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官员的司法理想与技艺——以《风行录》为考察对象法治新闻法治频道

原标题:清代地方官员的司法理想与技艺——以《风行录》为考察对象

有清一代,地方官员在司法的良性运转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地方官员的司法理念与司法技术左右着地方的司法秩序。《风行录》为泾阳士大夫张五纬(号治堂)于清嘉庆年间历任岳州、长沙、衡阳三府知府时所作的判牍汇编,其中不仅包括个案批词,还包括其在任期间颁布的政令、教条、劝谕。张治堂的治理实绩及其著《风行录》中蕴含的司法理想颇受时人认可和推崇:“有治堂之守可也,有治堂之才可也。有治堂之守之才,而力行是编可也;无治堂之守之才,睹是编而观摩奋与焉可也。”

张治堂的司法理想

(一)教养为先的价值追求

司法的价值追求指涉司法活动的最终目标,将犯罪消灭于发生之前是传统司法理想的终极目标,该编“患未形或先事以弭之”的追求,就是对“刑期于无刑”这一传统司法理想的继承。首先,消灭犯罪的根本是施行教化,编中道:“窃以守土亲民之官言吏治不言教化,而欲民日迁于善,此必不可得者也。”即是说,想要实现消弭犯罪的理想,单纯的司法治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百姓施行教化,使民风日淳。其次,“养”是“教”的前提,“然教必兼养,驱饥寒之人而为善,此又必不可得者也”,即教化得以施行的前提条件是使百姓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否则教化将沦为空谈,社会物质基础匮乏是司法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述问题,张治堂“打击豪强”“劝民生产”,基本达到了其所欲的治理效果:“会衡州穑事不登,赈济孔迫,复檄治堂经理之,措置井井,民气复而庶务就理,故百姓之被其泽也滋多”,为司法的正常运转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

(二)因时权变的路径追求

司法具有地方性,面对复杂独特的地域特征,采取何种策略实现具体司法目标是司法理想的内在要素。从理论上说,张治堂的思路可概括为“师古人之心,而不泥师人之迹”。编中以诊病比喻治理,指出人的病情“随时随地各有不同”,高明的医者能“窥乎百骸腠理受病之源,洞若观火,缓则培其本,急则救其末”。对应而言,治理者应根据具体民风民情、地理特征、社会状况考虑权衡,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理想的司法秩序。在实践中,张治堂上任初便意识到湖湘社会情形复杂:“夫衡、永为民猺杂处地,奸宄出没,号称难治……商贾辐辏,人情豪悍……”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形,张治堂专门制定条令,重点维护社会治安:“思欲剔除弊习,编列成规,为筮仕者导之先路……督兵协捕,触冒瘴疠……”为施行教化提供了稳定的司法环境:“数月以来,庶政就理,四境怗然”,在湖湘地区奠定了王化的基础。张治堂处理司法理想与地域文化关系的诸种举措,是对“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迹”的践行。

(三)勤而求精的个人追求

张治堂的司法技艺

出于对和谐秩序的追求,地方官员将使民无讼视作司法的基本职责。这依赖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发挥才能,使用其所掌握的司法技艺。

(一)清究诉源

清究诉源,防止积讼、缠讼,杜绝滥讼。司法者在保证司法公平的前提下,能否及时清理结案,防止司法资源的滥用,提高司法效率,是衡量其司法技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其一,张治堂指出防止积案、缠讼的重要性:“词讼案件最关紧要,若任其纠控不结,每易酿成命件……必至拖累无辜。”其二,滥讼的根源在讼棍唆讼:“为清讼累先清讼源,穷讼源当寻讼师事……讼师之罪名专在唆讼……”正是由于讼师“拨弄乡愚”,所以滋生“每藉子虚乌有之事,率捏不经荒诞之词”的捏讼、滥讼现象。

针对积讼缠讼问题,对占据案件多半的争产案,因夏季草木茂盛难以勘验丈量,可于冬季集中丈量,在审限前完成;对于多年“不愿终讼”的案件,应重点解决,在规定日期之内审结销案;对于少量疑难案件,督促州县官员及时“转审集结”,也可按时结案。针对滥讼问题:对讼棍处以重罪,“又积惯讼棍,播弄乡愚,照棍徒生事扰害例,发极边充军”;禁止反复诉讼,“一切辞状止许一告一诉”。

(二)通乎情理

“国法节本平天理,王道不外乎人情”,法律与情理本出同源,因此在依法审断的基础上,衡量情理是清代官员正确审断的必要因素。张治堂总结道:“其是非轻重夫决者,两边各执一说,执于我而为之决,情理不明不能决,是非非断不能结也。”

