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洛克论特权政府君主立法法律统治者执行权

所谓特权,就是当发生了不能预见的和不太确定的情况,导致制定的和不可变更的法律不能运用自如时,授予统治者为了谋取公众的福利而行使的一种自由裁处的权力。

这种没有法律规定作为依据,有时甚至是违反法律而依照自由裁处来为公众谋福利的行动权力,就被称为特权。在一些政府中,制定法律的权力不是常设的。立法机关即使是常设的,也会由于其人数过多,导致行动过于迟缓,无法满足执行所必需的快速要求。此外,对于一切与公众有关的偶然事故和紧急情况,都不可能预见,因而法律也不可能都加以规定。再加上,如果所制定的法律对于一切符合规定的情况或所有的人都严格执行,没有任何变通,那就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损害。所以,对于法律没有作出规定的许多特殊事情,要留给执行机关以一定范围的自由去处理。

二特权的行使

只要这种权力行使是为社会谋福利,并且符合政府的目的及其所受的委托,那它就是真正的特权,绝对不会受到质疑。换言之,显然凡是为人民谋福利以及把政府建立在它的真正基础之上的任何行为,都是而且永远是正当的特权。所以,当特权在相当程度上为了它本来的目的,即为了人民的福利而被行使,而不是明显地与这一目的相抵触时,人民就很少会或决不会在细节上吹毛求疵或斤斤较量,也不会对特权进行审查。当执行机关和人民之间对于某项权力是否属于特权发生分歧时,那就只要看行使这项权力的倾向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于人民,便可很容易地决定这一问题。

可以想见,在政府初创时期,国家在人数上与家族没有多大差别,在法律的数量上也与家族相差无几。那时,统治者就像人们的父亲一样,为了他们的幸福而看护他们,因此,政府的统治几乎全是凭特权进行的。制定少数的法律就够用了,剩下的事都交由统治者裁决和审慎处置。但是,当遇到昏庸的君主因一时过错或听信谗言,为了自己的私人目的而不是为了公共福利来行使这种权力的时候,人民就不得不以明文的法律,对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的特权加以限制。因此,当特权偏离为人民谋福利这一目的时,人民对特权进行明文限制就是非常必要的。

由此可见,有些人所谓“人民以明文法限制特权就是对特权的侵犯”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政府的严重误解,荒谬至极。人民这样做并没有剥夺君主的任何应该拥有的权力,而只是宣告:人民先前不加限制地交给他或他的祖先的权力,是以人民的福利为目的,当他把这一权力用于别的方面时,就违背了人民委托的初衷。既然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那么为了这个目的而进行的任何变革,都不能算是对任何人的侵犯,因为政府中的任何人都无权背离这个目的。而只有那些不利于或阻碍人民福利的变革才算是侵犯。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们似乎认为,君主的利益和人民的福利是截然不同的,且互相分离,君主不是为人民的福利而设的。实际上,这就是在君主专制政府中几乎所有的弊端和混乱的根源。如果真如他们所认为的那样,那么,受他统治的人民就不是一批为了他们相互间的福利而加入社会的理性动物;他们拥立君主统治他们,就不是为了保卫和促进这种福利。这样,他们也将被看做是一群处在主人统治下的低级动物,主人为了自己的快乐或利益而养活它们和使用它们。如果人类真是那么的缺乏理性和不明事理,居然以这种条件加入社会,那么特权就确实会像那些人所主张的,成为一种贻害人民的专断权力了。

只要读一下英国的历史,人们便会看到:越是贤明善良的君主享有的特权就越大。因为人民注意到,他们的行动的总体趋向是为公众谋福利,因而并不计较他们为达此目的而做出的一切没有法律根据的行动。当然,君主也只是人,是与他人一样生成的,也有人性的弱点,因而在行使特权时也难免会有过错,以致同这个目的稍有出入。但只要他的行动的总体趋向明显是关怀公众,而不是其他的话,公众也不会计较。既然人民有理由认为,应该鼓励君主在没有法律规定或与法律的明文相抵触的场合有所作为,他们就对君主所做的一切给予默认,并且无怨无悔地让他随意扩大他的特权。因为君主的行动是与一切法律的基础和目的,即公共福利相符的,所以人们断定,他在这里不会做危害他们法律的事情。

这确实是神一般的君主!根据专制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这一论点,既然这种君主具有上帝的智慧和善良品德,他就应该享有专断的权力,正如上帝也是用专断权力来统治宇宙一样。据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说法:贤明君主的统治,对于人民的自由来说,往往是最大的危险。这是因为,当贤明君主的后继者们以不同的思想进行统治时,也会援引贤君的行动做先例,作为他们自己特权的依据。仿佛从前只为人民谋福利而做的事情,在这里却成为他们随心所欲地为害人民的权力。这样就往往引起纷争,有时甚至扰乱公共秩序,直到人民能够恢复他们原来的权利,并宣布那种为害人民的权力从来就不是真正的特权为止。因为在政治社会中,任何人从来都不可能有为害人民的权力。

