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凭证的法律依据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的问题......,【解决方案】*****【具体操作】*****

债权凭证的法律依据

【网友咨询】

债权凭证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律师解答】

(一)从价值取向上说

三是可以强化债权人的责任意识。强制执行是国家公权对私权一种介入,是履行国家权力的行为,是对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强制其履行法定义务的过程。实践中,因债权人在执行程序中懈怠举证,常出现人民法院经查证,被执行人无下落或无履行能力,出现执行措施穷尽但执行不能的情况。过去往往归责于执行不力,债权人也在执行中过分倚重法院的职权,有的对执行结果期望值无限扩张,误认为判决书就是法院的保证和承诺,执行不能的责任全归法院,从而淡漠风险意识,无视举证责任。一旦执行不到位,就认为是法院执行没有尽力,从而给执行工作造成压力。而实行了债权凭证制度后,可以使债权人充分了解执行未果的原因,积极参与到执行程序中来,增强责任意识。

四是节约司法资源,提高执行工作效率;规范执行程序,增强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该种观点认为,人民法院对执行无果或无履行能力的执行案件,往往采用中止执行的方式。

我国法院执行人员仅三万余人,过去每年执行结案280余万件,其中中止执行的约占20%,而最高人民法院又明确规定中止执行不能以结案予以计入司法统计数字,这些中止执行又未了结的案件长期中止,年复一年,法院不堪重负。而将其中部分案件制发债权凭证处理,可使执行法院从无效的司法活动中解脱出来,使执行人员把有限的执行能力投入到执行可实现债权的案件中,以利于司法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提高执行工作效率。

(二)从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上来说

在理论上,该观点提出,首先,债权凭证制度严格坚持当事人自治原则,人民法院不得强行发放。其次,债权赁证的发放保留了私法上的强制执行请求权。这种请求权不能由于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和人民法院执行不能而丧失。执行实践中,人民法院实施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后,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现有财产经执行仍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实际上强制执行的目的已无从实现。如果因此免除债务人的义务,对债权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执行法院可以依债权人的申请,向其发放债权凭证,待发现债务人有财产可供执行时,再予申请执行,这在执行程序中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另外,债权凭证的执行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这是我国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也符合国际私法中当事人主义的通行做法。

从上述理论出发,该观点进一步提出了实行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依据。认为,债权凭证发放后直接引起两个法律后果,一是原来的执行程序终结。二是当事人持债权凭证可申请人民法院再次执行,而且免交执行费用。依强制执行理论,执行程序终结有执行依据终结和个别程序终结之分。

债权凭证则较好地解决了《民事诉讼法》上终结执行与继续执行的矛盾问题。终结执行是原执行依据的消灭,继续执行则是依新执行依据启动新的执行程序,《民事诉讼法》第233条规定的内容即是实施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依据。

你好

不清楚

是否有借条、欠条等证据

您好,煜双律师团孙先格律师为您服务。可以去办理助学贷款的地方进行合同解约。

THE END
1.TOP100我国《行政强制法》的法律地位价值取向和制度逻辑内容提要:《行政强制法》是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架性法律,其出台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本文从法律地位、价值取向和制度逻辑三方面结合的视角,依次探讨了《行政强制法》的地位、所涉重要关系、行政强制的界定、原则、设定、种类、程序、执行体制和法律责任等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1101.html
2.和谐是法律价值的首要取向在探讨法律价值时,我们总会提高法律的价值有正义、自由、平等、秩序、效率等。事实上法律的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其取向总是不同的。 一、当代中国语境下,法律最重要的价值是和谐 法律价值,是主体通过认识、评价和法律实践促使法律适应、满足和服务于主体的内在尺度而形成的法律对主体的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并不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10/id/222322.shtml
3.与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自由和正义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与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自由和正义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是()A.无讼B.平等C.重讼D.正义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https://www.shuashuati.com/ti/e5be120305004974a42d294bffe12312.html?fm=bdbdsf7425dc19fdfe02210c5d82e382c41ef
4.欧洲传统冲突法的理论视角及价值取向摘要:“建构理性”和“进化理性”,两种理论视角分别指引着欧洲传统冲突法和美国现代冲突法的演进进程,它们以形式迥异的方式坚守着西方法律的根基:以自由为中心的西方法律价值体系。欧洲传统冲突法正式在“建构理性”的理论指引下,形成了“主权本位下的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 http://hnsmf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0/12/id/5038230.shtml
5.《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感(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书评这两天读完张中秋先生《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以下简称“本书”),颇有一些收获。本书对中西法律文化从法的形成、本位、文化属性、与宗教伦理、体系、学术精神、价值取向八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洞见的结论,引人思考。当然,美中不足的是张中秋先生专攻法律,没有从更高维度(如哲学、历史)深思文化背后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08442/
6.我国立法的价值取向初探法信立法的首要问题,决不是法律规范的制定,而是价值取向的选择.立法的价值取向就是指人们进行立法活动时所普遍认同并加以追求的理念、普遍原则,目标等.立法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外加的,而是由立法这一特定的实践活动的品格所决定的,其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在立法时对利益追求的取舍问题.文章对我国立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初步探析.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110137
7.浅析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及其法域属性和价值取向而经济法是适应国民经济运行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法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国家通过一整套法律措施,建立法律秩序,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弥补民法无法有效保护的法益。当代国家任何一项经济立法的价值取向都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 以史为鉴,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间的关系长期此消彼长,只有二者合理适当的相互渗透,即国家https://m.qz48.com/h-nd-414.html
8.现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法治新起点?十八届四中全会?摘要:党的十八大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不仅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共同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 党的十八大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不仅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与http://www.71.cn/2015/0408/808755.shtml
9.硕士生导师独著,《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 13、《法律事实辨析》 独著,《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4、《追根溯源看合同—— 一则管辖权异议案引起的思考》 独著,《中国航务周刊》2002年第11期 15、《论法律权利的价值取向》 执笔,《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该论文1998年获新疆哲学社https://graduate.buu.edu.cn/art/2014/10/10/art_20334_30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