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思政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是按照“单元·课·框·目”的体系编排的,笔者发现,该教材的第七课第一框存在“框题与目题不对应”“目题与内容不一致”等问题,在此提出,希望对今后教材编写有所帮助。
一、框题与目题不对应
教材每一框的标题,都是该框内容的高度概括。很明显,“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并不属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内容,也就是说,第一框框题的“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不能涵盖第2目“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个框的框题与目题是不对应的,框题的使用是不精准的。
二、目题与内容不一致
第一目的标题是“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在这一目的内容中,教材存在两个问题:
(一)第一自然段不属于“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的内容
该目的正文共分三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如下:
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根据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介绍,这一自然段讲述的是“法律的产生、作用,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点。”(人教社2019版第330页)。
很明显,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应该属于“世界法律发展历史”的内容,而不是“我国(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因此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与目题是不一致的。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缺少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内容
在第1目的3个自然段中,教材的第2自然段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法治状况,第3自然段介绍完近代中国的法治状况就结束了,一点也没有介绍近代以后的情况,因此这一目的内容是不完整的,因为“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并不是止步于近代。
三、前两目的内容存在重复
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说明,第1框第1目的正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讲述的是“法律的产生、作用,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点”,就连《教师教学用书》也是这样分析的,可是第2目的第2自然段的内容与其高度相似,截图如下:
对比两个自然段就会发现,第1目的第1自然段不但明显“错位”,而且与第2目的内容重复了。
四、修改建议
基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根据教材“科学性的要求,主要是准确、严谨、完整。”(《教师教学用书·必修3·政治与法治》人教社2019版第1页),教材再版有必要进行微调,建议如下:
1、将第一框的框题修改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将3目改为2目。
2、第2目前置,改为第1目,并把原第1目第1自然段第2个句号之后的内容,作为修改后的第1目的第1自然段;
3.原第1目的目题不变,去掉第1自然段后与第3目合并作为修改后的第2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