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随着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相继召开,高质量成为贯穿全年工作的关键词。开耕时节,本着快节奏、高效率、深挖掘的工作思路,万江司法分局围绕宗祠文化、法治文化、乡村振兴三个要素,活动、妙用、巧用宗祠这个特殊“载体”,把祠堂拓展为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文化传播的新阵地。通过开展诵读祖训家规、书写法治对联、开办普法趁墟等形式多样且带有浓郁万江特色的、易于被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并产生共鸣的法治宣传活动,将乡村祠堂打造成普法宣传的“大课堂”、学习法律法规的“加油站”、传播法治文化的“好窗口”,让法治文化阵地向社区宗祠覆盖作出有益的探索,助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重点宣传内容】
(一)活用宗祠,打造社区法治实践基地
(二)妙用宗祠,万小川普法课堂流动开展
何氏大宗祠是万江大汾社区最大的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内存有多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状元归里”的雕刻,向世人展现书画名乡的浓厚氛围。在解放时期,宗祠曾作为学校使用,后受妇女解放运动影响,祠堂周边还出现了“娘仔间”女校,逐渐兴起男女平等、女性平等受教育的法治风尚。为焕发祠堂劝读劝学的气韵,万江司法分局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在何氏大祠堂开设万小川普法课堂,为社区的少年儿童组织开展别开生面的“法治课”,重现宗祠的学堂旧时光。在古韵悠扬的课室里,工作人员围绕“什么是民法典”、“学习民法典的意义”、“民法典相伴一生”以及“民法典与生活”等内容,结合来自大汾的书画名家何为的先进事迹,并列举同学们身边发生的现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民法典的具体法律条款,向同学们阐述了被民法典守护的一生。课后,分局也仿照祠堂内为本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立“功名牌”激励后辈的形式,为所有参与法治课堂的同学们颁发“普法小使者”的荣誉证书,进一步激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巧用宗祠,以普法绵延趁墟情怀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突出实用导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要立足“可用、有用、管用”,让群众在阵地中获得法治体验、增强法治认知、提升法治素养。万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记录在册的宗祠高达66座。万江司法分局以数量众多的宗祠为切入点,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加强法治元素表达,释放“在宗祠学法普法”的信号,增强法治文化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三是发挥价值导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要注重把法的价值通俗化、生动化和生活化,增强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万江司法分局深挖宗祠文化中所包含的遵守法纪法规、崇尚节俭、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内容,并通过法治阵地建设予以固化,寓法治价值于庄严具体的宗祠载体中,使群众在传承家风家训的同时受到法治熏染,在心灵深处种下法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