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西方的价值观:

西方人特别尊崇个人主义,这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财产的私有制观念。美国学者萨莫瓦说:“来自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古巴以及中国的人多半会认为,企业以及生产手段应当归国家或人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人从小到大都会认为,生产手段应该归于拥有唯一业主身份的个人所有,要么归拥有共同业主身份的几个人所有,要么归合股经营公司的许多人共同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赚得尽可能多的资产和钱财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主义”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条,即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个人的隐私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个人的权利、财产、隐私、事业、目标等被摆在他人、集体、乃至国家之上,绝对不可分侵犯;而集体或团队的意识则相对淡薄。

集体主义,又称集体本位、集体意识或团队观念,是指看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作用、主张依靠集体、注重协作配合、提倡团结奋斗的观念。一般而言,贫穷落后的国家(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或种族通常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尊崇集体主义。据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1990:48)。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造成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导致个人的能力与机遇的极大缩水,使得个人无论是与自然作斗争,还是谋求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

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观念,这同样也表现为一个连续体,有些国家的人个人主义意识更强烈一些,有些国家的人则集体主义思想更浓厚一些。其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主义观念越强烈;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集体主义意识越浓厚。

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有价值取向不同、社会本位不同、交往观念不同,表现在社会、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2、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3、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员遵循着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时才能得以保存。同一个文化群落中,人们的衣、食、住、工作、娱乐以及社会交往都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平常得让人往往忽略其存在。这些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建立在被称为“价值观”的心理活动之上。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尽管它对于文化行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却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者体验到;尽管它所引起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但对它本身却无法进行直接的调查。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异是在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则,提供了一套被广泛认可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与“可取”的行为方式标准。

价值与交际行为的关系是纲与目、深层与表层的关系,交际行为各个层面的文化差异往往都可以在价值观念层面找到解释。价值与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连,彼此都只能在对方那里得到解释。

THE END
1.那些你不知道的中西方文化差异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一样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一样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https://zhuanlan.zhihu.com/p/252403458
2.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分析总结中国音乐的社会角色: 在中国,音乐经常被用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如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等。它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西方音乐的社会角色:在西方,音乐也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和庆典活动,但它更广泛地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个人表达的方式。音乐与文化价值观:中国音乐与文化价值观: 中国音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542939431354898&wfr=spider&for=pc
3.陈来:中国传统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的首要特点中国传统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的首要特点是“责任先于自由” 中国传统的具体的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的观念有很大不同,整体地讲,我们的特点叫“责任先于自由”。 第一,中国人很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那一份责任,是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范围里提出的。西方近代是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天下大事不是http://www.rjwm.sdu.edu.cn/info/1016/1029.htm
4.“三大体系”建设比较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运用比较视域方法从多维度、多层次考察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比较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考察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相通,从而更好地从思想理念方面凸显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支撑。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世界各国应当认同的普遍价值规范,是通过对现代社会现有的价值https://www.eyearbook.cn/subject-trends/info?documentId=649646
5.西方核心价值观11篇(全文)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 西方的价值观对我们起了很的借鉴作用。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继承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优秀传统, 但又对其进行了更新与发展。对西方核心价值观取其精髓, 促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与统一, 走出了一条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6astoz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