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旭月非损伤微测技术产业联盟

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共同给标准下的定义。从这个定义看,标准具有以下4个特性。

所谓标准化,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由于标准的应用十分广泛,标准化的作用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1、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就是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具体来说,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为加强统一管理工作,国务院成立了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分工负责”,就是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具体来说,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2、新型标准体系

通过标准化改革,我国构建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该体系由五个层级的标准构成,分别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属于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属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

3、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主体和程序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主要力量是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称“TC”。有人形象地将技术委员会比喻为国家标准的“生产车间”。按照规定,技术委员会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组建,在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主要承担国家标准的起草和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专业领域较宽的技术委员会可以下设分技术委员会,也称“SC”。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共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307个,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技术委员会的委员来自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检测机构、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和消费者等各方面代表,目前共有委员近5万人,其中包括129名两院院士。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分为九个阶段,具体包括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发布、出版、复审、废止等。我国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与ISO、IEC国际标准制定程序基本一致。

1、国际和区域标准组织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分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

ISO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机构,负责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管理等各领域(除IEC、ITU以外的领域)的国际标准,其成员人口占全世界人口97%,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的98%,被称为“技术联合国”。IEC成立于1906年,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负责制定发布电工电子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ITU是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机构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国际组织,始建于1865年,拥有193个成员国。

截至目前,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已发布国际标准32000多项,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在推动全球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2、国标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3、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情况

1、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

2、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标准化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改革共分三个阶段进行,从2015到2020年每两年为一个阶段,目前改革已进入最后一阶段。深化改革是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需要持续加以推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切实提高民生和公共安全领域标准水平,坚决守住公共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二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效率,将标准平均制定周期从目前的36个月缩短至24个月以内。三是严格限定政府主导制定标准范围,强化标准审评、审查,切实压缩政府标准数量规模,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留出充足发展空间。四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市场主体围绕提升产品质量、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充分释放企业、社会组织标准化创新活力,让标准化成为市场主体改善经营、谋求发展的得力帮手。五是加大地方、行业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新《标准化法》有关规定,争取标准化综合改革早见成效。

3、抓紧做实“标准化+”

一是在面上,把“标准化+”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等实施主体紧密结合,组织开展好“百千万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创建10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培育50个标准化先导业态,推出1000个企业标准“领跑者”。二是在存量上,把“标准化+”与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提升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促进家政、养老、旅游、物流等服务业标准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整体跃升。三是在增量上,把“标准化+”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建设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及时制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标准,同步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以新标准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发展。

4、大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为贯彻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发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的精神,中关村NMT产业联盟自2020年下半年起,启动科研成果从“发论文”向“申标准”转变的引导,进而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真正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联盟现正式出台标准申请项目:

附:《候选标准项目》

二、毒理1.以斑马鱼为模型的细胞毒性评价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生物医学材料对人体组织/小鼠组织安全性评价筛选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三、植物免疫1.植物免疫调控钙信号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外源添加剂调节植物免疫/防御过程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外源添加剂调节植物气孔关闭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稻瘟病影响水稻免疫调控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5.生物胁迫影响植物免疫/防御过程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6.硫化氢调节植物免疫过程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四、植物营养1.外源添加剂影响植物硝酸盐吸收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外生菌根促植物营养吸收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激素信号影响植物氮同化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植物氮代谢网络验证的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5.逆境下植物氮吸收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6.质子流调节植物营养吸收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7.重金属胁迫与植物硝酸盐吸收关系的评价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8.植物激素调节植物氮吸收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9.多种植物营养吸收差异比较的评价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五、植物激素1.IAA调节植物缓解重金属胁迫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IAA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IAA调节植物营养吸收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IAA调节棉花极性生长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5.IAA调节植物根发育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六、水旱1.植物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种子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转基因拟南芥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马铃薯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5.水稻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6.小麦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7.杨树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8.玉米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9.大豆耐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0.植物干旱胁迫钙信号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1.植物叶肉细胞响应干旱胁迫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2.气孔调节响应干旱胁迫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3.植物激素调节植物耐旱能力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4.转基因植物抗旱能力验证的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5.钾离子评价植物耐旱能力的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七、高/低温逆境1.保钾能力评价植物耐寒能力的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低温胁迫钙信号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转基因植物耐寒能力的验证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外源添加剂改善植物耐寒能力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八、盐碱1.植物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种子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转基因拟南芥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马铃薯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5.水稻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6.小麦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7.杨树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8.玉米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9.大豆耐盐碱性评价筛选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0.盐胁迫下植物排钠保钾能力的测定非损伤微测技术法/排钠保钾能力判定植物耐盐性的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1.质子泵促植物耐盐的评价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2.外生菌根提升植物耐盐能力的评价筛选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3.离子平衡促植物耐盐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4.多植物耐盐性比较的评价筛选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5.盐胁迫下植物钠氢逆向转运体活性检测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6.盐胁迫下植物钙信号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17.盐胁迫下质膜去极化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九、重金属1.植物修复能力评价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外源添加剂缓解植物重金属吸收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菌根提升植物重金属耐受能力的评价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活性氧信号介导根系拒镉的检测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5.植物不同根区重金属吸收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6.重金属吸收特征的评价标准非损伤微测技术法7.复合重金属污染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8.多种植物重金属耐受性的差异比较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十、植物-微生物互作1.外源真菌调节植物重金属耐受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外生菌根调节植物耐盐能力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外生菌根调节植物氮吸收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4.外源真菌调节质子泵活性促植物耐盐的验证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十一、其它1.转基因促进棉花纤维伸长的验证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2.花粉管钙吸收的检测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法3.质子泵活性调节花粉管生长的检测技术规程非损伤微测技术法

