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的发展轨迹研究

社会发展至封建社会,社会中个人的身份等级发生了变化,被完全否定了权利义务的奴隶变成了享有一部分权利义务主体的农奴或农民。教会法在重新解释罗马法后,注入了一些平等或个人自由意志的理念。但农奴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人格”,最大程度上也只能算准法律“人”或准民事主体。因为农奴并没有完全摆脱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他们在法律上虽享有一些权利,不能像奴隶那样被任意体罚或杀害,但他仍属于领主的财产,在人身上没有自由,须受领主支配,也可被当作财产转让或出卖。教会法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度,认为一个基督徒以另一个基督徒为奴隶是一项罪恶,但它又不反对世俗中的压迫。“神父们的普遍观点是:人类本质上的平等是人类的天性尚未被罪败坏以前的理想时代的事情,随着人的败坏,人类社会的条件就使得对一些人的奴役成为必需。”[iii]因此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从没有在世俗法律中实行过。故总体而言,18世纪以前的社会仍然是一个身份型的社会,平等的“法律人格”无以为存。

法国大革命一举击破了这种社会身份制。先后历经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思想、哲学潮流的洗礼,在“带有近代世俗主义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的18世纪启蒙哲学和近代自然法”[iv]思想基础上,近代民法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中孕育而生。家父权终趋瓦解,身份制度亦遭废弃。近代民法完全否定了古代民法的一切不平等身份所带来的狭隘的物法和债法的观念,实现了法律人格的平等,从而承认所有的人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这种人格观念在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得到明确规定。该人格观念与伦理学上人的概念相结合,继承且深化了伦理性观念。这一伦理学上的人格观念在康德所创立的伦理人格主义哲学中得到最初最精致的表达,并对其后特别是德国民法典的编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不久,随着对法律人格的承认成为了民法典的规定并进而成为实定法上的原理,其自然法的基础却逐渐被忘却了。以至于有学者高呼“从伦理的人格中解放出来”。体现在具体民法制度上就是近代民法基于人格的伦理性的变化而对法人从不信任到最终承认。从而,法律人格与伦理上的人不再具有此前近代法上的简单一致关系。即使在人(自然人)之外,对于适合作为私法上权利义务主体的组织,如人的组织(社团)或财产团体(财团)皆可具有法律人格,在此法律人格被赋予浓厚的技术性色彩而不再具有原初丰润饱满的形象。“所谓'法律人格'并非指人的整体,而是指脱离了人的整体的人在法律舞台上所扮演的地位或角色,因此该语源是象征性的”。[v]从而,“法律人格”仅意味着并不一定与人性有联系的法律上的特别的资格。即所谓法律人格者,系指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之主体。此概念基本上系在近代法以来法律人格观念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其可谓沿袭了近代法以来法律人格在私法上技术性存在的一面,反映的是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与平等性。

以上是对法律人格历史变迁的简要勾画,现今,法律人格确立了作为人于私法上存在的资格的内涵而意指私法上的人。私法上的人始终是私法的基本概念。其只是法律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拟制和抽象。纵观私法的发展史,总结人与私法上的人的关系,确如有学者所言,可谓经历了一个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发展历程。[vi]

二、人格的两大发展规律

(一)、人格的发展经历了从身份人格到伦理人格的发展过程

1、氏族血缘身份是人格发展的起点

在可考的历史上,最古老的系统的人类社会组织为氏族,它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它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可见,在氏族时代,划分人类群体的标准就是特定的血缘,而这种血缘正是我们现代所研究的法律上人格的最初内容。

这种以血缘作为基础的身份界定方式,乃是人类最初的社会秩序的组织手段,其根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甚至与动物世界有相似之处。从法的角度观察,这种“血缘身份”不是其他,其不过是法律上人格在血缘社会组织关系中的表现而已:唯有符合法律上人格要求者才可能具备某社会组织的身份:相应的,具备某种社会组织身份的人,必定符合该社会组织关于法律上人格的基本要求。可见,法律上人格首先是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组织的“准入”条件而存在的,这是与古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在这一意义上的法律上人格本质上是一个标准,是特定个体能否成为特定社会组织成员的标准。这种法律上人格制度的直接结果,在于形成了最早的、最初意义上的身份——社会组织成员身份。与此同时,法律上人格在作为特定组织准入条件发挥作用之后,仍然作为该组织内部秩序组织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身份人格由血缘身份向社会身份的变迁

