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独立性论文赏析八篇

审计论文范文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1.会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浅谈成本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传统模式下的内部审计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而新的内部审计准则、标准、工作流程等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完善,这些都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缺乏评价标准。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独立性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

3、内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直到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还仅限于财务领域,重点在检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查错防弊上,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

4、内审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是财会人员出身,其中不少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因此使内审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5、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发展推动作用的有限性。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审计、管理和约束的是那些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属于法定审计范围的各级政府及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而对上市公司及其他不属于国家审计法定范围的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要不要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则取决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

二、内部审计的本质与职能

1、内部审计的本质。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定义中包含了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内容、本质等要素,而这几项要素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

2、内部审计的职能。具体来说,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服务等四项职能。

(1)监督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企业股东及董事会等决策层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看其是否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是否完成任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重要的是检查评价;二是业务上受当地政府审计厅局的业务领导,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2)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计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彻底的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

(3)评价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经营活动及其绩效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过程。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鉴证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证和证明,据以做出审计结论。

(4)服务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本企业服务,对最高层负责,完成其指派的任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企业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完成他们交办的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对策

1、应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从目前看,虽然《审计法》提出“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但《审计法》中的内部审计侧重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如何健全内部审计则“无法可依”。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增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

2、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在设置内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两条原则。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才能有效发挥审计作用。权威性原则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在地位和设置层次上的高低,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就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忠智.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J].改革与战略,2008.9.

[2]毛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

[3]董美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内涵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8.

(一)剥离内部审计中的国家审计职能,确立内部审计主要发展方向

明确并树立这种观点,内部审计才能在企业扎住根、站住脚,取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并且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

(二)转变观念,认清内部审计的建立是源于“需要”

(三)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论是执行何种审计,最关键的都在于必须具有独立性,能按规定的职权办事,不受干涉,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好坏依靠管理当局的重视程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因此保持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的组织上有较高的地位。一般地说,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

2.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突破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是实现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突破的关键。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内部审计必须提高队伍素质,突出多学科、高智能的特点。由于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执行同一政策,实现同一目标,审计人员可以无界限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领域的广阔、无界,就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向多学科、高智能的方向发展。因此,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配置,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提高审计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这既是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也是内部审计队伍适应形势发展的结果。

总之,要切实把影响企业实现经济增长高质量、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各种因素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拓展工作领域,突出工作实效。另外,我国的内部审计还要从以往的事后审计扩展到事前及事中审计,因为事后审计搞的再好,也是亡羊补牢,所以事前及事中审计更为重要。而目前在国外早已被广泛使用的内部审计正好能够满足以上各项要求,我国在推进内部审计发展道路上,应当大胆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服务于国家审计。一方面,它代表国家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本单位管理当局对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就使得我国的内部审计深深地打上了国家审计的烙印。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这种职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或合并于企业的财会部门,由企业的财会部门主管领导。在这种形式下它似乎代替了财会部门自身应该具有的会计监督职能,审计工作的范围一般局限于财务审计领域,难于拓展到对整个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审计业务范围比较狭窄。

2.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各职能部门平行,由本企业的总会计师领导。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有所提高,独立性有所增强,范围也有所扩大。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所要监督的是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企业的财会部门以及基层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是其最直接的监督对象,而内部审计在监督基层单位及本单位财务部门的财务会计活动时,又受到总会计师领导下的制约。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的范围仍然难以扩大,独立性仍然受到相当的损害,其职能作用也就难以真正发挥。

3.内部审计机构由主要负责人(厂长或经理)直接领导,其地位和职权超越于其他职能部门。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可以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人、财、物、供、产、销等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由于在本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其权威性也大大增强,其职能作用的发挥有了比较充分的条件。但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时,不可能不受企业负责人意志的支配,如果企业负责人重视内部审计,它就得以发展;如果不重视,不但得不到发展,还会被撤并,失去内部审计成长的起码条件。而我国许多单位领导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内部审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仍然无法保证,其监督也就失去了刚性。

(三)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

企业管理者对内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和实际效果。如果企业管理者对股东利益、自身利益以及其他人的利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企业管理者就能够自觉遵守有关法律、规范披露会计信息,那么,他自然就会重视内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达到其应实现的目标。内部审计既要监督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情况,同时,它又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与否、有效与否都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结论都可以归结为,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得不到企业管理当局的认可。因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地位等都得不到相应的重视,造成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上。经过对比之后,如果要改善我国内部审计这种局面,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地提高和扩展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苏德硕.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2:11-17.

