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压力下,“家庭战争”终平息 奉贤法院力促执行和解保障涉案老人居住权

□法治报记者徐慧法治报通讯员严爱华

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但这句话对家住奉贤的徐老伯来说,这件“小棉袄”穿起来让人有点窝火,他非但差点没房可居住,连赡养问题女儿们也扯起了皮。最后,徐老伯把女儿告上了法庭。一场家庭战争就此上演。

然而,法院判决后,执行陷入了困境,执行法官先后7次找各方当事人交谈,力争融化这个家庭的坚冰。当地的电视台了解到这起家庭矛盾后,作了公开报道。舆论的氛围为法官化解矛盾提供了契机。最后,在各方努力下,这起执行案件以和解方式得到妥善圆满解决。

女儿婚变回娘家到底谁享居住权

1972年,徐老伯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王女士,虽然当时离异的王女士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但徐老伯还是与王女士结婚,并与妻子共同将三个继女抚养成人。

1995年,大女儿认识了江某,两人感情深厚,因为家里只有三个女儿,所以徐老伯提出招婿的要求,江某对此同意了。在同大女儿结婚后,江某一直与徐老伯和王女士一起居住。之后,二女儿和小女儿也相继结婚。

1995年,在三个继女相继成家立业后,徐老伯夫妻俩自建了两间平房居住在内,原本想安度晚年,却因小女儿婚变引发居住权纠纷。

原来,小女儿离婚后没地方住,就回了娘家。没过多久,小女儿再婚,但男方没有房子,他只能同小女儿一起住在徐老伯家里。

据徐老伯的小女儿说,

两老人先后告女儿只为求得一个住处

可惜的是,两位老人的好意未能如愿。由于二老将自己住的房子送给小女儿及女婿翻建,他们自己反倒没有了住处,只能与大女儿一家同住。但是大女儿一家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小女儿及女婿占了两位老人的房子理应由他们赡养老人。

家庭矛盾因此愈演愈烈,徐老伯在无法入住小女儿翻建的房屋后,也将三个继女告上了法院,要求依法判令小女儿为其提供住所,并由三被告每人每月给付赡养费150元。奉贤法院经开庭审理后,依法支持了徐老伯的诉求。

之前庭审中,小女儿就表示,自己的能力只能赡养王老太,再赡养徐老伯,自己实在是无法负担。由于家庭矛盾未能解决,徐老伯依然不能入住小女儿家,只得向法院申请执行。

女儿向法官述情况各方力量共同调解

听了王老太一席话,王飞宏法官表示理解。鉴于这起案件是因家庭成员间为宅基地房屋纠纷引发的,且结怨已久,如果强制执行,将会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随时引发不稳定因素。王飞宏调整思路,采取情理疏导与舆论加压法,并借助民警及村调解干部力量,着力以和解方式解决老人的安居问题。

除了听王老太讲述自家的情况,王飞宏还与其他当事人交谈,耐心听取各方当事人想法,让他们各自发泄怨恨,又一一帮他们梳理清事情的条例。

情理疏导舆论加压一家人和睦调解成

尽管初次调解并未成功,但当天调解情况在电视台的播出,让三个继女及家人都因此而对整个事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愿意从对方的角度来想问题。

趁着一家人都有缓和的迹象,王飞宏法官及时进行第二次调解。此次调解中,各方的态度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大女儿坦承,自己当初是觉得父母将房子给了小女儿有些偏心,呕气才死咬着想让徐老伯住进小妹家中,还想着,这样徐老伯和王老太也能拿到小妹的房产。

但是王飞宏法官分析了判决书后告诉她,法院只判决小女儿赡养徐老伯,没判决徐老伯获得小女儿家房产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的。而大女儿也意识到,小妹家中确实困难,无法再赡养徐老伯,而徐老伯毕竟也是自己的父亲,她当然愿意赡养他。当即表示,只要徐老伯愿意同她一起住,她就自愿负担他今后一切的生活费用。

徐老伯听了大女儿的一番话后表示,他愿意随大女儿一家共同生活。小女儿也表示自己将自愿负担母亲的一切生活费用。考虑到二女儿家境困难,徐老伯夫妻自愿放弃了她的赡养义务。

