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目标体现着本金的本质特征
财务目标是经济组织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与自身的价值判断中不断推动本金运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它影响和制约着各经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公司财务目标内涵
公司经营理财,其目的直接指向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提高。尽管不同组织形式的公司以及在不同的时期财务目标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公司在形式上拟定怎样的具体财务目标,最终都必须符合投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在实际公司运作中,经营管理阶层与投资所有者对目标实现的期望上常常产生一定的分歧:投资者在理财策略上和经营策略中往往会从公司长久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的利益往往会满足于“安全处理业务”,其结果也就是不可避免地导致投资所有者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财富最大化期望。但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二者又是相统一的:其一,投资所有者的理财目标,其长久的利益必须首先通过公司经营者对财务目标的追求才能得以体现;其二,经营者的保守、消极态度和行为一旦被投资所有者认为“不当”,也会危及到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因而,从长远来看,经营管理阶层拟订的财务目标必须统一于投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二、纳税制约下的公司财务目标
(一)纳税债务与公司一般性债务偿还对现金支付需要的差异
纳税债务与公司的一般性债务的偿还对现金流量的要求呈现差异。一般性债务偿还相对于纳税债务偿还对现金流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弹性,即体现出一定的“软”约束状态。纳税债务的清偿则体现着现金流量的“刚性”约束,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弹性可能。税法的严肃性与规范性决定了公司只有及时足额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才能使其市场法人资格在法律上得以认可,进而才可能享有法定的市场自与正当经营收益的法律保护权。法定税款的缴纳,不同于公司的一般性债务,其运作的规则是必须动用现实的现金才能予以完成。
税款的计量依托于法定税率与公司账面记载的应税收益(为便于分析,假定会计计税收益与税法计税收益具有同一的内涵)金额,而不考虑这种账面意义的收益所实际取得的现金流入量的状况。因而公司纳税的行为规范就是:只要体现出账面(或会计)观念的应税收益,公司就必须依法及时足额地动用现实的现金予以解缴。
既然存在着会计收益预期的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入量的非对等性同依据会计收益而非实际变现收益计算的应交税款现金支付的刚性约束间的矛盾的客观性,因此,单纯地依据公司最大获利能力所确立的所谓“最佳”财务目标在纳税现金支出刚性约束下对公司切身利益产生以下负效应。
其一,绝对的现金支付能力匮乏。即手持现金余额不足以支付即时税款,而公司在税法规定期满前又无法予以融通。
其二,现金的相对不足。即公司手持现金相对于纳税现金支付需要量短缺,但通过融通能够弥补,只是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相对于公司投资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形的纳税现金流量的短缺,都直接反映为对公司根本利益的侵蚀,即纳税的机会损失完全定义为公司的成本。一旦这种成本损失的增长额度超过账面边际税后利润时,便意味着此时的账面利润相对过度,或者说抑减一定数额的账面获利能力对公司可能更为有利。
(三)纳税约束下的公司适度财务目标的内涵规定性1.适度财务目标以公司获利能力与现金偿付能力的制衡协调为基础
账面收益最大化并非直接等同于公司投资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后者必须充分依托于现金的偿付能力,特别是纳税现金流量的有效限度,遵循边际损益分析原理,通过获利能力与现金支付能力间的利弊权衡与制约协调,最终达成在投资所有者利益最大维护下二者的和谐统一。2.适度的财务目标应当有利于公司与国家长期利益的良性稳健增长
较高的公司账面收益的确有利于政府即时税收收入的增加,但由于政府这种即时收益的增加是基于公司需要承受较大的机会风险损失前提,一旦公司因税负相对现金支付压力过重而无以缓解时,便将对公司资金运行的内在秩序发生严重的扰乱,以致效益再殖活力基础推进滞缓。这样最终损害的就不仅仅只是公司利益更主要的将是国家利益。相反,若政府能真正通过法制规范将市场价值判断取向权力赋予作为市场法人主体的公司,使之能够充分依托有效的现金支付能力预期,而非单纯地以账面收益最大化组织经营理财决策,这样尽管可能对政府即时税收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一微小的代价将换取公司长期稳定的资金基础的有效奠立,因而从长远意义看,政府的税收收入必将随着公司效益增殖活力与功能的提高和强化而得到更大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唐腾翔.税收筹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设计
Taxriski=α+β1LEV+β2EBIT+β3INTANG+β4SIZE+β5PB+β6BTD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报告了2006年至2008年各行业的CFTR表现,其中,采掘业、电力能源、房地产、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食品饮料业的CFTR较高,电子、建筑业、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信息技术业的CFTR较低,本文认为这与不同行业的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扶持有关。如电子、信息技术业大部分为高新科技企业,农林牧渔为国家扶持行业容易得到所得税优惠,采掘业、电力能源属于能源行业,国家征收税率较高。从(表1)中也容易发现,在大部分行业中,非国有企业的平均CFTR高于国有企业。
(表2)报告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代表值――CFTR的统计数据,可见,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低(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负,小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对比,非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高(非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正,大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非国有企业的CFTR波动性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为0.7233,大于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0.5804),显示了非国有企业的所得税现金流比行业当年平均水平有更大的差异波动,因此从统计学的观点出发,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作者认为由于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比非国有企业更加稳健,其税务筹划行为相对保守,且国有企业大部分更容易得到政府的税务优惠,因此国有企业的CFTR较低,而且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波动性较小。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难取得政府税务优惠,因此企业有更多的动机进行税务筹划。非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也较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更大,因此会更积极的使用税务筹划以降低税负,由此带来更多的税务风险。
