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法理范畴?传承法治文化

□对于法理的价值,在古人的笔下,大体上作了如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概括:第一,法理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第二,法理是制度得失的判准;第三,法理是官吏尤其是司法官吏的必备素质;第四,法理是司法判案的准据。

□法理或者说法律原理就是法律的总纲和法律的根本,只有熟稔基础的法理,我们才可望对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传承中国古代的法理文化,探求当代中国法律体系背后的法理,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定程度上说,法律的历史既是制度和文化的历史,也是思想和概念的历史。中华民族有几千年连绵不绝的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构成中华文化传统之一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思想,同样也以“中华法系”这一总体名称影响古代东亚诸国法律并融入世界法律文明史之中。固然,在中国近代,随着清末改制而导致的与传统法律的割舍,制度上多参照大陆法系而建构起近现代型的新型法律制度,然而,历史并不会随着新制的出现而消失得无影无踪,隐含于制度中的法律经验与法律技艺同样可以为今天的我们所继承。“法理”作为一个为中国古人所创造的法学范畴,不仅代表着先贤们对法律背后原理、道理的重视,更代表着中国法律史上以理说法、以理用法的优良传统。就此而言,钩沉法理范畴,明确其内核、要义,归纳其功能、作用,揭示其发展、实效,对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的法治文化,服务于当代的中国法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法理在中国法史上的源起及发展脉络

从现有的资料而言,中国古籍中首次提到“法理”一词的是《汉书》。《汉书·宣帝纪》云:“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在此,“法理之士”固然是指精通法律的司法官吏,但“法”与“理”并言,则明确了法律的执行并非简单地依据法条,还得穷理、说理。而在班固《汉书》之后,东汉刘珍等人所著的《东观汉记》也出现了“以明用达法理”“明达法理”的说法,表明法理业已在汉代成为固定的法学词组,用以指称法律及其背后蕴含的原理、道理。承汉代余绪,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言说法理的高峰。仅以正史所载为例,就有几十处关于法理的言说。曹操的“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告示开其先河,表明当时的统治者业已认识到是否精通“法理”是司法官的基本素质,否则,即不能操生杀大权,任典刑之事。自此之后,“留意於法理”“明练法理”“明於法理”“甚闲法理”“精练法理”“明法理”“雅长法理”在史书上不绝如缕。不仅如此,法理在此时还用来直接言说法律的原理、道理,如“王道贵产,法理尚恩”;也用来作为法律上的处置是否恰当、合理的评价标准,如“合璧连珠,其言不失。法理分明,情谓为可”。

法理的意蕴及其价值

那么,什么是法理呢?遗憾的是,法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虽被屡屡提及,但却基本上找不到对法理所进行的正面解释,以至于专释古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辞源》也仅以“法则、原理”“法律、道理”来对法理予以释义,明显无法传达法理一词所包含的哲理意涵。为此,笔者认为,法理即法律原理,是在综合各种法律现象的基础上,由学者所抽象并为社会所认同的有关法律基础、法律根据、法律判准、法律渊源的基础性、普遍性原理。自然,这还是一个初步的界定,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法文化来说,这一尝试性的解说远非足够,但却也能大体说明,法理在中国法律文化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范畴,需要进一步进行学理化的阐述和体系化的探讨。

更加需要提及的是,或许正是鉴于法理在法律中的特殊地位,民国政府1929年颁布的民法“总则编”中,其第1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其立法理由明言:“法理者,乃推定社会上必应之处置,例如事亲以孝,及一切当然应遵守者皆是。法律中必规定其先后关系者,以凡属民事,审判官不得藉口于法律无明文,将法律关系之争议,拒绝不为判断,故设本条以为补充民法之助。”这一立法理由的意义,一是确定了“法理”在法律适用中的地位,虽然其在法律、习惯之后,但仍为法律所承认的补充规范;二是将“法理”解说为“社会上必应之处置”和“一切当然应遵守者”,虽仍较为抽象,但奠定了大致的解释空间;三是明确了适用法理的意义,在于防止司法人员借口法律无明文规定而拒绝受理案件,以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传承注重原理、以理说法的中华法学传统

