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衣冠的镜子还能“惩恶扬善”?古代铜镜传说中的劝鉴功能咋回事北晚新视觉

古代笔记中的某些器物,只要出现,就自带妖异属性,比如雨伞、棺材、狐狸、城隍庙什么的,这其中,铜镜的“妖气指数”绝对在最高之列,但铜镜的“妖”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自身就是个不祥的妖物,一种是能照出妖怪,甚至让它显出原形,是谓“照妖镜”……本期叙诡笔记,笔者先给诸君讲一讲第一种。

作者:呼延云

铜镜在我国很早便有了,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岭村虢国古墓群发现过三面“春秋镜”,大约是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的产品。中国的铜镜绝大部分是圆形的,因为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圆形的,所以镜子也要体现出这种观念,而镜背上雕刻的龙、凤、走兽、花卉等图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由于冶金技术的粗糙、磨制效果的不良,制造出的铜镜往往会把人们的面孔照得扭曲古怪,跟“本来面目”形成巨大的差异,加之古人的光学知识不甚完备,便对铜镜产生了某种畏惧感和灵异感,甚至觉得它可能就是妖怪的化身。

在笔者所阅读过的古代笔记中,“铜镜为妖”者,最恐怖诡异的一篇,当属清代学者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的《荆州镜冤》。

荆州有个无赖,有一天给家中菜地筑一道围墙,白天劳累,晚上早早就睡下了,梦中见一美女,对他再三叩拜道:“我在地下已经数百年了,即将修炼得道,但明天会遭遇一个大劫,只恐劫数难逃,只能请你搭救。我胸前有一枚古镜,你千万不要拿走,只要把我重新掩埋,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

当天晚上,无赖再一次梦见了那女子,女子哭哭啼啼地说:“百年修炼,终被你所毁,但这都是劫数,我也不怪你,你只要珍护好那面铜镜,我一定会继续保佑你的。”无赖从此每天擦拭那面铜镜,奉如神明,铜镜中也不时发出声音,闪过奇怪的影像。

有一天,无赖正在擦拭铜镜,镜中突然出现了梦中女子的身影,女子说:“杨嗣昌督师开府江陵,目前正贴出告示,召集人才,这是获得功名的大好时机,你赶紧去献计献策,我会助你一臂之力!”这时杨嗣昌正带军驻扎在荆州,无赖“遂往上谒”,杨嗣昌正被李自成和张献忠搞得焦头烂额,见到他便问有何平定义军的良策,这无赖一向不学无术,别说兵书了,大字也不认识几个,却不知怎么的,突然嘴巴好像长在了另外一个人身上似的,“谈兵料敌,高议纵横,不可穷诘”。杨嗣昌深为他的才华所折服,“延致幕中,每有戎机,辄与参决”,并上报给崇祯皇帝,举荐他为官。

这无赖兴高采烈,认为都是铜镜带给自己的好运气,不禁趾高气扬。这一天,那个撺掇他摘取铜镜的仆人犯了点儿小过失,无赖一怒之下抽了他几鞭子,本想小惩,谁知打到要害,竟将他打死了!无赖吓得不行,唯恐自己即将到手的功名都被人命官司毁了,正手足无措的当儿,铜镜中突然再次浮现出梦中女子的身影:“没事的,你把尸体装进车内,拉上车帷,运到山里偷偷埋掉,我会保护你全程不被人发现的。”无赖于是装尸上车,出到军营的辕门,忽然车子里往外涌出大量的血水,士兵们惊恐万状,拦住那车,掀开车帷,发现了里面的尸首!