四、结论
[1]董盈厚:《税收的价值效应、价格效应及现金流量效应――基于资本结构与实证会计的理论综述及扩展性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6期。
[2]尹淑平、杨默如:《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系统构建》,《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3]ShupingChen,XiaChen,QiangChengandTerryShevlin.Arefamilyfirmsmoretaxaggressivethannon-familyfirm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0.
[4]HaroldeneF.Wunder.Taxriskmanagement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Journal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AuditingandTaxation,2009.
[论文摘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纳税于纳税人从战略管理到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要求筹划人能够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涉税经济行为,从而对筹划方案应用以后产生的涉税收益可以作出正确的评估,以及对筹划中提供的纳税模式的运行效率及其被税务机关认可的程度有准确的把握,这要求筹划人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节税原理、市场供求平衡原理及有关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通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剖析,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理论、法律依据及运用一定的筹划方法,通过筹划前后的对比,阐述了筹划在企业理财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现状
1企业自身筹划目的不明确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所创造的经营成果的部分无偿占有,它的征收客观上减少了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富。由于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所以企业认为只要有利润就要缴纳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国家“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后,很少有企业进行其他的所得税筹划,来合法避免企业现金流出。合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不是偷税、逃税,而是更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为国家形成长期税源。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瓶颈,企业刚刚起步,信誉商誉尚未建立,同时高新技术产品一般具有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特性,而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投资方往往更注重高风险性。由此可见,若企业自身进行所得税筹划目的明确,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所得税筹划队伍,将为企业避免资金外流,更有利于企业快速、长远发展。
2忽视企业内、外部涉税条件建设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1高新技术企业对所得税筹划主观认识不足
2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忽视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技术处理手段欠缺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合法对策原则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为实现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应有目标,具体操作时应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企业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应从全局出发,把所有经济活动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当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同其他税种的筹划产生矛盾,或者与别的经营活动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应当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下进行协调,获得一致。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也应当树立长远的战略筹划意识,既要看到当期的好处,也要照顾未来的利益,要兼顾整合当前和长远利益,使之实现最优的配比。当当前筹划和长远筹划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应当全面考虑,综合衡量,使得企业的所有活动服从实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而不能一叶障目,片面追求暂时的所得税负担的最小化。
3风险性原则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5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通常反映了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的意愿,是实现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的主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税收立法上仍保留了大量的减免税优惠政策,这就为企业开展所得税税收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行业,税收立法上对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倾斜,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筹划有利的优惠政策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降低税率、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盈亏互抵、无形资产的确定、计量和摊销以及优惠退税等。
