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恶扬善范例6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励倩厉曙光教授

胆固醇――功不可没,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胆固醇在人体内担负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概括地说,胆固醇对人体健康有三大“贡献”:

胆固醇是人体内“性”激素的前体人体内的各种性激素,如雄性激素(睾酮)、雌性激素(雌二醇)等都是由胆固醇演变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胆固醇就无法合成性激素。一旦性激素缺乏,人类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胆固醇帮助消化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所分泌的胆汁是最重要的消化液之一。胆汁可以乳化脂肪,帮助分解和消化食物中的脂肪。而胆固醇是胆汁的重要成分之一。

特别提醒:

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体内性激素或维生素D水平较低、钙吸收能力差的人群,都应该适当加大胆固醇的补充。

胆固醇之罪――摄入太多易致动脉粥样硬化

当然,胆固醇也有“好”与“坏”之分。根据脂蛋白分子的密度大小,胆固醇主要可分为三种: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种胆固醇能将血管中多余的血脂运送到肝脏分解处理后排出体外,因此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通常称之“好胆固醇”。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的作用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当其过量时,所携带的胆固醇会沉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通常称之“坏胆固醇”。③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这种胆固醇本身危害不大,但其代谢后大部分转变为LDL-C,即“坏胆固醇”。

在正常情况下,让“坏胆固醇”维持在较低水平、“好胆固醇”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才是健康的保证。

有效调节胆固醇的升与降――试试6种方法

1.减少脂类摄入――从源头上降低“坏胆固醇”

少吃肥肉和荤油,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尤以肥肉、荤油中含量最多。饱和脂肪具有促进血液“坏胆固醇”升高的作用,其效力甚至超过胆固醇本身。

2.调整各类脂肪的摄入比例――有效调节“好”与“坏”胆固醇比例

日常膳食中,人体每天摄入的脂肪大致分为饱和脂肪(多存在于肉类等食物中)、单不饱和脂肪(存在于茶油和橄榄油中)和多不饱和脂肪(多存在于植物油和坚果中)。上述3种脂肪摄入量的比例,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升与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坏胆固醇”的同时又能提升“好胆固醇”。2000年日本研究人员提出了脂质比例的推荐量即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3∶4∶3,这与过去的1∶1∶1已有所改变。从这样的改变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性。我国营养专家建议,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炒菜,多食用茶油或橄榄油,以有效降低胆固醇。

3、远离反式脂肪酸――双管齐下,既提升“好胆固醇”又降低“坏胆固醇”

20世纪80年代,人们担心存在于荤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对心脏带来威胁,于是,科学家就利用氢化的过程,将液态植物油改变为固态,从此,反式脂肪酸开始在食品工业中使用。原本植物油如玉米油和棉籽油可以减低胆固醇水平,但是当氢化为反式脂肪酸时,作用恰恰相反,能升高“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为增加货架期和产品稳定性而添加氢化油的食品中,都可以发现反式脂肪酸,包括薯条、薯片、大部分饼干、方便面、焙烤食品、谷类食品、面包、油炸食物、洋葱圈、人造黄油、人造奶油等。

4、摄入膳食纤维、植物固醇、钙――拮抗并降低“坏胆固醇”

人体排泄胆固醇的主要途径是:肝脏通过胆汁结合胆酸(由胆固醇合成)形成胆酸代谢物经粪便排出。膳食纤维的作用就是吸附更多的胆酸代谢产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瓜果蔬菜和菌藻类,如魔芋、竹笋、木耳、海带、洋葱等,以有助于胆固醇的排泄,降低血胆固醇。

牛奶含有较多钙质,能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吸收。每天饮用牛奶或奶制品300克,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5、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茶多酚――抗氧化、护血管