[2]冯均科.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内部审计,2006.第6期:18-20.

[3]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2006.第6期:15-17.

[4]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14-445.

审计从它的起源开始,就注定了独立性是其灵魂。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作为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委托人之外的第三者,从实质上、形式上都处于独立地位。论文百事通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与被审计人、委托人之间无任何经济责任关系,处于超然独立的地位。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审计是独立的。

审计的独立性奠定了审计的地位。也是社会公众对审计信赖的根本保证,但现实工作中,审计的不独立,给公众带来了太多的伤痛,国内的琼民源、银广厦、中航油,国外的安然事件、世界通讯、环球通讯、朗讯事件等,我们都从中或多或少看到了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的事实。如何更好的进行审计,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面临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范围的规定与审计独立性的矛盾

现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业务范围包括,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会计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其中既有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也有为企业代编会计报表的规定,两者与独立性要求不符。如安达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为安然公司提供外部审计,从90年代起,安达信又受聘为安然内部审计师,全面负责安然的咨询工作。内部审计资料是外部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安达信既是外部审计人,又充当内部审计师,违背了审计的独立性。

(二)注册会计师多年对同一家委托人进行审计,可能影响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主要是接受委托进行,由于市场竞争及经济利益的原因,特别是在对委托者连续多年提供审计及其它服务时,随着审计业务的深入,与客户的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安达信与安然公司,在长达20年的委托审计业务中,咨询服务业务成了事务所获得收益的重要部分,如2001年,安然向安达信支付的费用达5200万美元,其中2500万美元是审计费用,2700万美元是顾问费用,非审计的咨询费占了绝大部分,安达信一方面为安然公司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又来验证这些服务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存在利益冲突,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法规制度规定存在的不足

现行注册会计师有关法规中规定,出现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应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其中对事务所赔偿款为损害金额的1—5倍,不高于5倍。从法规角度规定了赔偿的上限,对于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事务所可能起不到惩制的目的。

三、解决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问题的设想

(一)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可考虑采用委派制

(二)从法律角度完善审计的独立性

现有审计业务内容存在冲突,如对委托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审计业务、为委托单位代编会计报表服务业务、为委托单位提供纳税筹划等,这些业务由同一家会计事务所执行,就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安然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为避免安然事件再次重演,可以从法律角度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向同一委托人提供外部审计和管理咨询服务,事务所只能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中一项服务。新晨

(三)利用其它监督手段,尽量降低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尽管从法津角度规定其独立性,但由于现实中的竞争,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时有不独立的审计情况发生。为有效防止审计舞弊,可以采用社会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监督,如新闻媒体的强大舆论功能、证监会的监督功能等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进行监督,防止审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四)加大审计舞弊的惩罚力度

关键词:内部审计;模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

一、引言

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理论基础

[1]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0(3):42-48

[2]宋云博,刘建民.浅议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J].经济师,2009(8):226

[3]赵瑜.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内部审计隶属关系;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关系;锚定路径;内部审计独立性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不少的研究[2],监管机构及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也有权威性的指引,然而,关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厘清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的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内部审计职业组织涉及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指引也不少。IIA[3]提出,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向组织内部能够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履行职责的层级报告;职能性报告应直接面向审计委员会或同类机构,保证恰当的独立性和沟通能力;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其他有充分权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4]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董事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

上述文献综述表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类型及各种体制的利弊已经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影响因素及效果也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制度中具有前因后果的一个中间变量,一方面,形成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多种形成路径,正是这些路径不同,使得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另一方面,不同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同,进而导致内部审计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制度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本文的理论框架就是在厘清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前因后果做理论上的阐述,通过这个框架,从理论上说清楚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及其效率效果多样化的原因,其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一)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概念及类型

审计领导体制就是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SubjectingRelationships),也就是审计机构由何种岗位或机构来领导,显然,这里的岗位或领导不是指审计部门负责人,而是领导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岗位或机构[38]。就内部审计来说,其领导体制就是在组织治理框架中,何种岗位或机构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这个岗位或部门不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而是指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岗位或机构。这个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但是,由于IIA不使用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这个概念,而是使用报告关系(ReportingRelationships)这个概念,这就使得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有些模糊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哪些类型?本文前面的文献综述已经指出,现有文献或调查报告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深入的研究或调查,并且形成了共识,归纳起来,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类型大致如表1所示,有5类8种。