随着氏族社会为奴隶制国家所取代,氏族社会中的血缘身份逐渐演化为奴隶制国家中的社会身份——这种社会身份,按照摩尔根的论断,是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较之以氏族社会,奴隶制国家只不过是以具有较强包容性的社会身份,取代了氏族社会中狭隘的血缘身份罢了。在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同样是出于这种以社会身份来配置资源的需要,在法律技术上使用了“人格”一词——古罗马法中的“人格”,被认为是今日民法上人格概念的源头。在罗马法上,“人格”是法律给予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适格者'承受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依据。而”适格者“所需具备的条件,恰恰就是其社会身份。简言之,罗马私法上的法律人格,无非就是一种社会身份而已。

3、契约推动伦理人格取代身份人格

契约是伦理人格替代身份人格的又一重大推动力。正像英国著名法学家梅因爵士就把人格塑造的历史归纳为“从身份到契约”的理论。契约制度适用范围扩大的历史,即为法律人格标准普世化运动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人格基础上身份要素的消退与伦理要素的递增,是其根本性的运动规律。

在罗马私法上,契约的真正主体是家父,从本质上讲,是以家父为代表的家庭。因此,罗马私法上的契约制度根本上所体现的是一种家庭之间的关系。随着一些较大政治组织的解体、罗马城邦统治能力的增强,加之对市爵籍的普遍授予,弱家庭成为罗马城邦政治社会的最后障碍。[x]为了促成罗马家庭的瓦解,罗马私法一方面逐步限制家父的特权,另一方面不断赋予家子的独立性,借助家子的不断分化来瓦解罗马家庭的势力。所以在罗马,关于法律人格范围的扩张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运动的副产品。嗣后,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家子作为财产的所有者而成为交易活动的主体,法律人格在事实上已经开始了普世化的进程。由罗马私法发端的法律人格的塑造,是由其契约关系的内在要求而产生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由合意,并进而使“平等”、“自由”观念作为法律人格的最根本的规定性被确定下来,这不仅揭示了法律人格的伦理属性,而且奠定了后世法律人格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近代欧洲,在经过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双重启迪之后,人格的伦理化塑造才得到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宣传人由神创造、由基督拯救、因而在神面前的人是平等的说教,确立了人类尊严思想,是基督教给西欧乃至更广阔地给世界带来的贡献,它构成了中世纪以后西欧人类观的基本哲学。”宗教改革所提供的是众生平等这样一个关于人格的理念,从而导致了这样一种思维的倾向,即人格就是要确定一种至少在理念上所有人都应是平等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的确立,无论从人类的解放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有积极的意义。虽然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远离现实生活,但是正是这种思想层面的启迪,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和契约规则的普遍运用,使得伦理人格的塑造脱离了政治运动的色彩,而逐渐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要求平等待遇的自我解放过程。也正是此种情形下,法律人格的伦理性孕育了从全体的形式平等走向个别的实质平等的因子。近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无疑促进了以契约普世为表征的伦理人格塑造进程。抽象的、以意志自由为基本内容、以形式平等为价值取向的法律人格成为交易社会的基础,近代以伦理为基础的法律人格形成了。

纵观法律人格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近现代民法所秉承的抽象人格制度,乃是法律将人的伦理价值作为人格构成基础的产物,而以伦理为基础的法律人格,恰恰是近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与自由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基石。伦理作为一般的道德准则,其对于近代以前法律中人格的身份基础的取代,表明了道德准则整体上是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的反映。道德不是功利主义的,它是用概括的形式反映社会的价值标准的。我们之所以强调理性与法律的关系、人格与伦理的缘结,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原因就在于法律既然只是“理性的某种命令”,法律与理性实际上是一回事,并具有同样的归属关系。法律的价值追求与理性的信念和理想应该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承认理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客观把握,承认自然法思想存在的社会基础及其进步意义,就应该认为人类在一些作人的基本方面是有共同的理性和伦理道德标准的,只是它并不构成其标准的全部。确定这些共同标准的首要前提是把人看作是人,人在世上是平等的人、是自由的人。归结一点就是所有的人都享有人格,这是近现代伦理要素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二)人格的发展是由人格的不平等发展到人格的形式平等,进而追求实质平等的一个过程