阶段

执行主体

具体内容

备注

申请

牵头单位

提交立项申请书。

立项审查

标委会

专家组

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法规符合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立项

秘书处

编制标准计划编号,网络公示。

编制

标准

起草组

完成标准的编写,在此基础上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完成编制说明的编写。

标准起草组需上交:1、征求意见稿2、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

公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以网络或信函的方式征求意见,期限为1个月。

对征集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填写在征求意见汇总表中,将征求意见汇总表反馈给标准起草组。

修改

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在30日内负责完善成标准送审稿,与编制说明,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一起,提交给联盟。

标准起草组需上交:1、标准送审稿2、编制说明3、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审查

审查通过的,进入下一环节;

审查未通过的,修改后重新审查。仍未通过,则需要复议是否撤销。

标准报批稿

认真处理审查意见,形成团体标准审查意见汇总处理表。审查通过的团体标准,经标准起草组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后,形成团体报批稿。

标准起草组需上交报批材料:1、标准报批稿2、编制说明3、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4、审查会议纪要或函审结论表5、审查意见汇总处理表6、团体标准报批单

批准发布

对团体标准报批材料进行整理检查,不符合格式编写规定等,退回重新修改;符合则发放标准编号,发布公告。

复审

由归口单位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复审,复审期限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提交复审结论单。

标委会秘书处

联盟按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分别处理;复审结果发布公告。

调整撤销

标准起草组

在制修订中发生变故不能继续修订,或经论证的标准如需对项目补充论证,填写调整(撤销)申请表,上交联盟秘书处

[注]

一、申报范围及原则

申报项目应紧密结合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市场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具有可行性,快速响应国家、行业、地方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填补现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空白,满足市场对标准的需求。

二、申报要求

四、申报材料及报送方式

申请阶段

编制阶段

修改阶段

批准阶段

复审阶段

提示:彩扫页仅限pdf格式,可选择彩扫上传的文件有:立项通知书、团体标准报批单、复审结论单、团体标准项目调整(撤销)申请表等。如选择邮寄,则无需上传。

请注意:格式:pdf、jpg、png、word、excel,各文件大小不要超过10MB

THE END
1.以下审计依据中权威性最高的是()选题】角膜的营养主要来自于(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大肠菌群是反映食品被( )污染的指标。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下列关于角膜生理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不能用细菌总数反映的食品卫生指标是(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维持角膜透明性的主要原因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2563ce42feca488e8d4bc1e37ef766b3.html?fm=bd101b6491ad8c136bee4789cbf60d90ed
2.审计的特征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审计的特征有()A审计的特征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审计的特征有( )A独立性B有偿性C权威性D外部性E单向性https://www.koolearn.com/shiti/tk-st-420310.html
3.内部审计机构及职权所谓专职,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它完全置身于其他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所谓高效,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该精干,因事纳人。专职高效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三)权威性原则 只有具有一定的权威,才能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https://shenjichu.xpu.edu.cn/info/1018/1900.htm
4.我国国有企业监督体系中三类审计主体关系研究国家审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法定性,同时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等特点。国家审计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中发挥着“免疫系统”功能,始终将“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揭露问题隐患以及发挥建设性作用,全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https://www.ciia.com.cn/cndetail.html?id=25421
5.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一)会计实务1.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 为了赋予内部控制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于1949年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297/2006/1/ad2200232635171600211638.htm
6.[渝粤教育]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基础参考资料A、审计对象是审计第一关系人 B、审计主体的经济利益与审计委托方一致 C、审计委托方与审计对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D、审计对象只需要接受审计主体的监督 参考资料【 】 2、【单选题】审计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立性 C、公正性 D、可靠性 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310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