有些文献提出了一种领导体制――内部审计归财务部领导。笔者认为,这不属于一种领导体制,对于这种体制,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内部审计与财务合署办公,此时,领导财务部门的领导――财务副总经理或财务总监,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二是理解为内部审计工作是财务部工作的一部分,同样,领导财务部门的领导――财务副总经理或财务总监,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

许多文献还分析了不同类型领导体制的利弊,不少的文献认为,在多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向董事会和CEO双重报告是最佳模式。笔者认为,这个结论不能放之四海,只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上市公司为背景,这种背景下,股权分散,外部力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强调治理导向,离开这些背景,向董事会和CEO双重报告未必是最佳模式。

(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原因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多种类型,或者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对此可以有两种研究思路,一是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影响因素,二是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二者都可能导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本文认为,在一些情形下,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从影响因素的视角来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可能没有结论,所以,从形成路径可能更能解释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原因――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形成路径多样化,导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类型多样化。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制度建构路径有四种:理性思考路径、审计理念路径、外部强制路径、锚定路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作为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要素,其形成路径也是上述四种。

在理性思考路径下,选择内部审计领导体制,需要进行多层级的逻辑思考,第一,根据本组织的环境因素,本组织的治理机制应该如何构造;第二,在既定的组织治理机制构造方略下,内部审计该如何定位;第三,在既定的内部审计定位方略下,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应该如何构造,也就是确定内部审计制度构造方略;第四,在既定的内部审计制度构造方略下,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该如何选择。按这种路径形成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各层级的因素之间就会形成某种规律性,由于不同组织的上述各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就会呈现多样化。如果样本量足够大,进行实证研究就能找到这种规律。如果不是按这种路径形成的领导体制,可能就难以找到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因素,这也正是选择形成路径而不选择影响因素来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原因。

锚定路径是决策者对事物认识不清晰时采取的决策路径,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点,然后以参照点为锚进行不充分的向上或向下调整,在最终结果中,锚定作用大于调整作用[41]。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形成的锚定路径,就是当决策者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前因后果不清晰时,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然后,根据本组织的新信息,对参照的领导体制再进行调整,前者称为锚定作用。多数情况下,后者称为调整作用,在最终结果中,锚定作用大于调整作用,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与参照的领导体制基本相同。

在选择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时,可比性原则是主要的依据,这当然是不确定性状态下的理性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衡量可比性。一般来说,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一规模、同一所有权性质,都是可能的衡量方法。所以,在锚定路径下,决策者首先要根据上述可能性来选择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作为参照点。

在此基础上,决策者要根据本组织的新信息对这个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进行调整,以确定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如果调整程度较大,则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可能不同于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如果调整程度较小,则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与参照点基本相同。在多数情形下,调整作用小于锚定作用,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与参照点基本相同。多数情形下,调整作用会小于锚定作用,其原因是什么呢?这里的关键是,调整是根据本组织的新信息做出的,就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来说,新信息是指本组织存在且参照组织不存在的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因素,这种新信息显然是本组织与参照组织所存在的显著差异。显然,本组织与参照组织肯定存在不少的显著差异,但是,哪些差异会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由于决策者本身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前因后果并不清晰,所以,一般硭担难以判断本组织哪些差异会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从而,基于本组织的新信息对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进行的调整很小,甚至根本就不调整[32]。

(三)不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效果――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对独立性的影响

很显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独立性的基础,不同的领导体制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同。尽管独立性有多方面的内涵,但是,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主要是通过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地位来体现(简称内部审计领导者),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恰恰就是对内部审计领导者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就是代表这个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是这个领导者的延伸,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不是内部审计部门本身的组织地位,而是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这个领导者的组织地位,而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独立性,主要依赖于这个领导者的组织地位与审计客体的组织地位,如果领导者的组织地位高于审计客体,则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如果领导者的组织地位低于审计客体,是内部审计不具有独立性。表2所示的四种情形中,情形2,领导者的组织地位高于审计客体,完全具有独立性;情形3,领导者的组织地位低于审计客体,完全不具有独立性;情形1和情形4,领导者的组织地位等于审计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稍有欠缺。

那么,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否是内部审计领导者的层级越高,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就越好呢?笔者认为,并不一定如此。从内部审计独立性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要高于审计客体。而审计客体的组织层级是由内部审计监督权属性所决定的,在图3所示的审计客体体系中,不同属性的内部审计,需要不同的领导者[42]。当内部审计定位为所有权监督A和所有权监督B时,董事会及下属层级都是审计客体,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董事会;当内部审计定位为经营权监督A和经营权监督B时,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总经理或CEO;当内部审计定位为经营权监督C时,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副总经理;当内部审计定位为经营权监督D时,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部门领导或下属组织领导。

