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观察新形势下对城市公用事业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城市公用事业类国企在各类企业中处于特殊地位,在坚持公益性优先的前提下,既要实现社会效益,又要确保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城市公用事业类国企大多承接政府业务,各地方政府为其主要客户,具有业务单一、专业性强、投资额大等特点。新形势下,尤其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各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对各城市公用事业类企业收入资金回流产生影响。在政府可能调减作业经费、资金收入回收不及时的现实压力下,城市公用事业类国企更应当进一步加强运营管理,强化成本管控,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及合理利用,在不影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新形势对城市公用事业类国企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承担的职责除了财务收支审计以外,还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其他专项检查,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企业运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聚焦企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助力企业在落实国家政策、完成地方政府交办的城市运行任务的前提下,切实落实生态环保责任,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也规范了内部审计行为,进一步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基础,加强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夯实了内部审计的责任。

城市公用事业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一)内部审计权威性、独立性不足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党组)、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但目前一些企业管理层、治理层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削弱了他们的权力,提出的建议不切实际、阻碍企业发展,以至于对审计结果不认可,未能充分运用,导致在企业内部开展工作困难重重,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受限。而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不被支持的工作环境中为寻得一席之地,可能作出影响独立性的选择或行为,导致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职责发挥受限,部分问题披露不充分、表述不清晰,进而使得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建设不完善

目前,国家层面对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纲领性规定,大部分企业可以实现较为健全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在党委(党组)、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董事长具体分管内部审计,但企业总审计师制度并不健全。董事长事务繁多,工作任务重,直接听取内部审计汇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精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由董事长直管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部分企业管理层、经营层人员交叉严重,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无法有效落实经理层接受并积极配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这一具体要求,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各城市公用事业类国有企业总部层面基本可以实现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但在内部审计工作力量配置上缺乏一定标准,对集团类企业二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没有明确要求,部分企业因此出现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导致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只有基本制度,缺少工作指导细则,工作开展依据不充分、流程不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随意性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过于简单且不具有操作性;有的内部审计制度制订不及时,远远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等。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的建设落后于现代管理,必然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四)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落后

新形势下城市公用事业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思路

(一)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城市公用事业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把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审计作为看家本领。企业负责人应当切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使内部审计工作在单位决策层得到有力支持,为内部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思路,敢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成效。

(二)完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

有序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类国有企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明确总审计师在企业中的定位以及管理层次,应当在企业党委、董事会领导下协助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分管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统一管控。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更精细化地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而且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和上升通道。

(三)统一谋划,统一标准,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四)立足研究型审计,加大内部审计人才培养

银行内部审计实务与案例

¥88.00内部审计程序范例

¥54.40交通投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指南

¥52.80《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图解

¥22.40现代内部审计(修订版)

¥68

原标题:《审计观察|新形势下对城市公用事业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THE END
1.以下审计依据中权威性最高的是()选题】角膜的营养主要来自于(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大肠菌群是反映食品被( )污染的指标。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下列关于角膜生理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不能用细菌总数反映的食品卫生指标是(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维持角膜透明性的主要原因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2563ce42feca488e8d4bc1e37ef766b3.html?fm=bd101b6491ad8c136bee4789cbf60d90ed
2.审计的特征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审计的特征有()A审计的特征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审计的特征有( )A独立性B有偿性C权威性D外部性E单向性https://www.koolearn.com/shiti/tk-st-420310.html
3.内部审计机构及职权所谓专职,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它完全置身于其他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所谓高效,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该精干,因事纳人。专职高效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三)权威性原则 只有具有一定的权威,才能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https://shenjichu.xpu.edu.cn/info/1018/1900.htm
4.我国国有企业监督体系中三类审计主体关系研究国家审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法定性,同时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等特点。国家审计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中发挥着“免疫系统”功能,始终将“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揭露问题隐患以及发挥建设性作用,全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https://www.ciia.com.cn/cndetail.html?id=25421
5.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一)会计实务1.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 为了赋予内部控制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于1949年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297/2006/1/ad2200232635171600211638.htm
6.[渝粤教育]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基础参考资料A、审计对象是审计第一关系人 B、审计主体的经济利益与审计委托方一致 C、审计委托方与审计对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D、审计对象只需要接受审计主体的监督 参考资料【 】 2、【单选题】审计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立性 C、公正性 D、可靠性 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310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