1、身份社会中人格的极度不平等

在身份制社会中,人们在私法上的地位主要由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决定,贵族、平民、农奴在获得财产特别是像土地那样的财产上的权利大不相同,在人身权利上也差距悬殊。此外,性别、职业团体、宗教的共同体等因素也起到一定影响。“家父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局限于家族内,各成员之间均有特定的身份,如父对于子,夫对于妻,奴隶主对于奴隶。个人的私法地位、权利义务依其在家族中的身份而有所差异。相对于家族而言,个人没有独立地位,从而也不能有独立意思之表达。个人只是独立的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尽管在古罗马法最光辉的时期,“父”对“子”的人身权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有名无实,但父对子的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则始终毫不犹豫地被行使到法律所准许的限度;妇女处分财产仍必须正式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个人被淹没于“身份”之中。源于古代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的一切形式的身份,也成为民法中的不平等人格状态的代名词。

2、人格的形式平等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思想、哲学潮流,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中孕育了近现代民法。家父权终趋瓦解,身份制度废止,近代的民法完全否定了古代民法的一切不平等身份以及由不平等身份所带来的狭隘的物法和债法的观念。实现了法律人格的形式平等。

近代民法的特点首先在于承认所有的人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德国民法典》把私法上人的地位称为“权利能力”,实为“一般权利能力”的承认。《奥地利民法典》第16条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要件之下,每个人皆能够取得权利”,该法典在平等对待本国人和外国人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一般性权利能力”。故“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被作为人法的核心得以确立,并成为近代民法三大原则的基础。权利能利与法律人格被同一使用。实际上,在近代民法中,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法律人格是私法上权利义务归属的主体,权利能力是私法上可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地位。法律人格体现的是“个人本位”,权利能力体现的是“权利本位”,而近代私法中个体本位和权利本位思想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两者均从不同角度解决人的地位问题。近代民法中的人被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意思强弱、知识水平、经济实力、社会势力的差异被忽略而完全没有当成问题,即是作为被抽象掉了各种能力和财力等的抽象的个人而存在。故法律人格具有抽象性。正是基于这种抽象一体的法律人格,而不考虑现实中买方和卖方、出租人和承租人、企业和消费者、侵权行为者的差别,才有所谓法律人格“形式平等”。

3、对实质平等的追求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促使民法观念的更新.各国民法在由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快速转变。民法中的“人”再次产生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方面基于法律规定一切人,不分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等,他们的法律人格完全平等,也即法律人格的抽象平等。虽然其中过程充满艰辛曲折,但总体趋势向人们昭示的为“人类大同”的理想图景。事实上种族平等、女权主义的诉求等无不印证了这一过程。在这个方面“人”是统一的。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里,如前所述,人又产生了新的不平等。他们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人。由于人对财产资源数量掌握上的实际差异,导致了人的再次“分离”。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消费领域,由于标的物状况、商品品质等存在显著的信息掌握上的不平衡,其结果是消费者经常处于一种极为不利的地位,出现了相对于生产销售方的“消费者”。

第二,在雇佣契约中,人们发现劳动者从雇主那里获得的自我解放的自由,实际上几乎只是作为雇主解雇劳动者的自由而发挥作用的,从而出现了雇主与“劳动者”。

第三,在企业垄断领域,大企业以契约自由为法律依据,通过订立横向或纵向的协议等方式,采用购买股票,固定价格,划分市场等手段,挤垮或鲸吞中小企业,从而排除竞争,攫取垄断利润,由此而出现了相对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

第四,在供求领域,当契约标的物供求关系失衡,使一方当事人处于社会经济劣势而出现契约内容的不合理及对一方当事人相当苛刻时一一这在住宅租赁和以消费金融为目的的消费借贷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一一产生了相对于“出租人”的“承租人”和相对于“出借人”的“借贷人”。对于现代民法中的人,星野英一先生认为:“将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立法者、平等的法律人格即权利能力者抽象地加以把握的时代,转变为坦率地承认人在各方面的不平等及其结果所产生的某种人享有富者的自由而另一种人遭受穷人、弱者的不自由、根据社会的经济的地位以及职业的差异把握更加具体的人、对弱者加以保护的时代。”