根据本文的上述分析,表1归纳的各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并不一定是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强于经理层领导的内部审计,如果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定位为图3所示的所有权监督A,则董事会本身就是审计客体,由其领导内部审计并不具有独立性,也正是因为如此,IIA强调由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来领导,而不是董事会亲自领导;相反,如果经理层领导的内部审计定位为图3所示的经营权监督D,则总经理领导的内部审计就非常具有独立性。

四、例证分析

以上提出了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类型、形成路径及对独立性影响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与IIA为什么倡导不同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IIA[3]提出,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应直接面向审计委员会或同类机构,保证恰当的独立性和沟通能力;在行政报告上面向CEO或其他有充分权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4]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

上述规定表明,IIA倡导审计委员会和CEO双重领导体制,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倡导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单一领导体制,并未倡导双重领导体制。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关键是二者倡导的审计主题进而审计客体不同。

先来分析IIA的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以及它们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影响。IIA[43]对内部审计的审计主题界定为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尽管这三者的关系不清晰,但是,在这个界定中,治理已经作为内部审计的审计主题,这就要求相应的治理主体也作为内部审计客体,类似于图3中的所有权监督A。在这种内部审计定位下,董事会、CEO及其领导的班子都是内部审计客体,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股东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但是,由于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小股东的主流态度是搭便车,所以,股东会缺乏行动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具有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就成为股东会的替代机构来领导内部审计。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向CEO报告工作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发现问题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推动问题得到整改,而问题的整改有赖于最高管理层的行动;第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部门,其资源配置及管理也不应该另行其道,要遵循组织的统一规定,这就要求向CEO报告这方面的要求。所以,IIA的观点是,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以保证恰当的独立性和沟通能力,行政上向CEO报告,以保证日常审计工作得到支持。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44]颁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内容是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与IIA界定的审计主题相比,删除了治理过程,增加了业务活动。我们对增加业务活动这个审计主题,存而不论。删除治理过程,这其中的原因是,对于我国的大多数组织来说,对组织治理(狭义的治理)进行审计还不具备条件,所以,组织治理纳入审计内容还不具有普遍意义。正是由于审计主题的上述变化,审计客体也就发生了变化,各治理主w并没有明确地纳入内部审计客体。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位基本类似于图3中各种类型的经营权监督。正是因为审计客体的上述背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也就出现了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当选择董事会时,内部审计定位是经营权监督A;当选择最高管理层时,内部审计定位是经营权监督C。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基础性问题。本文在厘清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的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表现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关系,主要有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经理层领导的内部审计、董事会及CEO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合署办公五种类型。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形成路径主要有理性思考路径、审计理念路径、外部强制路径、锚定路径,多种类型的形成路径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重要原因。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决定了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地位,这种组织地位与审计客体的组织地位的对照,是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与IIA倡导不同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都是基于对审计主题、审计客体等的系统考虑,然后再做出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选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这种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是本文理论框架中的理性思考路径。

我国不少高校内部审计领导体制选择纪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是基于高校领导透过政府审计形成的内部审计本质认识,这种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是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审计理念路径。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没有最好,只有适宜,需要从内部审计制度各基本要素的相互协调中来考虑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选择,这其中,审计目标驱动下的审计主题、审计客体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69-75.

[2]陈艳娇,剧杰,王晓震,等.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3]IIA(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InternationalProfessionalPracticeFramework(IPPF)[A].2009.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A].2013a.

[5]CHURCHILLNC,COOPERWW.Afieldstudyofinternalauditing[J].TheAccountingReview,1965,40(4):767-781.

[6]AustralianNationalAuditOffice(ANAO),BenchmarkingtheInternalAuditFunctionFollow-onReport[A].2002.

[7]IIAResearchFoundation.InternalAuditReportingRelationships:ServingTwoMasters[R].2003.

[8]PAAPEL,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rnalauditfunctionandcorporategovernanceintheEU-asurvey[J].InternationalJournalofAuditing2007,7(3):247-262.

[9]包强.论内部审计的体制[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12):61-64.

[10]吕跃宏.国有独资公司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9(11):10-13.

[11]李晓红.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J].大庆社会科学,2002(3):53-54.

[12]乔春华.后安然时代内部审计体制的选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11):44-47.

[13]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70-74.

[14]刘运国,胡丽艳.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基于A市公交企业的案例分析[J].审计研究,2005(5):49-54.