绿茶含有咖啡碱与茶多酚,有提神、强心、利尿、消腻和降脂的功能。经常饮茶,可以防止人体胆固醇升高。

6、不吸烟、多运动、适当喝一点红酒――提升“好胆固醇”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基础。不吸烟、多运动,可适当喝一点红酒,每天不要超过一杯,若饮用红葡萄酒,按酒精含量12%计算,每天不宜超过250毫升,否则会危害健康。以上3点被研究者认为是提升“好胆固醇”的关键环节。

1、《女兵排》有45集,是李翰韬执导的一部抗战电视剧,由张卫健、李彩桦主演。剧情讲述了在五台山清平庵中,以杨排凤(李彩桦饰)为代表的一批尼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组建了一支女兵排,凭借各自特长,做出了“出家不忘爱国,入世灭日寇,惩恶即扬善”的正义抉择。

2、该剧于2013年1月24日广东影视频道首播。

3、剧情:五台山以著名的佛教圣地扬名海内外,终日晨钟暮鼓,梵音缭绕,由于日寇的疯狂侵略,使这原本清净的佛教圣地不再清净。在五台山清平庵中,以杨排凤(李彩桦饰)为代表的一批尼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组建了一支女兵排,凭借各自特长,做出了“出家不忘爱国,入世灭日寇,惩恶即扬善”的正义抉择。而由张卫健扮演的女兵排指导员张鸿烈身负护宝职责,在清平庵屡受日寇残忍对待之时率领众女尼们入世灭寇,书写了一幕可歌可泣的动人传说。

1、《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它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2、《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小的时候,我一直坚信自己有第六感,我可以做惩恶扬善的女中豪杰

慢慢的我忘记了还有第六感这个名词,开始相信现实与科学

可是每当我梦想无聊时,就会想起小时候相信直觉可爱的样子

【关键词】人性道德善恶

一、人性的内涵

有关人性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具体来说,人性的内涵应当包括生存、尊严、亲情、合群、自由等需求倾向。

1.生存

人都希望生存,既希望自己能生存,也希望他人能生存,这是最基本的人性。没有生存,人类就无法进行任何活动。在人的幼年,生存是一种本能,饿了就想进食,进了食就会生长。过了幼年时期,人的生存欲望就超越了本能,总是带着一项或多项“任务”生活着:报恩或复仇,创造或占有,奉献或享受,爱情或金钱,理想或现实……生存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有多少颜色,生存就有多少目的。

2.尊严

人都需要尊严,尊严就是把人当作人看待,使人能以人的方式生活着。康德说:“有理性者被称为人,这是因为人在本性上就是作为目的自身而存在,不能把他只当作物看待。人是一个可尊敬的对象,这就表示我们不能随便对待他。”把人当作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人。尊严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如同空气一样,不引人注目,却非常重要。

3.亲情

4.合群

5.自由

二、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如硬币之正反两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这一话题的争论十分激烈。

1.性善论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并认为水如果向上流,就如人之向恶,那并非水性与人性之本原。很明显,孟子是继承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观念。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主张性善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具有一种自然美德“怜悯心”,这是人性善的基础,是人类优良品德产生的根源。孟子说,怜悯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如果没有怜悯心作为理性支柱,纵使他们具有一切道德,也不过是一种怪物而已。正是这种怜悯心,使人不假思索地去援救所见到的受苦之人;使健壮的野蛮人在寻找生活资料时不会去抢夺小孩和老人艰难得到的食物。这种怜悯感情,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中代替了风俗、道德和法律。

2.性恶论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在《性恶》篇中驳斥孟子性善论。他提出“不可学,不可事而为人者,谓之性。”人性之所以恶,源于人“好利”本性。人“生而好利”、“生而恶恶”、有求而不让则会相互争斗并引起骚乱。同样,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是主张性恶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人最大的善是保全生命,最大的恶是死亡。在自我状态下,人为了保存自己,不择手段去占有一切,使人处于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互相吞食。