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分。当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变化导致社会由形式正义转向追寻实质正义时,民法的法律人格也超越形式平等的阶段而趋向实质平等。

三、人格权发展的趋势总结:

除了以上的两大规律,纵观数千年国外人格权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人格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格权的概念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步丰满的民法范畴。其还具有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l、人格权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人格权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及至现代,经历了一个从仅规定个别人格权到既对人格权抽象规定又对人格权进行具体列举,从仅在侵权行为法范围内对人格权保护进行消极规定发展到在“人法”部分对人格权做出积极的正面宣誓性规定的历程。[xiii]

最初的人格权只能由奴隶主贵族享有,奴隶不享有人格权,只是奴隶主的财产,连生存的人格权也不能保证。至罗马法,除贵族享有人格权,自由民也享有人格权,但却因法定事由导致人格减等甚至丧失,沦为奴隶者,不享有人格权。至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人人权利平等,均享有人格权。在立法确认法人制度以后,法人也享有人格权。甚至在承认合伙为独立民事主体的立法制度下,合伙也具有相应的人格权。

2、人格权的内容逐步扩大。

人格权的内容最初主要是一些物质性人格权和个别的具体人格权,其后通过建立了一般人格权制度,扩大了人格权保护范围。由此,人格权不再仅仅局限于法律的列举,人格利益上升为权利,人格权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同时,具体人格权的类型逐步增多。在文明社会的初期.人只享有生命、健康权,大约在公元前数世纪,才出现名誉权、贞操权的内容。至罗马法,自由权的概念才正式出现。近代立法确立了姓名权、肖像权,直至现代,才出现一般人格权、隐私权、信用权、了解权等所有的人格权。这种发展历程.表明了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的逐渐发展和完善。

3、人格权的救济由公力替代私力

人格权救济分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者的权重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古代社会对侵权行为采取加害报复,同态血亲复仇的私力救济,随着社会发展,自由、平等及对人的尊重的观念兴起,公力救济逐步取代私力救济而占主导地位。[xiv]法律不再允许“以牙还牙”的野蛮的私人报复行为,但普遍承认权利人在自己权利受侵害时一定限度内的自助行为。

4、人格权立法从分散形式逐步达到完整形式。古代的人格权成文立法.分散于法典的各个部分,缺乏系统性.更不具概括性。除在《摩奴法典》中可以见到关于伤害、辱骂的集中在一起的条文外.难见如此系统的规定。就足在这些条文中.也都是就事论事的规定,没有概括性的、可以普遍适用的一般原则性条文。至民法立法法典化以后.保护人格权出现了典型的概括性条文.其中以《瑞士民法典》和《瑞士债务法》的规定为最典范。对于具体人格权.法律亦做出详细、具体、系统的规定。

[注释]

[i]尹田,《论自然人的法律人格与权利能力》法治与社会发展2002(1)

[ii]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320

[iii]爱JM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100页

[iv]【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

[v]【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第338页

[vi]李建华、彭诚信,《民法总论》,吉林,吉林人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vii]朱振都本有,《人格权的伦理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viii][德]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哗,邵建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47页

[ix]康德,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8页

[x]【美】艾伦沃森著,李静冰等译,《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xi]【日】星野英一著,王闯译,《私法中的人》,第174页