[15]施卓晨.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5(6):50-53.

[16]任志宏.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J].审计研究,2005(3):82-84.

[17]傅妙森,吴勇文,厉建红,等.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内部审计探讨: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06(5):48-51.

[18]林黎,叶燕萍.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4):57-59.

[19]邱丘.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互动机理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4):56-59.

[20]时现,毛勇.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1]吴清华.治理基础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以集团公司为例[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52-60.

[22]刘成,许莉,屈耀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比较[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24-27.

[23]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1):110-112.

[24]尹维,张彦军.德系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3(9):48-56.

[25]严晖.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及其职能的嬗变[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1):23-25.

[26]桑梓卿,杨杰.从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内部审计的本质[J].齐鲁珠坛,2005(3):48-49.

[27]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1):53-60.

[28]吴粒,郭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动机[J].财会月刊,2007(10):53-54.

[29]孟晓俊,宋娜.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0):79-80.

[30]宋达.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有规律吗?[J].会计之友,2011(8):79-83.

[31]李青松.内部审计体制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1(1):73-75.

[32]陈艳娇.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锚定和文化路径理论架构[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2):94-102.

[33]阮博.企业内部审计在问责机制中扮演的角色[J].财会月刊,2013(5):95-96.

[34]王奇杰.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分析――基于公司治理绩效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123-128.

[35]HOLTTP.Theeffectsofinternalauditreportingrelationshipsoninvestorperceptionsofdisclosurecredibility[J].ManagerialAuditingJournal,2012,27(9):878-898.

[36]胡建强,黄玉飞.内部审计隶属关系对审计业务类型定位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2(12):38-43.

[37]黄辉,魏培培.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4):114-120.

[38]吴联生.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评价模型――兼论我国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改革[J].审计研究,2002(5):14-18.

[39]SAWYERLB,etal.Sawyer’InternalAuditing:ThePracticeofModernInternalAuditing[M].TheInstitueofInternalAuditors,1988.

[40]PARSONST.ProlegomenatoaTheoryofSocialInstitutions[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90,55(3):319-333.

[41]CHAPMANGB,etal.IncorporatingtheIrrelevant:AnchorsinJudgmentsofBeliefandValue[J].IHeuristicsandBias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120-138.

[42]郑石桥.内部审计客体层级: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Z].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工作论文,WP009,2016.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对策

根据中外学者对管理概论的认识以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将内部审计管理理解为,在内部审计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一系列职能活动,对内部审计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审计目标和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审计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差距之所在。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科学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水平,以推进我国内部审计的现代化进程。

一、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

(一)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是指内部审计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内部审计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中国内部审计论坛》、《中国会计视野》、《中国审计论坛》三家网站于2005年联合发起的《中国内部审计职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或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占46.42%,由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领导的占24.61%,由财务经理领导的占8.03%,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的占20.94%。调查结果说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需进一步明确,科学性有待提高。

(三)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当前内部审计正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素质情况与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财务部门,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队伍,对内部审计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非现场审计工作无疑是提高内部审计绩效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已越来越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非现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所需的突破与创新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审计大多还停留在经验估计、手工操作阶段,在审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不多。二是内部审计软件技术水平尚待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利用审计软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各单位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审计软件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较高。

二、我国内部审计管理水平提高的策略

(二)推动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建设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是政府和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加强宏观指导的一个载体和有力助手,可把政府和审计机关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结合内部审计实际贯彻执行下去。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是政府有关部门获得改进和加强对内部审计宏观管理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将内部审计需要政府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上给予支持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反映上去。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行业的自律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宏观管理的国情,也有利于同国际接轨和扩大交流。为构建现代化的内部审计行业,需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协会的组织建设,健全办事机构,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七)构建内部审计文化体系(1)加强内部审计文化的研究。通过国家审计署、内部审计学会的渠道,积极号召各级单位加强对内部审计文化理论的研究;加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构建内部审计文化平台。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协调性。通过审计简报、理论研究中心的刊物《审计理论与实践》以及各单位的内部报刊杂志等平台,积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文化融入到各单位文化建设中。(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文化。我国内部审计文化的系统性建设要与审计制度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审计业务活动相结合,与改进审计工作作风相结合,与改变审计环境和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相结合,把审计创新贯穿于审计文化建设的始终。从我国各行业、各单位实际出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努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蕴含审计精髓的审计文化体系。

