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宪法》是法院人心中最崇高的信仰,也是法院人一以贯之的坚守,在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让我们通过华蓥法院法官办理两件普通的“小案”,来看看法官们对于《宪法》的信仰与践行。
“用心”让劳有所得
高兴法庭法官:王思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王思懿法官现场调解
法庭的调解室内,几名衣着朴实的当事人围坐在桌前,一名调解员正陪着他们说话。
我的法官助理小廖这时端着两桶泡好的泡面走到调解室门口,并看向了我。
我转身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正准备坐下说话,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案件被告陈某先开了口。
“法官,这个工程我真的没拿到一分钱,我现在资金链也断了,实在拿不出来钱。”
“我知道,现在在外面做工程也不容易,而且今天你能开几个小时的车来法庭处理这个事,也证明你确实也是想解决问题的”我尝试安抚他说道,“但是,你确实也欠人家8名工人兄弟工资没给,他们都是彝族的兄弟,来这边讨薪更不容易”。
前年,8名彝族农民工跟随包工头陈某先后前往河北、山西等地从事高压铁塔架线劳务工作。工程结束后,陈某尚欠工人劳务费36万余元没有结清。在此后,陈某多次以工程款未到位为由推诿拒付,工人们在多次讨要无果后,最终向法院寻求帮助。
但一开始的调解并不顺利,陈某一直以资金链断裂,手中没钱为理由,想继续拖欠工人工资,双方在调解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于是我便和调解员采取了“背靠背”的调解方式。
“所以不管怎么说,拖欠劳动报酬始终都是违法的”我向陈某分析了不支付劳动报酬的严重后果后,又给他讲起了道理,“你现在一次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可以分期一点一点还嘛,相信几个工人兄弟也理解你的困难,所以你也应该拿出更多诚意。”
夜幕中,看着渐渐远去的汽车红色尾灯,我长舒一口气。
“走吧,该咱吃泡面了。”
“用心”让老有所养
民事审判庭法官:陈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未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陈萱法官在景区巡回审理一起环境资源案件
“法官,我的子女不养我了”
石军老人现年76岁,膝下有5个子女,其中有4个子女是继子女。石军老人在1980年与妻子结婚,并尽心尽力将5个子女抚养长大。但几名子女却没有用心回报父亲的养育恩情,没有照顾好老人的起居,也没有照顾到老人的心情,反而相互推诿责任。
望着窗台上那盆茂盛的绿萝,我不禁感慨道,正是因为有人一直的照料,它才能够这样肆意生长。
“小高,你通知一下石军老人的几个子女,我们在老人家里去搞一个巡回开庭。”
这次巡回审理进行得很顺利,在庭上,几名子女自知理亏也没有过多的争辩什么,只是就怎么分担老人的赡养责任产生了分歧。所以在庭审结束后,我又组织老人的子女进行了调解协商,最终几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陈法官,说实话,上次你来我们家开庭,我们真的觉得好丢脸哦,那么多邻居看到,说我们不养老人”,在判后回访中,老人的一名子女向我“吐槽”。
“这就是我的初衷,不逼一逼你们,你们就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继续解释说“虽然你们兄弟姊妹有的在外工作,确实不方便回来照顾老人,但是你们应该相互协商、共同承担,不管是不是亲生子女都应该负起责任来,赡养父母既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更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你说的我们几个都认识到了,父亲养我们也不容易,我们几个也商量好了,在外的出钱,在家的出力,把父亲一定照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