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应坚守的基本原则

摘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倡导创新,创新教学亦称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教学易走入误区,实则不利历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历史概念教学;突出历史教学理解;突出历史感。杨春老师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彰显了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概念教学教学理解历史感

中学课堂教学倡导创新。创新教学亦称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因循守旧想方设法采取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1]

然而,创新教学易走入误区,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了响应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各种“新”的形式纷纷涌现,于是便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折腾,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课堂表演、片面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评书故事性的教学等等,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实则不利历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任何创新形式都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安庆二中杨春老师用材料和问题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完成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完全不同于以前我们认为已经相当成功的案例,但不能不说是种真正的创新。历史的魅力及其思维训练,在这节课中都有体现,这节理想的、充满神韵的常规课,彰显了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给我们很多启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突出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而对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而言,学生初中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更少涉及罗马法,加之本课不少涉及法律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和术语,所以本课要想学透,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杨春老师从历史概念入手展开教学,首先介绍了“法与罗马法”的概念。

罗马法: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国家所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为了更好地完成历史概念教学这一核心任务,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理解,把握历史课堂教学规律。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突出历史教学理解

何谓教学理解?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2]

教学理解对解决教学问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三盲状态”。一是盲目。盲目执行教学参考书的规定,对教学缺少自己的理解,只是生搬硬套教学参考书中的步骤或环节。二是盲从。过多依赖于模仿名师或教龄较长的教师,没有自身特点。三是盲干。教学工作理不出头绪,看上去很忙,但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

产生这些教学问题的根源就是教学中缺乏教学意图。“凡没有意图、没有意向性和没有任务意识的地方,也就没有教育可言”。[3]教学意图性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解,即教学理解。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重教学理解。体验是教学理解的本质要求。此课中,杨春老师很好地体验了教学,阐释了教学理解的作用[4]。

(一)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

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不仅是教师建立正确教学理解的关键,更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假设和理解。因此,教师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此课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做了建构,在处理教材时尽可能使教学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课知识做了重新整合与建构:

一、法与罗马法

二、罗马法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三、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在讲完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的内容之后,教师进一步拓展强调:

1、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律比较

得出结论:罗马法概念精细并且法理深邃,在理论上的阐发较中国古代法更为深刻和系统。中国古代法律强调强烈的国家和社会的属性,即公法,罗马法则表现出较强的私法观念,是维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的形式”。

2、罗马法与现代法律比较

得出结论:罗马法显然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

这种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使学生深化了对罗马法的理解。

(二)对学生理解的责任感体验

教师理解学生心中的困惑、疑虑和错误,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对能力弱的学生需要一些非常具体的指导,而对能力强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展开教学。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罗马法之间的距离,此课导入很不一般,采用了材料展现的方式,用了法学案例,创设历史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以“新世纪辛普森案”导入:

当判决公布后,引发美国各界的激烈争论。民众大多表示愤怒与不解,一些法律专家却认为,对安东尼的判决恰恰体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胜利。

(三)对自身理解的探究性体验。

体验、理解终究是面向自我,形成教学的自我意识。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已经学过了?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重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什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学生能否就学习内容清晰地表述和交流?等等。从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杨春老师自我教学意识相当强烈:

【学情分析】学生初中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更少涉及罗马法,加之本课不少涉及法律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和术语,所以本课要想学透,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重点:

1、罗马法从起源、发展、完善的历程,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2、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公法、私法等教材涉及重要概念

本课难点:

学生知识的运用迁移,以案说法的能力的培养(活学活用)

教、学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法,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可见,在设计本课的重难点和教法上,杨老师并没有盲从于课标和教参,而是有着独特的教学自我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教学的自我意识,才能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只有具备了教学自我意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才能形成最佳的校本课程。

此课中体现的教学理解对解决历史教学问题有着很好的教学启示作用。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突出历史感