[xii]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妇年版,第97页

[xiii]张新宝:“人格权法的内部体系”,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中华文明蕴含着平等要求,与现代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精神一致。中华传统民谚称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代商鞅变法,也是从惩治特权人物启动。中华文明历来崇尚“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品质,推崇执法如山、清廉如水的清官文化,这些都与现代法治崇尚规则治理,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斥特权的观念一致。当然,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法律的历史与()的历史是一致的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法律的历史与( )的历史是一致的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本,提高学习效率。考试刷题就用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f7d0ce244dad4c6ab1ac787beac5d861.html?fm=bd3ef86254e492eb35499d9c8fa5aaa74a
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7第15单元第43讲中国古代(1)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 (3)德治与法治之争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 儒家 人性善,主张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88590341_1088590341.html
4.2018年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真题及参考答案C.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应与主要道德和人性的正义准则保持一致 D.历史法学派认为一国的自然环境和政治制度决定着法的内容和性质 【答案】C 【解析】考察不同法学流派的观点。A法律不外乎主权者的命令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奥斯丁的观点,而不是经济分析法学派,A选项错误。社会法学派强调法律实施的效果,认为法律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zhenti/5bffd44649139.html
5.养老金帐单其中:历史累计本息存储总金额与历史累计个人本息存储总额是养老金,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单位交的,另一部分是个人交的,历史累计本息存储总金额是指你的总额度,个人本息存储总额是你个人缴纳的,这部分总额 问题来自于: 养老金帐单其中历史累计本息存储总金额与历史累计个人本息存储总额是什么关系 咨询我 张建生 帮助人数:163259 咨询电话:13311783016 根据国家关于计发企https://www.66law.cn/question/28560161.aspx
6.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7.基蛋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股票频道向书不具有据以发行股票的法律效力,仅供预先披露之用。投资者应当以正式 公告的招股意向书全文作为投资决定的依据。 发行股票类型 人民币普通股(A 股) 发行股数 本次公司公开发行新股 3,300 万股,不涉及公司股东公开发售的情形。 每股面值 人民币 1.00 元 每股发行价格 人民币【】元 预计发行日期 2017 年 7 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7062600000082_21.shtml
8.法治追求与重庆模式的教训(范忠信演讲实录)陈老师刚刚问了,法律史的人为什么会特别关心这个,好像这不是我们法律史的任务,好像应该是民商法、经济法、宪法、行政法、刑法的学者他们的任务。但是我认为,法律史的人感受最深的是历史的变化。我们感受着历史,我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正在写着历史。我们法律史的人,这种要见证历史、要记录历史、要讲述历史的愿望,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131145.html
9.《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之历史论梳理.pdf《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之历史论梳理 .pdf,《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之历史论梳理 第一部分 法理学的历史论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理论 1、古希腊的法律理论 希腊人对自然、社会和社会制度所做的彻底且基本的分析成为西方世界的哲学先师。 通过荷马的史诗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923/5122243340004012.shtm
10.立法语言抑或学理解释?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陆地区编写出版了大量辞书,涉及法律、法学的辞书中基本都收录了“六杀”与“七杀”词条。根据“中国知网百科”检索,收录“六杀”解释10种、“七杀”解释14种,各种解释分别出自19种现代辞书。[12] 各种辞书对“六杀”的解释基本一致,认为“六杀”基础上增加一种具体“罪名”即为“七杀”,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68442
11.2018年10月自考《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多选题及答案摘要生活只会厚待努力的人,消极的态度学习不到任何东西。今日分享:2018年10月自考《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单选题及答案,打好基础才是王道! 1、结婚包括几层含义:( ) 正确答案:ABCD A、 结婚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B、 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C、 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https://m.hqwx.com/news/2018-9/15361286135145.html
12.美国信用卡收费法律规制的中国借鉴除Marquette Nat'l Bank v. First of Omaha Service Corp[10]及Smiley v. Citibank[11]两案确立的适用发卡机构所在州法的规则外,成文法中与信用卡收费相关的主要是《真实信贷法》和《信用卡问责及披露法》。由于上述两法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制定的,因此,以这两部法律颁布的时间为界限,可将关国信用卡收费法律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13_jrfy/2013nzd86j/239805.htm
13.道德和法律都具有四种历史类型律师普法道德的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https://www.110ask.com/tuwen/6537960714420276852.html
14.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④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其中①②③又称为私有制社会或剥削者类型的法律,④又称为公有制社会的法律。 五、法系:按照法律的历史传统或者某种共性对于法律的一种分类。也就是说具有某种共同历史传统或者某种共性的国家的法律就属于一个法系。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大的有: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民法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5.辅仁药业发行股份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配套公司严格按照《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各方行为的通知》、《重组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本次交易方案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平地向所有投资者披露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本报告书披露后,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相http://basic.10jqka.com.cn/api/stockph/pubInfo/5784799/?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