三、结论

内部审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效益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内部审计部门职能、作用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现阶段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与组织体系,明确国家审计机关与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方面的职责;加强内部审计管理的主要措施;加大内部审计管理的法规建设力度;及时制定“内部审计条例”。这既是整合审计资源、规范内部审计的发展、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职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需要。

[1]董桂晶:《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6月。

[2]李卫星:《企业的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实践分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

笔者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体现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功能,并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理论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Abstract〗:Theobjectofthisstudyismodernenterprise.Iusedthenewestideaofauditinworld,analyzedallconceptsaboutinternalauditofmodernenterprisesynthetically,appraisedthedifferenceandconnectionamongmanagementaudit、operationalauditandinternalcontrolaudit.Onthisbase,Ianalyzedsomeunsuitabilityoftheseconceptionsbecausetheinfluenceofchangingenvironment,thenIputforwardthenewidea“internalmanagementaudit”,droughtthescop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definedthat“internalmanagementauditisthedevelopingandextendingofinternalcontrolaudit.”Internalmanagementaudit“concludeinternalcontrolaudit、governanceauditandriskmanagementauditandsoon.Thispaperbuiltanewmod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Ihopethispaperbringsforthnewideasinthetheoryandhasthefunctionofguidingpractice,Ihopeitcanreflectsthedevelopingandchangingcharacteristicofinternalaudittheory.

〖Keywords〗:modernenterprisemanagementauditinternalcontrolaudit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功能?审计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意见,实务界也在观望与彷徨之中左右摇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管理功能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组织改革,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层级,扩充内部审计力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权威性,为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主张只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企业,其管理者却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良和经营管理职能的组合排列中将内部审计斥之于公司之外,纷纷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弱化了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内部审计停留在微观审计层面,使在公司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臃赘。国外实践如此,国内也有效仿之倾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何去何从?公司治理是否因内部审计的进入而更加有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认识

1、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日本松田修一也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无关的独立第三者,即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收益力、资金力和组织力进行个别的分析研究,来表明公司经营妥当与否的综合性批判意见,旨在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松田修一,1999)。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1996)。

2、经营审计(OperationalAudit)O.美国D?L?弗莱什S?西沃尔特在《经营审计及其起源》中谈到,经营审计并非财务审计,它的目的是评价一个公司或者公司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极其效率。它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活动。D?J?开斯勒、J?R?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有些学者还认为,“经营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实质上是同义的。戴维?S?科沃克瑞克早在1987年就在其编著的《现代经营审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经营审计指的是在许多不同公司中的内在事物,无论你怎样称呼它,它总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营审计就是内部审计。

二、针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三、内部管理审计构造

现代企业环境下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理论,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建树:

1、重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目标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指南,是特定系统的特定任务。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目标,它们应清楚地加以规定而且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审计事项与设定标准或一定要求的相符合程度进行的确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1)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五、结语

1.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研究》,《财会月刊》,P3,2002、06;

2.项俊波等,《国外绩效审计》,P362,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3.科沃杰瑞克,《现代经营审计》,P4,中国审计出版社,1987;

THE END
1.以下审计依据中权威性最高的是()选题】角膜的营养主要来自于(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大肠菌群是反映食品被( )污染的指标。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下列关于角膜生理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不能用细菌总数反映的食品卫生指标是(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维持角膜透明性的主要原因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2563ce42feca488e8d4bc1e37ef766b3.html?fm=bd101b6491ad8c136bee4789cbf60d90ed
2.审计的特征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审计的特征有()A审计的特征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审计的特征有( )A独立性B有偿性C权威性D外部性E单向性https://www.koolearn.com/shiti/tk-st-420310.html
3.内部审计机构及职权所谓专职,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它完全置身于其他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所谓高效,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该精干,因事纳人。专职高效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三)权威性原则 只有具有一定的权威,才能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https://shenjichu.xpu.edu.cn/info/1018/1900.htm
4.我国国有企业监督体系中三类审计主体关系研究国家审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法定性,同时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等特点。国家审计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中发挥着“免疫系统”功能,始终将“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揭露问题隐患以及发挥建设性作用,全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https://www.ciia.com.cn/cndetail.html?id=25421
5.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一)会计实务1.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 为了赋予内部控制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于1949年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297/2006/1/ad2200232635171600211638.htm
6.[渝粤教育]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基础参考资料A、审计对象是审计第一关系人 B、审计主体的经济利益与审计委托方一致 C、审计委托方与审计对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D、审计对象只需要接受审计主体的监督 参考资料【 】 2、【单选题】审计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立性 C、公正性 D、可靠性 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310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