法官点评

法律不外乎人情

王飞宏法官告诉记者,他接到这个案子后,第一反应就是去做小女儿的思想工作,让她将徐老伯接到家里住。不过,在去了几次小女儿的住处后,他的这一想法发生了改变。王老太的一席话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法律之外还有人情。虽然法律是这样判决的,但是王老太的一片慈母心肠让他动容。他说,“这是第一次,我被当事人说服。”

之后,他主动转变了对这一案件的执行方案,希望双方当事人能够在执行阶段和解。况且这起案件是因家庭成员间为宅基地房屋纠纷引发的,且积怨已久,如果强制执行,将会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随时引发不稳定因素。所以,和解是解决这起案件的最好方式。他不断为当事人梳理事情的脉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联系了村委、派出所一起参与调解。当区电视台的记者获悉此事,他当即想到可以用舆论的力量,让这一家人对整个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经过家属同意,记者对调解情况跟踪拍摄,播放后,这家人在二次调解中态度果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协商问题,原本咄咄逼人的情况也没有再发生,双方最终和解。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9

THE END
1.民法典背后的隐秘从纸面规则到人心深处的法律真相提高公众对于民法典知识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渠道宣传教育,比如网络平台上的法律咨询服务以及社区讲座活动。此外,还需加强媒体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最新政策动态,同时鼓励公众参与讨论,为其提供一个自由交流思想的地方。 六、未来展望与期待 随着技术创新和全球化趋势加剧,对于信息获取速度和广度要求不断提高。未来的学者研究者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6573.html
2.宪法在身边丨有理却输了官司,只因“嘴太毒”名誉权法院行为人虽然目前尚未有证据反映王某存在编造事实、借机诋毁的情形,且张某未能妥善处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亦有不足之处,但是,王某的言论表述及手段方式确实超出社会评价体系的适当标准。 记者了解到,损害名誉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侮辱或者诽谤。王某的行为构成了法律上的“侮辱”,即对他人予以轻蔑的价值判断的表示。在法律上,即使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IQPGQKS0001A1UG.html
3.“法不外乎人情”就是不重视法律吗?(情理法与中国人)书评提到中国古代法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法不外乎人情”,因为这句话,许多人竟然断言说中国古代没有法,都是礼教制度,事实真是如此吗?想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与法律相互交融演变的历史,特别推荐《情理法与中国人》这本书。这是一本自1992年出版以来,便影响了许多读者的专业书籍,其中分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个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992056/
4.法律不外乎人情是什么意思“法律不外乎人情”这句话,其实是在表达一个法律与人性、社会情感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说法律可以随意被情感所左右或替代,而是指在法律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人性、社会常识、道德观念以及公众的情感与期望。 具体来说,这句话包含了几层含义: 法律应当体现人性和道德: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的目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5df2433add96ef05b039184d
5.法律与情理:法治进程的情法矛盾与伦理选择【关键词】彭宇案;情理;专职法治;人情政治;情法矛盾 【正文】 法律不外乎人情。—民谚 一、为什么“情法相悖”? 当代中国法治进程的学理基础,最初被表述为“要法治不要人治”、“从人治走向法治”。{1}按照这一框架,“法治”的要义被归结为“法大于权”,其实质是“法律至上”,是国家权力严格服从法律规定。因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15.htm
6.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4页)“礼(理)所不容,国法不容”,“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在古代,判断一个案子是否合理公正,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情理道德,符合儒家思想,而不是是否严格遵照法律条文,人情大于法律似乎成了中国的特色。书中有一则法律条文给我留下深深地印象,即“亲亲相隐”原则。书中是这样说的:“‘亲亲相隐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805/5202304032002324.shtm
7.以情理法为切入点的中国传统综合法思维首先,对“情、理、法”三者的内涵进行剖析,从“法不外乎人情”的重要性证实“情”与“法”的关系,从“天理难容,国法难容”的合理性说明“理”与“法”的关系,以及通过对法的概念进行辨析得出法律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情、理、法”三者的逻辑结构。其次对综合法思维的内涵进行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41-1020901564.htm
8.裁判文书中的法理事理情理“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词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这是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作出的要求。应该说,作为司法审判工作最终产品的裁判文书,摆正法理、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9/05/id/3882028.shtml
9.《判决》范文11篇(全文)由于法律并没有把“劳动者虽未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单独规定为自然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故劳动者在未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双方同意劳动者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并不违反劳动关系成立要件的要求,从平衡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出发,应视为双方继续保持劳动合同关系。此外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j8hl1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