6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缴纳所得税的依据,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不但可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间接地也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以达到双重减税效果。如企业可以使各项收入最小化,在税法允许范围和限额内,使各项可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最大化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可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并不是总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总体目标。
7延缓纳税期限
8顺应税务管理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制度有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信息、获取批准等方面的规定。如果企业按规定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并依法获得了批准,就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税收返还或者退税、税前扣除等优惠,否则就必须正常纳税。企业在这方面必须留意,在核算上早作安排,避免不必要的税收支出。
四、结束语
所得税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无论其通过何种税种来筹集税收收入,结果都是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率。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经营目的则是追求收入、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费用的最小化。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收入,都需要经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环节,才能最终形成企业的收益,其从筹建、开始生产经营直至解散的各个阶段,都处于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之下。因此,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必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所得税筹划,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要重视所得税筹划,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要有法律依据及必要分析,要贯穿其投资、筹资、经营、利润分配等各项活动中。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税收制度将会变得更加规范和透明。同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外具有成熟纳税筹划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不断涌入,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纳税筹划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铁军,企业集团税收筹划分析[j],财政与税务,2003(11)。
[2]黄黎明,税收筹划理论的最新发展[j],财政与税务,2004(5)。
[3]李大明,论税收筹划的税收理论依据[j],财政研究,2003(5)。
[4]吕立伟,我国转移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上海会计,2001(11)。
[5]骆丽君,马世超,对选择税收优惠政策的案例比较[j],上海会计,2001(11)。
[6]刘常学,应婷,投资决策中的税务筹划[j],上海会计,2002(10)。
[7]吴旭东,论转让定价与税收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3(4)。
关键词:跨国公司;避税;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
“避税”一词最早出现在欧美地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将其经营活动范围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的同时,也将避税带到其它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经济地区深受其害,形成了全球性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跨国公司在华避税行为比比皆是,防不胜防,使我国税源大量流失。面对这种挑战,有必要从战略角度研究跨国公司避税的影响因素,量化这些因素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之间的关系,并且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国家税务机关采取反避税措施提供建议及意见。
与本文有关的理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研究税收筹划和避税港经营问题,如Fuest和Riedel[1];第二类研究年度企业有效税率(EffectiveTaxRate,ETR)的变动,如Rego[2]、Dyreng等[3]、Schwarz[4];第三类研究会计(账面)—应税利润差额的成因及后果,如Hanlon[5]。
我们通过第一类理论文献了解税收筹划的策略手段,学习有税收筹划倾向的企业特征有哪些。
在高税率的国家举债融资,利润多流向税率低于10%的国家。Desai等[10]研究跨国公司利用利息支出可从税基中扣除来转移利润,因此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多采用债务融资。
2.在华跨国公司样本的统计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999户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64户,占样本企业总户数的3.20%,缴纳企业所得税510399万元,占总数的67.36%。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10亿元之间的大型企业713户,占样本企业总户数的35.67%,缴纳企业所得税237973万元,占总数的31.40%。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1222户,占样本企业总户数的61.13%,缴纳企业所得税9392万元,占总数的1.24%。
3.在华跨国公司样本统计分析的结果