笔者以一案例说明张治堂在具体案件中如何兼顾情理法。案情:宾映垣无子身故,其妻王氏先经众人商议,立宾映垣之弟宾映坦三子宾星照为嗣,后又改立宾映垣同宗宾光彝之子宾定祥为嗣,宾映坦之妻刘氏不同意改立定祥为嗣,且用王氏之粮为自己还债,并控告王氏。对于此案,张治堂审断思路如下:就法律而言,刘氏“以病子出抚,又不许议立王氏爱继之定祥,即属有意霸产,不顾夫兄之嗣”,依律已经触犯“不睦之条”;就情而言,充分考虑刘氏与王氏妯娌不和已久,而且刘氏“属妇女无知,何能诡计阴谋自行出头呈控”,情有可原之处;就事理而言,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以修复伦理关系为目的,“试思妯娌讦讼,宾氏祖先岂能瞑目地下”。最后,张治堂判决依法准许王氏立定祥为嗣,酌情对刘氏的过错从宽处理,对教唆之人严加处罚,力图修复破裂的伦理关系,在依法审断的前提下,兼顾了人情与事理。

(三)息讼止争

综上所述,《风行录》展示了张治堂教养为先、因时权变、勤而求精的司法理想,以及他在清究诉源、兼顾情理、息讼止争中展现的司法技艺,其治理观念蕴含着的中国传统士人的治世理想,其司法理想和躬践展示了传统法律文明的永恒力量。对清代地方司法进行个案研究,有利于通过具体实例学习借鉴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内在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THE END
1.民法典背后的隐秘从纸面规则到人心深处的法律真相提高公众对于民法典知识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渠道宣传教育,比如网络平台上的法律咨询服务以及社区讲座活动。此外,还需加强媒体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最新政策动态,同时鼓励公众参与讨论,为其提供一个自由交流思想的地方。 六、未来展望与期待 随着技术创新和全球化趋势加剧,对于信息获取速度和广度要求不断提高。未来的学者研究者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6573.html
2.宪法在身边丨有理却输了官司,只因“嘴太毒”名誉权法院行为人虽然目前尚未有证据反映王某存在编造事实、借机诋毁的情形,且张某未能妥善处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亦有不足之处,但是,王某的言论表述及手段方式确实超出社会评价体系的适当标准。 记者了解到,损害名誉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侮辱或者诽谤。王某的行为构成了法律上的“侮辱”,即对他人予以轻蔑的价值判断的表示。在法律上,即使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IQPGQKS0001A1UG.html
3.“法不外乎人情”就是不重视法律吗?(情理法与中国人)书评提到中国古代法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法不外乎人情”,因为这句话,许多人竟然断言说中国古代没有法,都是礼教制度,事实真是如此吗?想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与法律相互交融演变的历史,特别推荐《情理法与中国人》这本书。这是一本自1992年出版以来,便影响了许多读者的专业书籍,其中分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个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992056/
4.法律不外乎人情是什么意思“法律不外乎人情”这句话,其实是在表达一个法律与人性、社会情感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说法律可以随意被情感所左右或替代,而是指在法律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人性、社会常识、道德观念以及公众的情感与期望。 具体来说,这句话包含了几层含义: 法律应当体现人性和道德: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的目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5df2433add96ef05b039184d
5.法律与情理:法治进程的情法矛盾与伦理选择【关键词】彭宇案;情理;专职法治;人情政治;情法矛盾 【正文】 法律不外乎人情。—民谚 一、为什么“情法相悖”? 当代中国法治进程的学理基础,最初被表述为“要法治不要人治”、“从人治走向法治”。{1}按照这一框架,“法治”的要义被归结为“法大于权”,其实质是“法律至上”,是国家权力严格服从法律规定。因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15.htm
6.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4页)“礼(理)所不容,国法不容”,“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在古代,判断一个案子是否合理公正,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情理道德,符合儒家思想,而不是是否严格遵照法律条文,人情大于法律似乎成了中国的特色。书中有一则法律条文给我留下深深地印象,即“亲亲相隐”原则。书中是这样说的:“‘亲亲相隐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805/5202304032002324.shtm
7.以情理法为切入点的中国传统综合法思维首先,对“情、理、法”三者的内涵进行剖析,从“法不外乎人情”的重要性证实“情”与“法”的关系,从“天理难容,国法难容”的合理性说明“理”与“法”的关系,以及通过对法的概念进行辨析得出法律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情、理、法”三者的逻辑结构。其次对综合法思维的内涵进行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41-1020901564.htm
8.裁判文书中的法理事理情理“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词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这是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作出的要求。应该说,作为司法审判工作最终产品的裁判文书,摆正法理、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9/05/id/3882028.shtml
9.《判决》范文11篇(全文)由于法律并没有把“劳动者虽未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单独规定为自然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故劳动者在未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双方同意劳动者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并不违反劳动关系成立要件的要求,从平衡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出发,应视为双方继续保持劳动合同关系。此外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j8hl1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