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1.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KeyLaboratory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ling,CAS,Beijing100101,China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收稿日期:2018-02-22
修回日期:2018-05-18
网络出版日期:2018-08-2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636)
展开
摘要
关键词:人地关系;历史演变;过程;机制;中国
Abstract
Keywords:man-landrelationship;historicalevolution;process;mechanism;China
表1人地关系的核心内涵及表征
Tab.1Thecoreconnotationsandcharacterizationsofman-landrelationship
表2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Tab.2Thecorerepresentationofman-landrelationshipin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
虽然人地关系伴随人类社会而产生,但真正的人地系统并非在人类出现之初就形成。从远古时期人类的出现为人地关系萌生奠定基础,到石器时代人地系统逐渐显现,人和地之间经历了从混沌到原始共生的漫长阶段。
3.2.2人地发展必相称的认知春秋战国时期,铸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及牛耕的出现,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只有把奴隶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释放生产的积极性。诸侯国也开始要求土地所有权,并在战国末年实行变法。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国秦孝公继位后的“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奴隶时期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涉农产业的发展。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瓦解土地国有和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和赋税制,逐渐形成了地主、佃农和自耕农三种农业生产主体,其中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成为战后恢复粮食生产的核心力量。
图1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
Fig.1ThehighestpopulationandthelargestcultivatedlandareainancientChina
图2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Fig.2TheevolutionofgrainproductionanddemandinancientChina
总体来说,该阶段人类开始有意无意地成为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的影响自然过程的一种新生的重要力量。“地”除了要满足新增人口的生存及生存安全需求之外,还要保障全人类丰富的物资需求,同时也要“消化”呈指数级膨胀的废物,“地”对“人”的承载关系变得复杂多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农耕时期,人地关系迅速收紧。与此同时,人类一度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对自然资源潜在价值无节制地开发。最终结果是,在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开始出现资源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人地关系进入拮抗和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
其次,人对“地”的改造利用能力得到了智能化提升,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量子通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增强了人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能力,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也为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向生态化方向转变奠定了技术基础。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增强了人类对未知区域的探索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虚拟空间的构建在一定程度扩大了“人”和“地”实体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力度;通过搭建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人类能够便捷地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资源,凝聚和提升闲散资源利用价值(共享),以减轻“人”对“地”的压榨式开发。此外,通过压缩时空的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及纳米材料的开发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矿资源危机;智能垃圾收集及处理系统的使用增添了垃圾分类处理的能力和效率;3D打印等新兴制造技术也基本可以实现按需利用资源,大大缩减了资源浪费。尽管过度“生产—消费—废弃”的社会现实仍在不同区域继续,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但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人地关系演化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走向新的时代轨道。
图3中国人地关系历史演变过程及特征
Fig.3Theevolutionprocessandcharacteristicsofman-landrelationshipinhistoricalChina
图4中国人地关系历史演变的PPPWD机制示意图注:PPPWD是生产力(Productivity)、人口(Population)、生产关系(Productiverelations)、战争(War)、自然灾害(Disaster)的简称。
Fig.4ThePPPWDschematicdiagramoftheevolutionmechanismofman-landrelationshipinhistoricalChina
生产力是人地关系演变最直接最连续的推动力量。人地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演变,这一过程中最直观最核心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古至今,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和完善一次次延伸了人类作用于“地”的身体器官,使得人类能够不断拓展生产生活的空间和对象,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强化对“地”的认知能力。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实质就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增强的演变过程。毫不夸张地说,生产工具是人类改造、利用、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强大杠杆。从纵向来看,从人地关系混沌时期人类尚未掌握成熟的生产工具开始,到人地原始共生时期粗笨的石器工具,到一元化人地关系时期青铜器具、相对精细的铁器、节省人力的牛耕和踏犁/水利灌溉工程等,到多元化人地关系时期的机器化大生产,再到重新追求人地和谐时期的自动化及智能生产工艺……。每一次新工具或新工艺的出现都代表着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又增强了一步。这一过程在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类生产技能和效率以满足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引导着“人”和“地”之间由相对简单的一元关系向复杂的多元关系演变。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具体通过赋税制度改革、资源所有权及政治利益调整中折射出的人人关系三个过程影响人地关系的演变历程。
赋税制度主要通过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并增加人口流动进而间接影响人地关系,这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相对较弱的土地私有农业社会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历朝历代徭役明目繁多,办法苛刻。农民生产之多半用于上交赋税,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苛政猛于虎”的生产关系也加快了人口为躲避过重的赋税而向偏远山区迁移的步伐。此外,统治阶级为建造工程动辄征用数十万劳动力,也导致土地大量荒芜,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进而减缓人地关系演变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统治阶段常用轻徭役甚至免徭役的方式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2004年中国取消农业税,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战争对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战争阻断了中国人地关系演变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战争也加剧了区域人地关系的演变速度。
图5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轨迹示意图
Fig.5Thehistoricaltrajectoryofman-landrelationshipinChina
在从历史视角深化对人地关系整体认知的同时,历史也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Theauthorshavedeclaredthatnocompetinginterestsexist.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Thecoreofstudyofgeography:Man-landrelationshiparealsystem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inman-landrelationshipevolutionanditsresource-environmentbaseinChina
多元视角下的人地关系研究:第32届国际地理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Diverseperspectivesonsocietyandenvironment:Plenarylectureatthe32nd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Congress
中国人地关系问题简论
Briefremarkabouttherelationshipofman-landrelationshipinChina
山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关系
Theinteractionanddynamicrelationshipamong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mountainousareas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
Prospectsofstudiesonman-landrelationshipinthe21stcentury
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
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earthinhumanhistory
我国现代人地关系与资源环境基础
Resourcesandenvironmentfoundationandman-landrelationshipinmodernChina
简论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EthicalthoughtinenvironmentinancientChina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TheresearchoffoodsecurityinancientCGINA
宋代人地关系研究
Thestudyonman-landrelationshipofSongdynasty
元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Thechangeofman-landrelationshipofHuaiherivervalleyinYuan,MingandQingdynasties
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TheprogressoffoodproductioninlateMingdynasty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TheStatisticsofChineseHistoricalHouseholds,FieldandAssignment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演变
Thechangingpatternofenergysupply-demandinChinasincereformandopening
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
Theris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thetransformationofenvironmentalview
人为排放所引起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卫星遥感观测评估
AssessmentofatmosphericCO2concentrationenhancementfromanthropogenicemissionsbasedonsatelliteobservations
一个都市政治生态学的批判性视角
Sustainabledevelopment:Acriticalpersperctivefromurbanpoliticalecology
国际永续发展趋势初探:以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为例
Thestudyofinternat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trend:TaketheUN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asanexample
当前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Thestud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thecurrentChinesesocialtransformation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Theanalysisofthedefini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
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
AstudyofforestdamagesandchangesinQilianmountainareainhistoryperiod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SpatialdistributionofmajornaturaldisastersofChinainhistorical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