有效样本企业中,户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5户、房地产业150户和纺织服装、服饰业146户。户均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3625.63万元、房地产业1261.21万元和金属制品业346.88万元。盈利企业占行业户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71.76%、金属制品业65.69%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9.14%。亏损企业占行业户数超过50%的行业分别为批发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在亏损企业中,户均亏损额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房地产业1917.24万元、汽车制造业1214.39万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52.98万元。
三、跨国公司避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估计模型的变量定义
本文借用Rego[7]和Dyreng等[11]等文献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定义因变量1,即Y1为有效税率变量(EffectiveTaxRate,ETR)。且ETR=实缴所得税/税前会计利润。
其次,定义因变量2,即Y2为企业报告会计—应税利润差额(Book-TaxDifference,BTD)。指标值为企业报告会计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如果差额为0,指标取值0,其它情况下将差额的数量级取自然对数进行缩减。会计—应税利润差额是Lisowsky等[14]采用的避税指标,也是Chen等[15]采用的4个避税指标之一。Chen等[15]实证研究采用的因变量分别为:GAAPETRs,CASHETRs,全部会计—应税利润差额和非正常的会计—应税利润差额。
2.估计模型的自变量定义
模型估计采用的自变量定义如下:
利润率(Profit):企业报告会计利润总额/营业收入。Grubert和Mutti[2]估计美国跨国公司在税率为40%的国家报告平均税前利润率(税前利润/销售收入)为9.30%,在税率为20%的国家报告平均税前利润率为15.75%,由此推断存在由节税驱动的利润转移现象。从收入转移的动因出发,企业会把利润率高的项目放在低税率地区进行。因此,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如果企业规模相同的话,可以推断利润多的企业因为筹划意识强而避税更多,ETR相对较小。
亏损企业虚拟变量(Loss):当企业利润总额
企业亏损额(NetOperationLoss,NOL):当企业亏损额>0时,变量值取ln(亏损额),其它情况下变量值为0。Dyreng等[11]认为,如果亏损额增加的话,企业可能采取避税行动,本文采用该指标模拟企业避税额度的差别。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因为亏损企业无税收负担,跨国企业有动机将利润转移至亏损子公司进行避税。所以,该变量与企业避税的关系尚无定论。
3.估计模型的行业虚拟变量定义
行业虚拟变量(IndustryDummy):当某行业企业超过40户时,对该行业赋予一个虚拟变量。例如当企业为房地产业时,I2变量值为1,其它企业I2变量值为0。依此类推,共12个,如表2所示。指标可解释为在控制了以上变量变化的同时,某些行业的税负高,某些行业的税负低。
从变量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到,样本企业平均有效税率15%,低于我国标准企业所得税率10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较低,亏损情况较严重,研发支出少,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性较差。由于企业避税手段相对于逃税方式更加隐蔽,不易被发现,税务机关通过稽查方式发现的不遵从企业数量较多,而通过反避税工作发现的不遵从企业数量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避税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四、研究跨国公司避税的影响因素的结论与应用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前期税务稽查对企业税收遵从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税务稽查对企业税收遵从行为无显著影响,印证了税收法律“棍棒”对遵从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在控制了以上诸多自变量影响的基础上,房地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避税额显著高于其它行业,而金属制品业企业避税额显著低于其它行业,但变量显著性较低。
综上所述,本文实证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影响在华跨国企业避税额的主要因素有利润率、亏损额、企业的研发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比率等。企业利润率越高、研发支出越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比率越高、长期负债率越高,避税越多;企业亏损额越多,避税越少,税务机关前期对企业的反避税检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后期的避税行为。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数据无法获知企业国外母公司及其它分公司的属地、税收政策法规、税率及企业经营情况,使实证研究难以鉴别企业是否存在避税港经营等某些重要的避税决定因素。
暂时性和永久性差额估计,转移定价不会造成会计—应税利润差额,暂时性和永久性差额也不都造成会计—应税利润差额。因此,在可获得更丰富的数据指标的情况下,研究不应局限于ETR和造成会计—应税利润差额方面。使用财务报表数据的局限在于衡量避税的指标,以及遵从与不遵从避税之间的区别。并且避税的影响因素还不局限于此,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两者不可比,申报表只能提供跨国企业在我国境内的经营情况,市场调查数据也很必要,此外,鉴于企业逃税、避税的普遍性,税收申报表也不能反应全部事实。因为
[1]Fuest,C.,Riedel,N.TaxEvasionandTaxAvoidanceinDevelopingCountries:TheRoleofInternationalProfitShifting[R].OxfordUniversityCenterforBusinessTaxation,WorkingPaper1012,2010.
[2]Grubert,H.,Mutti,J.Taxes,TariffsandTransferPricinginMultinationalCorporateDecisionMaking[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1,73(2):285-293.
[3]Rousslang,D.J.InternationalIncomeShiftingbyUS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J].AppliedEconomics,1997,29(7):925-934.
[4]Hines,J.R.,Rice,E.M.FiscalParadise:ForeignTaxHavensandAmericanBusines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4,109(1):149-182.