历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在于它的历史感。所谓历史感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从历史学习中获取的一种乐趣,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发展变化和作用,从而进一步形成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智慧,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为现实服务的一种历史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杨老师精心选择史料,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起学生的历史感,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智慧。杨老师再现了《十二铜表法》条款的原始史料,让学生相互讨论、比较与习惯法的不同、进步与局限。

第1表传唤(9款)

第2表审理(4款)

第3表执行(8款)

债务人无法偿还债权人债务,债权人可以将债务人出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第4表家长权(4款)

第5表继承和监护(11款)

第6表所有权和占有(11款)

第7表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10款)

第8表私犯(27款)保护个人利益为目的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第9表公法(6款)规定国家公务、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第10表宗教法(11款)

第11表前五表的补充

第12表后五表的补充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评价:进步性: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性: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学习发生在真实场景,最能激发学生去感悟。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史料可以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真实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未知的历史的情境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5]

历史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激发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育创新也是所必须遵从的原则。课堂动态生成中,通过大量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选择史料创设情境,还原了历史教学的本来面目,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感觉到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历史思维,形成历史意识,“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了解、观察人物,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理解人物的发展变化和作用,从而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从历史学习中获取乐趣和智慧。”[6]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倡导创新,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历史概念;突出历史教学理解;突出历史感。

参考文献:

[1].顾芳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6(5).

[2][4].吴刚平,余闻婧.论初任教师的教学理解[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3].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陈新祥.历史感悟能力的培养[J].历史教学,2006(5).

[6].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学习张元先生讲隋唐史[J].历史教学,2009(2).

THE END
1.浅论:论现代法律与宋代法律之间的相关性此外,宋代还建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和法院,对于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商法、劳动法、环境法、知识产权法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现代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不仅仅包括刑律、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610422761500930&wfr=spider&for=pc
2.“经典与法学——第一届比较法律文明工作坊”圆满召开张剑虹老师对此有不同看法。她认为行政、刑事是现代法学的分类方法,刑部与其他六部并无区别。不同部院衙门的则例都是用来处理部门内部日常工作的规矩。李倩老师和罗冠男老师又就则例、律典与会典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工作坊第三部分圆桌论坛题为“档案学与法律史研究——浙博沈曾植文献介绍”,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http://fxy.cupl.edu.cn/info/1088/14292.htm
3.徐爱国:法学知识谱系中的论题修辞学——《法学的知识谱系》前传三、现代法律修辞学:文学修辞与哲学修辞 结语 本文首发于《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2期批评栏目(第149-162页),原文17000余字,为阅读方便,脚注从略,如需引用,请参阅原文。点此可购刊。 导言 拿到舒国滢教授《法学的知识谱系》的时候,我被这2.9公斤重的大“体量”纸质版著作吓了一跳,不禁联想起欧洲中世纪的羊皮拉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624036384214090752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5.礼制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礼制是指礼仪制度,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礼制不仅包括具体的礼仪行为规范,还融入了哲学、法律和政治思想,旨在通过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权威?。 礼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同时通过法律的惩罚来维护礼法的绝对https://www.meipian.cn/57ojnrbw
6.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这种古代世界范围内高度系统和集权化的国家权力,使法律刑法化、国家化从理念到制度都获得了普遍的实现。当然,影响中国法律刑法化、国家化的因素肯定不仅仅如此,由于篇幅所限,像法律的集团本位性(义务本位即是刑事法的内在特性之一)、法道德责任等只能暂时跳过。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7.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体系亚里士多德是将伦理学与政治学区分开来的第一人,他是名符其实的古代政治学的开创者和缔造者。 三、古希腊法律思想概述 (一)国家和法律的起源理论 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柏拉图在其早期著作《普罗泰戈拉篇》中论述道:尽管原始人有能力养活自己,但他不能凭借一己之躯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在这个阶段,人还不具有与他人https://www.douban.com/note/783572110/
8.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文章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辨析清楚的关系。无论是礼还是法,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且在不同语境中存在着语义转化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无确论成说。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而且,礼法关系本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8-28/content-1629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