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物与唯心:两种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法论不同
事实上,“迄今试图证明人类社会普世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人性论的方法”“理性主义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经验归纳的方法”和“无知之幕”的方法,“都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主观一面看待各种价值(比如人性、理性),或者以某种方式还原到主观上去”[5]。此类方法对于“价值”范畴并没有科学的认识,没有对其必然性进行论证,因此,这些方法都无法推演和构建出人类的普世伦理或普世价值。尽管人的主观愿望,比如对美好生活、完善人性的向往等,有时候可能会超越社会现实、超越客观历史条件,也可以据此对现实道德做出历史批判,但历史只能回答和解决已经具备客观条件的问题,科学理论只能回答和解决具有历史必然性的课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一切价值观都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都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甚至连“阶级”这一概念都是历史的。比如,英国的资产阶级一部分是由旧贵族从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化而来,一部分是由小资产者转化而来的新兴的资产阶级。这说明资产阶级是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群体,这一阶级的存在是有具体条件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6]。封建社会之前的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不具备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也就不可能有资产阶级,没有资产阶级,又何谈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观呢?具体到西方“普世价值”中的具体内容,比如“平等”等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农奴不敢与农奴主谈平等,农民与地主没有平等可言,工人阶级不可能与资本家享有同样的平等权利。总之,在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永远不可能奢望与统治阶级之间有“平等”权利。
价值观也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并且价值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7]。物质领域的生产如此,精神领域的生产亦是如此。在一个时代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当历史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时候,就很有可能被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所取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价值观相对于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的奴隶社会价值观,当然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显然也比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更具有先进性,但这些价值观都会随着历史车轮的不停转动,必然被更高级的价值观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