[5]Baker,R.W.Capitalism’sAchillesHeel:DirtyMoneyandHowtoRenewtheFree-MarketSystem[M].NewJersey:JohnWileyandSons,2005.
[6]Schwarz,P.Tax-AvoidanceStrategiesofAmericanMultinationals:AnEmpiricalAnalysis[J].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2009,30(8):539-549.
[7]Rego,S.O.Tax-AvoidanceActivitiesofU.S.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03,20(4):805-833.
[8]Mills,L.,Erickson,M.M.,Maydew,E.L.InvestmentsinTaxPlanning[J].JournaloftheAmericanTaxationAssociation,1998,20(1):1.
[9]Manzon,G.B.,Plesko,G.A.TheRelationBetweenFinancialandTaxReportingMeasuresofIncome[J].TaxLawReview,2002,55(2):175.
[10]Desai,M.A.,Dharmapala,D.CorporateTaxAvoidanceandFirmValue[R].AmericanLawandEconomicsAssociationAnnualMeetings,2005.
[11]Dyreng,S.,Hanlon,M.,Maydew,E.L.Long-RunCorporateTaxAvoidance[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1):61-82.
[12]Levenson,A.WorldlyPlanningforGlobalFirms[N].ElectronicNews,1999-05-07.
[13]Swenson,C.IncreasingStockMarketValuebyReducingEffectiveTaxRates[J].TaxNotes,1999,6(7):1503-1505.
[14]Lisowsky,P.,Robinson,L.A.,Schmidt,A.DoPubliclyDisclosedTaxReservesTellUsaboutPrivatelyDisclosedTaxShelterActivity?[R].SSRN,2012-12-05.
[15]Chen,S.P.,Chen,X.,Cheng,Q.,Shevlin,T.AreFamilyFirmsmoreTaxGggressivethanNon-FamilyFirm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0,95(1):41-61.
[16]Zimmerman,J.L.TaxesandFirmSize[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3,(5):119-149.
[17]Omer,T.C.,Molloy,K.H.,Ziebart,D.A.AnInvestigationoftheFirmSize-EffectiveTaxRateRelationinthe1980s[J].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andFinance1993,8(2):167-182.
【关键词】国有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
1引言
2国有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类型和成因
2.1政策法律风险
总体来看,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错综复杂。不仅有全国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法、消费税法,等等,而且赋予了地方税务部门制定相应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通常具有跨地区经营的性质,税收法律法规比较复杂的情况,为这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纳税筹划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政策与法律方面的风险。如果某国有企业还属于跨国企业,那么还会涉及国外的与税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问题更加难以处理。另外,由于我国实行分开管理的税收模式,与税务有关的部门包括税务、海关等,在实际的税收执行过程中,几个部门可能会重叠,责任划分不明确。同时,有的税收执法人员素质不够高,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充分,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由裁量权理解不一致等问题,也使得国有企业在纳税筹划中面临着较高的执法风险。
2.2经营操作风险
3国有企业纳税筹划中风险管理的措施
在了解国有企业在纳税筹划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就要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具体来看,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3.1树立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完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明确了解国有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模式下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充分认识到纳税筹划对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角度去看待纳税筹划,树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观念,建立起现代化的纳税筹划管理观念;其次,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纳税筹划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税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建立国有企业的纳税筹划部门以及相应的工作准则,把合法合规作为此类部门工作的指导精神;最后,要依照国家所颁布的各种指导性文件,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来完善国有企业的纳税筹划,严格执行相应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的现有组织结构也要符合纳税筹划的要求,要及时发现和消除纳税筹划中的监管漏洞,有效建立起相应风险的预警机制,为纳税筹划工作提供系统保证。
3.2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综合素质,完善各项工作设施
3.4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系统优化升级,提升效率水平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纳税筹划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为规避其纳税筹划风险因素,需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与升级提供良性助力,对其系统中的漏洞及时做好修复工作,并委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以确保该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良好运行,不仅可以为国有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为管理者的科学、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为国有企业纳税筹划水平与效率的有效提升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