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从哪里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史籍中记述的夏代。20世纪的考古学、历史学资料已经充分证明,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已经正式形成了最初的国家。80年代中期在辽宁西部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一步证明,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国家文明的雏形。法律制度文化也开始孕育其中。

关于中国法起源的事实,古人做过许多追忆。这些追忆,常常主要是追忆刑法或者刑罚的起源,常常无法追忆更重要的“礼义”“礼乐”的起源。这些追忆,大致有三类。一是谁最先创制刑法或刑罚;二是最早的刑法或刑罚与军事征战不分;三是最早的刑罚并非真的肉刑死刑,而是以服饰来象征刑罚。

第一类说法是哪个帝王最先创制刑罚或刑法。主要有几说:

黄帝制刑说。《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据说,黄帝时就设置了法官曰“李官”,其刑法曰“李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

皋陶制刑或尧舜制刑说。《尚书·尧典》载尧帝时就有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帝舜继位后,又命大臣皋陶起草法律。“帝曰:皋陶,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苗民制刑说。一般认为,华夏民族在征服苗民以后,袭用了苗人的五刑,以其为华夏的刑法。蔡枢衡先生说:“苗族的刑罚制度不仅影响了夏族统治者惩罚邦民(被统治者)的刑罚,并且影响了夏族统治者镇压同类(即邦人)的刑罚。”

第二类说法是最初的刑罚(法)与军事征讨不分,本质上是一回事。此即所谓“兵刑同源”“兵刑合一”说。《周易·师卦》:“师出以律。”指军队行动要遵守号令。军伍之律,即今人所谓军事刑法,就是中国最早的刑法,标志着中国刑法之起源。所谓“刑、伐、征、让、告”,不过是五种制裁有害国家行为的手段而已;只有轻重之分,没有本质区别。《汉书·刑法志》:“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也。”所以中国早期司法官称为士师、司寇、廷尉,显然皆系军官名称之蜕变。从军队征战敌人,统辖部署的角度,谈到法律起源的问题,反映了古人对法律的暴力特征的认识。

第三类说法是讲上古最初的刑法(罚)是以服饰来象征,并不是真的用肉刑死刑。《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十三年诏书云:“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其治之至也!”这种法律起源于“象刑”或者耻辱刑的说法,与人类早期曾经有过“画地为牢”的徒刑或徒刑执行方式的事实联系起来,也许是可信的。后世仍旧可以看到象刑的实例。如《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人重兵死,以累世战殁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

从史籍中记载的唐、尧、虞、舜时代,到已经为考古学证实的夏、商、周、秦、汉、唐、明、清,在几千年的发展递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自身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这一特征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中华法系成为与西方法律文化并存于世的东方法律文化的代表。

图书简介

这些文字来自一本法学书籍——《中国法制史》。该书于2019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宪义,著名法学家、杰出法学教育家,著有《新编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制度研究史通览》《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通览》《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研究史通览》等。

推荐人:庞月鹏淄博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一科副科长

读者体会

《中国法制史》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全面阐述了法律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注重吸收国内外法律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开阔读者的法律文化视野,培养读者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广大学者研究中国法制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THE END
1.律的法文化意蕴律是中国古代法律规范的重要载体,自战国时期商鞅“改法为律”,中国古代法律进入律典时代。律典时代,强调立法技术,强调法律的艺术。律典时代的中国,在立法技术方面多有创新,实现了法律的超越性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改法为律与律典时代的开启 战国时代,秦国商鞅在李悝《法经》六法的基础上,将法律名称修改为律http://e.mzyfz.org.cn/paper/2158/paper_57886_11910.html
2.探源中国第一律—秦律《秦律管窥》将秦律放在中国法律通史的大背景下,将“得古今之平”的唐律作为传统成熟律典的标本,通过秦律与唐律的比较,回应学界对于律学起源与《法律答问》性质的论争,认为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法律解释,在赞同李学勤先生“秦律说”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法律答问》所包含对秦律条文及术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1/id/7774629.shtml
3.中华法系,你真的了解吗?王志强: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要根据时代发展、群众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https://m.gmw.cn/2021-07/16/content_1302408557.htm
4.2010年4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C.慎到 D.商鞅 6.晋代杜预所言“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的先秦人物是( ) A.邓析 B.公孙侨 C.申不害 D.管仲 7.孔子“无讼”的法律思想,不仅将断狱作为制裁手段,还将之当成( ) A.刑罚手段 B.禁制手段 C.教育手段 D.惩罚手段 8.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是( ) https://www.hbzkw.com/exam/20120225162003.html
5.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法家是中国历史上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重要学派,在法理学方面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国家政权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孔子对法家的先驱人物管仲、子产都有高度评价,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并非截然对立。生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
6.中国传统道德论文精品(七篇)一、中国传统法律起源概述 (一)中国传统法律源于何时 一是认为起源于五帝时代。如《管子·任法》有:“皇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皇帝之治也,置法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二是认为起源于夏代。这种观点是基于公共权力的设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学说。这种公共权力在每一https://www.haotougao.com/haowen/35584.html
7.德治与法制的关系7篇(全文)法家是中国历史上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重要学派,在法理学方面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国家政权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孔子对法家的先驱人物管仲、子产都有高度评价,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并非截然对立。生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vuy5hfc.html
8.“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这句话是商鞅说的。集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医院概况、法律法规、医德医风教育、院规、护士条例、护理文化、常用护理基本技能及军事训练,时长为四周,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岗位培训 C. 岗位培训内容按照医院护理部制定的年度《新护士培训、考核与准入方案》要求执行,时长至少 12 周 D. 岗位培训结束后,考核不合格者延长带教时间至少https://www.shuashuati.com/ti/414905c448db4b14a76dd41a568a1ba2.html
9::礼治社会中的“法”(上)本文力图尽可能客观地描述传统法律的起源、发展及所体现的精神,解析传统礼与法的不解之缘,以展现传统法律的原貌。 一、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的起源与演变 (一)、 祀与戎——中国传统法律的源头 中国传统法律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即战争与祭祀。《左传?成公十三年》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精辟地http://iolaw.cssn.cn/zxzp/200401/t20040112_4588328.shtml
10.中国古代法律的三个源头是氏族习惯兵和中国古代法律的三个源头是氏族习惯、兵和礼。一、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古今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看法,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在学术界比较受推崇的有以下几种观点:1.原始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 原始习惯虽不能产生体现为国家形态的法,但却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一一氏族习惯。所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68476001192377947.html
11.法学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12.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何勤华其次,两者的范围不同。古代汉语“法学”一词所包含的主要是法(律)注释学,而且基本上局限于刑法领域,当然,有时也涉及一些行政法学(事实上是如何役使官吏的“治吏之学”)和关于法律的起源与功能等问题的法哲学(事实上是“刑法哲学”)的内容,但这种法哲学仅是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孟子等)或政治家(商鞅、韩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346&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