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刑法》第二十条的意义

“如果他人有难,我能挺身而出吗?如果同学被霸凌,我能伸出援手吗?如果面临不法侵害,我能勇敢反击吗?”这些问题,也许以前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如果看了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我相信大家都会对“正当防卫”有了朴素认知,心里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一、“第二十条”是什么

电影《第二十条》指的是《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该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此条第一款是一般的正当防卫,第二款是防卫过当的界限,第三款是特殊的正当防卫。

1979年,刑法第十七条首次出现正当防卫的规定。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条款作出了重要修改,在扩大正当防卫范围的同时限缩了防卫过当,增设了无限防卫。司法实践中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死者为大”“谁闹谁有理”理念影响等原因使刑法第二十条曾被称为“沉睡条款”。比如影片中关键证人不敢作证、过往的司法惯例等都给刑法第二十条的适用带来阻碍。但近年来,司法机关在一系列著名案件中适用第二十条,唤醒了沉睡的条款,很好的向社会普及了正当防卫的规定及公平正义的观念。

二、正当防卫的认定

我国法律认定正当防卫,需要满足如下五个条件:

1、前提条件,不法侵害的现实存在。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针对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或者针对他人的不法侵害。电影中公交司机张贵生和韩明儿子韩雨辰的防卫行为,都是针对他人的不法侵害。

3、主观条件,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防卫人需要认识到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进行防卫。对于故意以语言、行为等挑拨对方侵害自己再予以反击的防卫挑拨,不属于防卫行为。

4、对象条件,防卫行为针对侵害人本人。正当防卫只能针对正在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侵害人本人进行,不能对没有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第三者造成损害。对于多人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既可以针对直接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也可以针对在现场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即使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也可能构成防卫过当;对于显著轻微的不法侵害,行为人在可以辨识的情况下,直接使用足以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方式进行制止的,不应认定为防卫行为。

三、防卫过当的适用

在满足前四个条件的前提下,如同时具备“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两个条件,构成防卫过当。防卫行为虽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不应认定为防卫过当;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造成侵害人重大损害的,也不应认定为防卫过当,都属于正当防卫。

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立足防卫人防卫时所处情境,结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在判断不法侵害的危害程度时,不仅要考虑已经造成的损害,还要考虑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损害。要考虑防卫人面对侵害时的恐慌、紧张等心理,不能苛求防卫人像“理性人”一样冷静的分析判断后做出与不法侵害基本相当的反击方式和强度。

“造成重大损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造成轻伤及以下损害的,不属于重大损害。

电影中,王永强用剪刀捅伤恶霸并致其死亡,除检察官韩明和吕玲玲以外,其他各方普遍认为王永强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甚至构成“故意伤害”,但韩明和吕玲玲冲破各方阻力,积极寻找证据,组织听证会,韩明在听证会上的陈词铿锵有力、力挽狂澜,最终在最高检的指导下,检察院认为王永强采取制止暴力侵害的防卫行为,符合《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并对王永强作出不起诉决定。吕玲玲在办案过程中还受到了处分,可她依然没有放弃,很好地诠释了“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正是因为一个个像他们一样勇敢的的法律人,才能推动我们的法治进步,将公平正义还给老百姓。

节后上班,与出租车司机聊起春节档的电影,他说:“我看了春节档的三部影片,数《第二十条》最好看,最有意义,不光给老百姓普了法,还能推动咱们国家法治进步。”我想,我们需要“第二十条”这样的法律,需要韩明、吕玲玲这样的检察官,更需要《第二十条》这样的电影,在老百姓心中埋下一粒粒法律的种子。

THE END
1.为什么要制定刑法?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如何进行处罚的法律。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制定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这一规定,开宗明义地指明了我国刑法的立法宗旨。 在人类社会,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但都存在犯罪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犯罪意味着对该国家社会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flwd/2002-04/17/content_292700.htm
2.我国刑法中“明知”的含义和认定进而言之,若以刑法意义来评价根据定量为标准来划分的“知道”类型,则可以对应地表现为:(1)如果行为人“肯定知道”对象的真实属性,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在构成“明知”的类型中,“知道”均被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所规定,这其中应包括“肯定知道”的形式,在理论界对此不存在任何的争议。(2)与“肯定知道”相比https://law.kust.edu.cn/info/1125/1622.htm
3.案例之于刑法的价值和意义/王立志案例之于刑法的价值和意义 从案例到刑法再由刑法回到案例的往返路径并非一种简单的复制,在其过程中经由案例发现了规则,创制了刑法;同时案例也将“人”从刑法的虚构中拉回现实,进而使刑法应有的人文气质得以彻底释放 □王立志 刑事立法是将对生活中真实案例归纳之后,将其高度抽象而形成刑法理论;刑事司法则是对概括性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3121
4.小议晚清刑法改革与意义导语:小议晚清刑法改革与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廖颖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清朝末年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慈禧集团,为挽救清王朝的命运,打起维新派的“变法”旗号,下令变法,从而开始了晚清十年之久的变法修律。其中以刑法改革为当时争议最大、影响最https://www.gwyoo.com/lunwen/faxuelunwen/xinfalunwen/201210/543413.html
5.12岁14岁16岁18岁75岁在《刑法》上的意义根据《刑法》第260条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根据《刑法》第244条的规定,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https://www.360doc.cn/article/7293128_1121000364.html
6.罗翔说刑法:在某种意义上,死刑是对生命的尊重高清在线观看PP视频为您提供罗翔说刑法:在某种意义上,死刑是对生命的尊重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罗翔说刑法:在某种意义上,死刑是对生命的尊重主要内容:https://v.pptv.com/show/7j45pg505CKFA2s.html
7.全屏显示课程章节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能力,其行为就不可能成立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至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能力,则应从行为当时行为人履行义务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两方面进行判断。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能力,不仅意味着行为人具有实施防止结果发生的积极行为的能力,而且意味着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能力。http://mooc1-api.zyk.jspi.cn/nodedetailcontroller/visitnodedetail?courseId=1500&knowledgeId=5478
8.犯罪构成的意义觉晓法考5轮背诵亲爱的法学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刑法学法硕联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犯罪构成的意义(作用)。这不仅是我们理解刑法理论的基石,也是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关键所在。 一、犯罪构成的定义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是指构成犯罪的各种要件及其组合,它详细规定了何种行为、何种主体、在何https://blog.csdn.net/Corn1223/article/details/14084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