固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中国传统的法理不完全同于今日的法理,但是,把法理作为法律原理,并以此来解构法律问题与形成法学体系,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法学方法与研究步骤。法律是一个规范性的整体,如不明确其基础原理,则会因部门的繁多杂乱而茫无头绪,也会因条文的千变万化而失其要领。法理或者说法律原理就是法律的总纲和法律的根本,只有熟稔基础的法理,我们才可望对法律有全面的认识。同样,法学是一门科学的学问,而学问者,必须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即从个别现象中发现同质现象,再抽取出普遍现象中的共通元素,以对事物作出统一的说明。这就是原理的发现过程。一般学问是如此,法学自然也不例外。法学作为有关法理的学问,并不是对个别法律、个别现象的了解,而是立足于所有法律规范与法律现象之上的原理追问,即研究法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寻绎法律制度、法律部门、法律规则背后的原理,探求法律规则成立与运作的正当性标准。正因如此,传承中国古代的法理文化,探求当代中国法律体系背后的法理,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司法裁判依据之源的法理分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司法裁判是一种基于来源的论证活动。在逻辑上,“裁判依据的来源”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裁判依据的效力来源于哪里,也即使得裁判之所以成为“司法”裁判的根源;另一层意思是裁判依据的内容来源于哪里,也即具体案件的适用条件及法律后果的来源。 拉兹(Raz)将法的渊源界定为“鉴别法律有效及内容的事实”。从司法裁判http://www.sass.cn/109000/64729.aspx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推进司法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任务,具有“拨乱反正”的性质,就是强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体现审判工作的正规化、规范化。 第二个阶段1988年至1998年,是转型调整期的司法改革。党的十三大(1987年)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程,党的十四大(1992年)部署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1988年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http://www.legaldaily.com.cn/xjpfzsx/content/content_8987340.html
3.新时代中国法律史学科建设刍议此外,对中国传统时代法律史的研究,还可令现今的法学发展摆脱对外来知识与制度之依赖。但终究,这一切须立足于法史学科作为法学学科这一学科地位。此即本人力主法史学科应筑牢作为法学学科之地位的根由。 综合中西范式之精华 自清末法律改革以降,法学研究之范式,亦从传统律学向西方法学嬗递。正因如此,在现今的法律史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9/id/8113479.shtml
4.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全文)亨利二世从1154年执政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司法改革,被誉为“英格兰习惯法之父”。他在位时期是普通法和司法制度获得重大发展并得以形成的时期。首先,亨利二世进一步完善了法院组织体系。他在财务法院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御前会议分设出专门处理民刑事案件的普通诉讼法https://www.99xueshu.com/w/ox4h4q5ooin4.html
5.201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下篇:综合课)考研大纲综合课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https://www.kaoyan.com/dagang/569dc95f462f1.html
6.我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按照西方国家的理解,司法独立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指每个法院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上级法院和其他法院的干涉;三是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c262254.html
7.沙特阿拉伯营商环境和法律体系综述(中篇)——沙特法律体系——“2030愿景”下的法律改革 在2016年启动的“2030愿景”改革的推动下,2017年,沙特宣布对其法律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其中,“2030愿景”所倡导的八大主题之中,第五个主题就是通过提供更多服务、数字化和私营实体的参与,加强司法系统中的执法、文件管理和房地产安全。 https://news.goalfore.cn/latest/detail/54211.html
8.裁判文书的法律价值与改革法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和司法改革的深入,与裁判文书有关的问题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裁判文书改革亦成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裁判文书的法律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我国裁判文书的现状及其成因,为裁判文书改革建言。 一 目前,许多学术界与司法界人士从法治的视角审视裁判文书,从多层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98549&libid=040101
9.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还应当指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中,应当将是否切实遵守我国已经签署、批准的《公民权利公约》和其他国际公约中的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作为监督对象。国际条约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之一,而检察机关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不仅应当监督国内法是否被切实遵守,而且应当监督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法规范是否被切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719.html
10.谁为主体如何正义——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论证司法之主体性理念,是指在司法制度①的构建与运作中,尊重公民和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权利和自由,维护其尊严,让其发挥决定、支配和主导作用,避免沦为客体的司法价值观。 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基本要求有以下方面:(1)公民决定司法制度的构建,主导司法改革的方向和进展;(2)司法制度之设计和改革应当便利公民、不辜负民众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87
11.“司法”的变迁在1949年2月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显示了与旧法律和旧司法决裂的态度,从1952年到1953年为期9个月的司法改革运动中,对旧司法人员和旧司法作风进行了整顿清理,对旧法观点进行了批判。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审判独立”、“司法独立”、“三权分立” 均被视为资产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6102642053.html
12.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实现路径探究Z内容摘要通过司法责任制改革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去 “行政化”“科层制”、兴“扁平化”的“权、责、利”相统一的制度体系,是统 一法律适用标准的前提。在此背景下,挖掘“同案不同判”的深层次原因,并 通过制度实施与机制保障来对症下药:以司法解释适用的规范化、类案指导制 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kxyj/cont/news-17541.html
13.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战国(1)律,是汉朝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 (2)令,是皇帝所发布的诏令,这是汉朝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令是汉代仅次于律的重要的法律载体,皇 权的至高无上赋予它独立的法律品格,使之直接成为法律的渊源。 (3)科,也是汉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是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条文,叫作“事条”,也叫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588.html
14.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政法传统,陕甘宁边区,司法正规化改革,马锡五审判方式,陕甘宁边区政府审判委员会,“政法传统”常被作为我们现实生活中诸多法律现象背后的体制背景与运作逻辑。既有研究表明:“政法传统”源于苏维埃根据地、形成https://wap.cnki.net/lunwen-101235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