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伦国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意味着人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国王学会了通过法律,规范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几千年之后,法律已经成了维护一个国家和平稳定的重要方式,一个人人守法的国家,才能发展壮大。
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法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进一步完善本国法律法规,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候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就以一个大学生的死亡为代价,推动了我国法律的进步。
孙志刚是个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只因身上没有携带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就在各种阴差阳错下,被一部不合时宜的法规禁锢了人生自由,并最终失去了生命。
孙志刚死后,媒体对其经历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案件,被认为是中国司法系统具有进步性、革新性的标志性案件,时至今日仍时常被人提及。
01前途无量的大学生,当街被带走调查
孙志刚1976年出生,是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家境贫寒,却从小有当画家的梦想,14岁的时候,孙志刚经过努力,考上了团风一中,开始学习绘画。
据他当时的老师说,孙志刚十分有潜力和天赋,进步速度飞快,而且年纪虽小,思想高度却不低,既没有把绘画当做高高在上的艺术,也没有仅仅将其看作谋取利益的手段。
在孙志刚的计划中,他会先把绘画当做谋生手段,然后再向更高的艺术性前进。
这样的远景规划,随着孙志刚的成长和毕业而慢慢变成现实。
2001年,孙志刚从武汉科技学院毕业,来到深圳寻找容身之处,深圳的高速发展给了孙志刚不错的工作机会。
在深圳经过几年历练后,孙志刚又于2003年跳槽到了广州一家服装公司,做平面设计师。
如果没有发生那件事,现在的孙志刚说不定已经功成名就。
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来到广州还不满一个月,与朋友一起租了一间房子,一边在新公司适应工作,一边熟悉着广州的一切。
当时网络刚刚兴起,孙志刚对电脑和网络十分感兴趣,成了网吧的常客。
然而事发时天色已晚,孙志刚出门只是为了上网,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有效证件,导致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
民警出于谨慎考虑,将孙志刚带回了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
这本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检查,无论是当值民警还是孙志刚都没有想到,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孙志刚竟意外丢掉了性命。
02因得罪人无法保释,他被收容遣送
1982年,我国颁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这一法规的出台,是为了帮助乞讨者、露宿街头者以及生活没有着落的人返回家乡,保护他们的利益。
在颁布的那个年代,这一法规确实起到了正面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到了1991年,收容遣送的对象已经不仅限于流落街头者,还包括三证不全者,也就是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不全的流动人员。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了孙志刚的悲剧。
然而,这些资料并没有能证明孙志刚的身份,他的朋友希望保释孙志刚的想法也没有实现。
据朋友事后回忆,当时他在派出所看到许多人陆续被保释离开,但自己提出要保释孙志刚,却被告知:“孙志刚即便有身份证也不能保释。”
迷惑不解的他猜测,这跟孙志刚被抓的时候得罪了人有关,但究竟真实原因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
朋友没能把孙志刚从派出所带走,于是第二天凌晨2点,孙志刚从派出所被带到了天河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
在这里,值班民警对其进行了询问,并制作了笔录。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这份笔录中,孙志刚成了一个没有正常居所、没有正当职业、也没有暂住证的人,与事实完全不符。
在后来有关孙志刚案的调查报告中,这份笔录被描述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笔录制作完成之后,治安协管员将其交由孙志刚签字,并由现场民警代替收容待遣所的所长签下了“同意收容遣送”的意见。
至此,一通稀里糊涂的操作之后,有正当职业且没有违法犯罪的孙志刚,突然就成了符合《广东省收容遣送管理规定》的三无人员,被送到了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
而孙志刚的噩梦,也是从此时开始的。
03心慌想进医院,却进入了救治站
在当年整件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许多人认为孙志刚在派出所中遭到了民警的殴打,才导致其随后死亡。
但实际上,直到孙志刚被送到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他身上都没有任何伤势,这是经过医生诊断的。
也就是说,民警并未对其进行任何伤害。
原来,经过一晚的折腾之后,孙志刚得知自己即将在3月18日上午被收容遣送,十分惊恐和害怕。
到达收容遣送中转站后,他对中转站的工作人员说:“我有心脏病,我不舒服。”希望工作人员让自己去医院接受治疗。
事后据孙志刚的家人回应,孙志刚并没有心脏病,有人推断,他之所以用心脏病作为借口,是因为觉得医院的待遇或许要比收容遣送中转站好一些。
殊不知,这一选择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中转站工作人员并没有将孙志刚送入普通医院,而是按照规定,将其送入了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
本页面二维码
感谢YZMCMS提供数据库架构及驱动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LET'S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