礼也。(2)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3)不学礼,无以立。(4)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5)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6)不要自矜、自伐、自是(老子)。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1)养心莫善于诚。(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民无信不立。(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5)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1)是非之心,智也。(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吾日三省吾身。(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6)察色修身,以身戴行(墨家)。

(三)其他名言警句

1.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2.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志当存高远”。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当高远。

3.孙中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立志做大事。

4.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华罗庚:“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就无法攻尖端、攀高峰,有时表面上看好像是爬上去了,但实际底子是空的。”——立志须躬行。

5.“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民族精神之团结统一。

6.“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亲仁善邻”“讲信修睦”。——民族精神之爱好和平。

7.“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民族精神之自强不息。

8.“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爱国主义基本要求之爱祖国大好河山。

9.“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社会公德之助人为乐。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美德之尊老爱幼。

11.“相敬如宾”、“琴瑟和谐”、“比翼鸟”、“连理枝”。——家庭美德之夫妻和睦。

12.“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奢懒败家门”。——家庭美德之勤俭持家。

13.“远亲不如近邻。”——家庭美德之邻里团结。

14.“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15.“名节如璧不可污。”——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16.“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1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18.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

19.“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

20.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走向。

THE END
1.现代法律的精神原则是什么?爱问知识人现代法律的精神原则是什么法的精神:封建社会法律由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或者大臣制定;资本主义社会法律https://iask.sina.com.cn/b/law1yweOJjUUb2P.html
2.70.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原理,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70.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原理,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是( ) A.权利和义务并重 B.重证据讲程序 C.普遍正义优于个案正义 D.重程序轻实体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理学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https://m.hb.huatu.com/changshi/1715288.html
3.石佳友:从法律的原则与精神出发依法定分止争前沿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2021年4月8日第5版的文章“从法律的原则与精神出发依法定分止争”。 【作者简介】石佳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全文共3270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日前,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老人超市拿鸡蛋被拦猝死案”作出了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http://www.law.ruc.edu.cn/lab/ShowArticle.asp?57061.html
4.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要求考生具有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法律专业素养,具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 一、准确把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知识。 二、理解和掌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定义、特征、内容。 三、准确把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以及相关的法律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5.20春中医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奥鹏百分答案34.不属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C.类推原则 D.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5.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 A.重证据 B.重义务 http://www.aopen255.com/show/14086.html
6.《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司法具有很强的实践理性,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追求公平正义的适用效果,因而只能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和整体精神为指引,以具体条文为依归,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进行司法和对法律进行司法解释。https://www.afdip.com/html/cn/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2238
7.思修题库总结8.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错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标准答案:对 1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标准答案:对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4188878
8.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 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 4.2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9.法学家解读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新闻频道法学家解读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 原标题: 民法有其外在体系和内在体系。所谓外在体系,是指民法的构造,即民法有几部分、多少法条组成。而民法的内在体系则是指民法所内含的精神、所体现的价值。一部法律的外在体系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了内在体系,法典就只是一些法条的纯粹堆砌,法律就失去了灵魂。https://news.cctv.com/2017/05/02/ARTIML1MFsABDbK6r37a2SQa1705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