士兵们扣押了无赖,将他交给杨嗣昌,杨嗣昌查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谁知一向能言善辩的他却张口结舌,仿佛换了一个人,杨嗣昌再问他军事问题,“亦懵然不复能对”。杨嗣昌大怒,问他怎么回事?无赖只好承认都是铜镜中的女子所教,“公命取镜,镜忽作大声飞去,自是女子不复至矣”。而那无赖也最终病死在狱中。

随葬之物,取而不吉,何况是一面铜镜,真不知道这无赖是怎么想的,最终和他的仆人一起,被镜中的女妖坑了个尸骨无存。

相比《荆州镜冤》中的铜镜之厉,清代学者尹庆兰(长白浩歌子)所著《萤窗异草》一书中亦记有一面铜镜,却显得更“妖”一些。

有个名叫俞逊的,入沈家为赘婿,“妻沈氏,美姿容”,两口子结婚后,琴瑟綦调,从无脱辐事,亲戚们之中有家庭不和的,都拿这对夫妻做典范,“多称羡之”。沈家很有钱,藏有一面铜镜,据说是唐宋时代的器物,不肯轻易示人,俞逊本就是个好古之人,多次向妻子讨要一睹,妻子却不肯给他。

一天深夜,有盗贼潜入沈家,偷走了一些东西,其中就包括那面铜镜。过了一阵子,俞逊到集市上溜达,见一老翁正在卖一面铜镜,“体制绝古,不似近今所铸”,再一问价格,并不很贵。俞逊便掏钱买下,带回家中。妻子正在对着镜子梳妆,俞逊走到她身边,突然掏出自己刚刚买的那面铜镜说:“你家那块废铜,当个宝贝似的不让人看,现在我买了一面,便宜得很,看看跟你家那面铜镜相比如何?”妻子一见,大惊失色:“这正是我家丢失的那面铜镜啊,你从哪儿买来的?”俞逊“亦愕然,始以实告”。妻子拿着那面铜镜照着自己,突然满脸恐惧地大叫起来:“你是什么人?!”谁知镜子也吼叫起来:“你是什么人?!”妻子吓得一屁股坐到地上,把镜子扔出老远喊道:“哎呀吓死我了!”那镜子亦大喊道:“哎呀摔死我了!”

俞逊大惊,捡起铜镜一看,“镜中立一美人,修眉广颐,艳丽独绝”。他壮起胆子问镜中美女是谁?那女子道:“我乃五代时期朱全忠(朱温)的宠姬,全忠为后唐所灭,我也死在乱军之中,后来遇到神仙,用我的血和铜铸成此镜,魂乃附焉,距今已数百年矣。闻郎君古雅,希望供您把玩。”

俞逊从地上搀扶起妻子,见镜中女子唱起歌来,“其声娇细而簌簌可动梁尘”,接着女子慢慢脱下衣服,“体洁白如玉,先裸而后舞,折腰曲腕,献眉呈身”,睹此艳舞,俞逊夫妻“情不能禁,竟下帷欢好”,从此房事日频,不久俞逊便元气大伤,病体支离,竟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老岳父知道后,夺走那面铜镜,对女婿说:“当初不让你看这面镜子,正是因为其中有妖异,害人无数,因为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我不忍砸碎它,你们怎么能日夜把玩!”然后将其放进铁柜子里,上锁加封,又延请医生给俞逊治病调养,“半岁始痊”。

铜镜之妖,不一定非要揽镜自照才能害人,有时哪怕只是不小心“看到了”,也会遭遇囹圄之灾。

明代学者刘忭在《续耳谭》一书中,写明宪宗成化甲辰二年事,宿州一农夫耕田,挖到一座古墓,发现其中有一面铜镜和一座灯台,年代久远,镜子生了一层厚厚的铜锈,他把镜子打磨了半天,依稀可以照出影像时,突然发现镜子中照出了“一人僵卧,犹带弓矢”,吓得这农夫赶紧把铜镜扔了,惊魂甫定,他又捡起铜镜看,“又见农家室户,男女宛然”,农夫觉得此镜定是个妖物,弃之不顾,只把那根灯台带走,卖给当地一个富翁,且随口聊起了铜镜之事。富翁将灯台放在客厅,“是夜,灯台发光如昼”,富翁知道这是个宝物,就献给地方官,那地方官为了讨好上司,又献给大学士万阁老,万阁老想将其呈给明宪宗朱见深,又觉得最好跟那面铜镜一起,凑成“一套”,便下令寻找,于是当地官员倾巢出动,找到那个农夫,追索那面铜镜,却根本找不到,把农夫关了三年,直到安阁老去位,方才获释。