在英国,召集议会的权力,包括确定召开议会的确切日期、地点和期限在内,都是国王的一种特权。但是国王仍然负有这样的责任,即他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各种不同情形的需要,为国家的福利而行使这一权力。既然不可能预知未来在何时何地召集议会最为适宜,那就干脆交由执行权来选择,这样有可能最符合公共福利,也最适合议会的目的。

THE END
1.法律功能反思和价值开放罗斯科·庞德教授作为社会学法学的重要人物,在《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完整地阐述了其关于法律功能及运行原理的基本主张和展望。全书共四章,分别阐述了法律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本身及运作过程之剖析、利益保障之作为法律的根本任务,以及强力背后的价值秩序分析。 http://www.legaldaily.com.cn/newzt/content/2024-04/28/content_8990707.html
2.功能主义的法律观——《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读书笔记前西德法律人类学家绍特曾归纳出三种学术界的基本倾向:1、唯法主义者的定义,法律的存在必须以“有组织的法律制裁”即国家的存在为前提。2、功能的定义,即从社会规则与其他生活部门的功能关系来理解法律。3、不对法律下定义,认为这是件多余又有害的事,人们只需关心社会的秩序维持和冲突解决即可。马林诺夫斯基的法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438825/
3.功能主义“法律史解释”及其限度——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内容提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功能主义倾向集中体现于其整体文化观,即历时性向度的“古代法整体论”和共时性向度的“法律的社会决定论”。经由历时性问题共时性化而达致的整体文化观不仅因看不到社会/法律变迁、“小传统”与“大传统”的互动博弈而有失之专断的简单化缺陷,而且其法律史解释也因其梅因式单线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86.html
4.功能主义翻译范文12篇(全文)国内外对法律翻译的研究多集中于译文与原文的一种等值翻译。但事实上,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文化的相互渗透,法律翻译的价值也日渐凸显,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层面的转换,在交际功能上也要实现其价值。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法律翻译开辟了新的视野,本文试图结合实例来探析法律条文的翻译,探索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法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g3na5sac.html
5.功能主义刑法问题研究——以“功能主义刑法”为词条关键词:批判立法的法益概念;积极刑法观;社会治理;刑法修正;刑法功能主义; [3]吴亚可.系统论视阈下刑法立法观的当代中国选择及其展开[J].政治与法律,2023(10):128-145. 摘要:当前的刑法立法观之争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积极刑法立法观、消极刑法立法观与折衷刑法立法观之间所形成的理论争议;二是风险/安全/预防https://www.360doc.cn/mip/1111850180.html
6.刑事政策与功能主义的刑法体系德日刑法理论的应对举措可归纳为:立足于目的理性的思想,将刑事政策的目的性考虑纳入刑法体系之中,推进刑法体系往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所谓的功能主义,意味着在对刑法体系进行理论构建或者对刑法条文进行解释时,考虑刑法在社会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以最适宜实现相应效果的角度去进行理论建构与刑法解释。只有将有助于实现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852409.html
7.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宜宾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15.《比较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原则、法律文化和法律移植》(专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作者:雷安军(宜宾学院) 16.《中国共产党宜宾市历史》第二卷(1949—1978)(资料书)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作者:市委党史研究室 1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新时期大学生研究》(专著http://www.yibin.gov.cn/xxgk/zcfg/szfwj_45/ysfh/201811/t20181109_91753.html
8.东方法学小宇宙27:44 依据法律的功能主义将人性设定为恶? 29:04 针对“生态人”理论无法现实化、法律化两种困境,应当提出何种解决方案? 37:39 “智慧生态人”中的“智慧”包括了智慧和智能两重含义。 44:59 “蚂蚁森林”等公益项目可以增进个人的生态理性吗? 49:07 环保组织如何凝聚分散的具有环保意愿的个体?相关阅读牛英豪|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48919b9961b3e3b7bc15da7
9.意大利法律制度中的犯罪:概念及其体系论法信晚近以来,以卢曼(Luhmann)建立的法律“功能主义”理念为基础[16],出现了认为刑法应该发挥“社会融合”功能的看法。在此意义上,刑罚的功能应当是“促进规范的认知”,催生“对规范的信任”、“对法律的忠诚”以及违反它们的“后果担当”[17]:换而言之,“刑罚的任务是维持规范从而确保其作为社会关系的指导范式”。 这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42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