3.性无善恶论

以告子为代表。告子所说的“性”,指的也是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这种自然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告子再以水流为喻,认为人性如水,往哪个方向引就往哪个方向流动,人性引向善的时为善,引向恶时为恶,都是后天使然,本身没有善恶。在告子看来,一切都是环境在起决定作用。再善的人也有恶的时候,当某个人出于某种原因生存不下去,为了生存难免会滋生恶的念头,人们即使是在选择了“恶”的时候,心灵中仍有“善”的客观存在,当一个人的灵魂被某件事触动的时候,也许会在不经意间激发他的善念。当然,人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某个时期某件事情上可能“恶”会占主导地位,而另一个时期同一件事情上“善”可能又会占主导地位。

三、建立弃恶扬善的社会机制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所以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信任的群体;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的机器之所以能维持正常运转,并朝着正确轨道前进,是由于人类自身拥有一个抑恶扬善的“机制”,建立起了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法律和道德。

1.法律惩恶

法律的主要职能是惩恶。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核心内容在于规定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行为自由。义务是指法律规定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或行为界限,人的行为超出这个界限,就要受到制裁。法律依靠国家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越轨”行为,惩罚各种恶行。法律这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前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道德扬善

道德的主要职能是扬善。道德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通过内在良知、社会舆论起作用。因而有人说:法律是一种“硬约束”,道德是一种“软约束”。法律的约束是直接的、刚硬的、立竿见影的;而道德的约束是间接的、温和的、长久的。由于道德主要通过内心的良知发生作用,所以衡量人们行为的善恶,往往是以人的行为动机为准绳。这样,道德中“善恶正邪”的标准主要通过一种价值判断来决定。而道德行为中的良知、动机、价值又同人的教育紧密相联,故在道德规范问题上特别强调对人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有关人性善恶的讨论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在谈论“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要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在面对人性邪恶一面的时候,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可塑性,尽可能地使人远离罪恶,走向良善。我们要善于运用道德法律的手段,去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标本兼治。只有这样,人性的邪恶才能得到抑制,人性的良善才能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德]康德、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200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九把刀。该小说是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柯景腾和沈佳宜之间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

2、《功夫》,是2004年11月1日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青春奇幻小说,作者是九把刀,讲述了高中生惩恶扬善并解开了师傅身上的谜团的故事。

3、《杀手》,是九把刀创作的系列小说,包括十二个不同的故事。

THE END
1.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实现之道法律资讯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媒体、公民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倡导公正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加强社会监督等途径,逐步实现在法律框架内的社会正义,这不仅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公正https://kanfawang.com/post/21222.html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法治理念教育(精选十篇)2、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 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全体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5、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6vje14.html
4.从本质上来说,惩恶就是扬善。【单选题】角膜的营养主要来自于(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大肠菌群是反映食品被( )污染的指标。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关于角膜生理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不能用细菌总数反映的食品卫生指标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维持角膜透明性https://www.shuashuati.com/ti/f21636db10574e2da04078f5e39b443f.html
5.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榜样的激励功能在于:当人耳闻目睹榜样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难能可贵的行为事迹之后,往往不由自主地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模仿和追随的愿望。这种感情和愿望的产生,是榜样激励功能的机制所在。 七、惩恶扬善,奖罚激励 激励表扬和激励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纱的激励方式。表彰方式侧重于将某种先进的思想、行为、事迹https://www.fwsir.com/shangwu/html/shangwu_20130810223002_223374.html
6.慎刑恤幼与惩恶扬善慎刑恤幼与惩恶扬善 ——从两则典型案例看清代对未成年人杀人案的宽宥政策及其限度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宽宥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源远流长,其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清代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具特色的司法宽宥制度。《大清律例》中的“老小废疾收赎”律文便是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区别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57403.shtml
7.惩恶扬善需依法疾恶如仇,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惩恶扬善,社会才会稳定、发展,法律正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司法官面对人世间的种种恶行,如果无动于衷,放纵犯罪,无疑将为道德所不齿、法律所不容。 然而,法官审案不能以道德的评判来代替法律的评判,不需要疾 恶如仇之情,疾恶如仇也需依法进行,要准确地举起手https://www.jianshu.com/p/013564b5de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