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区福禄镇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群众的“鸡毛蒜皮”也是“天大的小事”理念,整合设置“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推行“四讲工作法”,实行矛调中心“分诊吹哨”、四讲力量“听哨报到”机制,切实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化解工作。
一讲法律法为首
“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成,以法教治民则安。”坚持法治思维是判断是非和调解矛盾的前提,规范调解程序是提升调解质效的基础。福禄镇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矛盾纠纷经“分诊台”初步研判,确定争议焦点或解决措施有法可依时,严格依法执行,同时启动“讲法律”。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具备法律专业背景的机关干部或专职法律顾问向当事人解释法律法规规定,由派出所民警向当事人讲明违法后果,坚定不移反对“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滋事扰序、缠访闹访等行为,严防“民转刑”“刑转命”出现,让依法调解成为解纷的主渠道。
“我这个房子你到底给不给我批?”红山村张某怒气冲冲来到矛调中心,“你们不给我批,我也要修,到时候我看谁敢把房子推了。”经“分诊台”研判,张某拟建房土地为基本农田,不符合有关法律要求,启动“讲法律”程序。国土所及司法所工作人员“听哨报道”,随即向张某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之规定,派出所民警告知强行违建且拒不拆除的法律后果,最终张某放弃违建行为。考虑张某住房的实际困难,指挥中心派发任务,安排国土所工作人员及红山村有关干部帮助张某协调宅基地,最终成功选址建房。
二讲政策信为上
三讲道理礼为先
“理是理,法是法”,既讲“法理”又讲“情理”才能让当事人知法明理,才能推动法治与德治相互促进。福禄镇积极推动依法调解与以德服人有机结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结合积分制、用好“红黑榜”,形成一套村民行为规范。在调解过程中邀请村社干部、网格员等参与“讲道理”,引导村民自觉以传统优秀道德伦理观约束行为。
2023年9月,因一系列特殊历史遗留问题已重复信访10余次的居民老田,再次来到镇政府信访。虽然前期通过“讲政策”,老田已经清楚由于其诉求没有政策依据,镇级层面无法解决,但徒劳无功的挫败感成为老田的“心结”,久久不能化解,言辞也逐渐激烈。矛调中心组织机关及社区干部、专职网格员等向老田“讲道理”,详细说明政府为解决问题作出的努力和尝试,引导其换位思考,成功让老田平心静气进行对话并签订《息访息诉承诺书》。在矛盾纠纷调解之外,对存在特殊困难的当事人“一事一议”进行合理的关心关怀,是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以礼服人的有力保障。尽管老田信访诉求暂无政策支撑,但考虑到其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特殊背景,有必要进行合理关怀。最终,镇政府通过协调天然气公司和福中社区分别帮助其解决天然气安装问题和檐沟积水问题,老田的“心结”成功化解。
四讲情谊和为贵
“不管是家孙儿媳还是舅爷叔爷,找到了说得起话的人,矛盾就解决了大半。”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主题团课上,机关退休后自发参与村级司法调解工作的调解“专家”连大德同志对年轻干部传授心得。基层的实践中,不少矛盾难以在法律法规中找到解决办法,而“讲情谊”是福禄镇在新时代续写“六尺巷”佳话的秘密武器。吸纳退休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乡贤及热心群众建立乡村“和事佬”工作队,由班子成员、村社书记组成“居中调停人”队伍,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有针对性挑选乡村“和事佬”或“居中调停人”参与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软化”矛盾、搁置分歧、达成共识目的。
2023年5月,胜利村村民代某某对邻居宋某某修建的化粪池正对自家大门感到不满。为此,代某某多次报警并信访,双方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矛调中心摸排矛盾双方基本情况后,精准锁定代某某侄子和堂兄作为乡村“和事佬”参与调解。“三叔,你忘了之前你们屋头那个马蜂窝都是他们来帮忙取的吗?”“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我们年龄都不小了,有什么事情还需要邻居照顾到,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情伤了邻里和睦嘛。”在镇村干部和乡村“和事佬”们的劝解中,双方矛盾成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