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中华法系之密钥——《礼与法的博弈——中国历史中的法律智慧》读后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认真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经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意见》充分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李清章《礼与法的博弈——中国历史中的法律智慧》(以下简称《礼与法的博弈》)以礼与法的博弈为视角,揭示了礼与法在中华法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显示了著者的历史责任感和法治情怀。

实际上,要想理解中华法系,礼与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密钥。从《礼与法的博弈》一书来看,其立意就在于立足中华文明和中华法系发展史,以“法制”“政治”“辞术”三篇为纲,以教谕、制法等十四章为领,通过分析百余历史事件,揭示中华法系之中礼与法的博弈之态,进而透视隐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智慧,并为当代学者搭建了近距离感悟古人法治思想智慧的桥梁。而其以细腻的考据功夫对礼法问题以及礼与法在中华法系中不同层面反映问题的探索,也恰好回应了《意见》中谈及的中华传统法治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两大命题相结合的落脚点。

综观全书,笔者对以下几个方面感触颇深。

综上,礼与法是中华法系发展中两个重要因子,无论是从家庭中礼法作用来看,还是从宗族国家治理中的礼法影响而言,传统礼法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意义均不可忽视。由此而言,该书既是一部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重要著述,又是一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精妙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智慧予以充分论证和说明的及时之作,更是一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资鉴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研究,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方面也大有助益,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此外,还可以从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入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相关工作。总之,在当代法治建设中,更加重视发掘中华传统文明的法治基因,并将其贯彻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过程动态流程中,就能够更好地让当代中国法治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地屹立于世界法治文明之林。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瞭望·第一学习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借鉴中华法系律典为主、观俗立法的立法传统及其精湛的立法技术,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汲取中华法系长期形成的法不阿贵、执法如山、重在调解、礼乐教化等理念,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吸收中华法系严以治官的治理策略,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https://shangwuju.tj.gov.cn/tjsswjzz/ztzl/ztzl/zlzhmzgttys/202412/t20241203_6796456.html
3.2018年第3期总第5期可是,混合法系的核心内涵难以明确。如夏文所提到的那样,混合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之间均有若干重合之处,[4]其自成一类的合理性存在疑问。可以说,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有混合的成分。正如夏文指出,土耳其、中国、非洲、东亚共同体等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均有混合法系特征。可是,将中国与非洲法律划入同一法系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4.现今中国民法典编纂借鉴德国民法典的几点思考【内容提要】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台湾和澳门的法制实际都是在借鉴和继受大陆法系法制,特别是德国法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无论从法律传统还是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目前正在进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台湾和澳门的法制实际都是在借鉴和继受大陆法系法制,特别是德国法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无论从法律传统还是从现实情况看https://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falunwen/368305.html
5.法学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6.借鉴国际法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光明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体现为成文法,但是不同于欧洲大陆法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当今中国实际为依据,实行创造性改造而形成的,保留着中华传统法系的有益内核,又吸收借鉴了大陆法系、普通法系国家和其他法律制度的有益经验。第三,权利本位。中国以前的法律都是义务本位的。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人民主权,强调国家一切权利https://www.gmw.cn/01gmrb/2007-12/17/content_711157.htm
7.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学术著作比较同类著作,本书有以下特点:其一,通过对相关成果的评判和借鉴,首次较系统地对中西法律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重大问题,如法的形成、中国法律刑事性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原因、法的伦理化成因、法的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二,认为中西法律文化是它们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产物,各自形成特色并http://www.cuplpress.com/index.php?m=book&a=detail&id=6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