此事在明代学者黄瑜所著《双槐岁钞》中亦有记录,只是更详细一些:富翁将灯台赠给的地方官乃是四川崇庆州举人万本,万本的叔祖乃是明宪宗的内阁首辅万安,可见此事不虚。

铜镜成妖这种“诡话”流传得多了,人们虽然难辨真假,但对来路不正的铜镜便多敬而远之,但偏偏有那些特别贪婪的人,想方设法也要将其据为己有,结果惹来杀身之祸。

明朱国桢所著《涌幢小品》,写嘉州渔人王甲,“世世以捕鱼为业,家于江上,每日与妻子棹小舟往来,网罟所得,仅足给食”。这一天他突然发现水底有一物,“其形如日,光彩赫然射人”。他撒下渔网,捞上一枚古铜镜,这铜镜径圆八寸许,上面琱镂琢刻着一些花纹或字迹,但磨损太重,无法识别。既是古物,想必值一些钱,王甲便拿着它回到家中。

恰好朝廷新派遣一任地方官到嘉州,这地方官奇贪无比,听说有面能带来好运的古铜镜在白水禅寺住持手里,便派遣酷吏逼索,长老拿不出,被拷打而死,整个白水禅寺被抄了个底儿朝天也没找到,后来才得知,住持见大事不妙,偷偷派遣亲信和尚带着那面古铜镜潜逃了,于是又查找那个亲信和尚,方知他半路在山谷遇到老虎,差点命丧虎口,奔逃中将古铜镜丢失,不知所踪了。

直到隆兴元年,还有人在嘉陵见到王甲,六十多岁的他虽然照样在打渔,虽然没有了古铜镜带来的富甲一方,但身体健壮,家庭和睦,算得上是“晚年美满幸福”。

铜镜就是铜镜,自然不可能为妖为害,古代笔记中的这些故事大多包含有某种劝喻之意,劝人要言而有信,劝人要房事有节,劝人要取之有道……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就像并不平整的铜镜中照出的并不清晰的影子,面对这种情况,古人认为凡事不应太盛、太盈、太满,尤其不可将非己之物占为己有,否则就会“大事不妙”。现代人读这些,大概觉得都是愚昧迷信,只博一笑耳,殊不知古代笔记中,有几个妖是自来的?又有哪桩祸不是自找的?

THE END
1.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实现之道法律资讯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媒体、公民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倡导公正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加强社会监督等途径,逐步实现在法律框架内的社会正义,这不仅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公正https://kanfawang.com/post/21222.html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法治理念教育(精选十篇)2、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 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全体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5、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6vje14.html
4.从本质上来说,惩恶就是扬善。【单选题】角膜的营养主要来自于(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大肠菌群是反映食品被( )污染的指标。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关于角膜生理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不能用细菌总数反映的食品卫生指标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维持角膜透明性https://www.shuashuati.com/ti/f21636db10574e2da04078f5e39b443f.html
5.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榜样的激励功能在于:当人耳闻目睹榜样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难能可贵的行为事迹之后,往往不由自主地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模仿和追随的愿望。这种感情和愿望的产生,是榜样激励功能的机制所在。 七、惩恶扬善,奖罚激励 激励表扬和激励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纱的激励方式。表彰方式侧重于将某种先进的思想、行为、事迹https://www.fwsir.com/shangwu/html/shangwu_20130810223002_223374.html
6.慎刑恤幼与惩恶扬善慎刑恤幼与惩恶扬善 ——从两则典型案例看清代对未成年人杀人案的宽宥政策及其限度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宽宥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源远流长,其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清代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具特色的司法宽宥制度。《大清律例》中的“老小废疾收赎”律文便是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区别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57403.shtml
7.惩恶扬善需依法疾恶如仇,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惩恶扬善,社会才会稳定、发展,法律正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司法官面对人世间的种种恶行,如果无动于衷,放纵犯罪,无疑将为道德所不齿、法律所不容。 然而,法官审案不能以道德的评判来代替法律的评判,不需要疾 恶如仇之情,疾恶如仇也需依法进行,要准确地举起手https://www.jianshu.com/p/013564b5de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