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慎刑思想在现代的意义道德刑法刑罚

在中国法制发展几千年的历史里,“慎刑”的观念早已存在,并且一直为统治者和法学家所称赞,得到了发扬。“慎刑”思想源远流长,它既包含着中庸、仁爱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也体现了宽仁、民主的人权主义理念,是中国几千年法制思想的结晶,也是对人类社会法律发展潮流总的体现。

古代憤刑思想与现代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呼应

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体现了许多学者对自由、民主和人权法治的向往,在我国古代,法学家就将其确定为制定刑法典的价值目标,这反映了自然法领域对于法的正义、人权价值的需求,是亘古不变的,也是超过时代的价值。

在许多的朝代,都习惯于区分刑法和其他规则的调整范围,有些可以通过道德教化、社会矫正来规制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一般不上升到适用刑法典的地步,这体现了古代刑法中浓浓的被动性、特定性和兜底性的谦抑性原则。统治者意识到,刑罚是暴力机器的暴力行为,以刑罚来剥夺百姓的人身、财产甚至是生命权利,虽然简单,但有时也过于粗暴。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经常慎用刑罚,宽以待人。

事实上,刑罚谦抑性原则的出现根源还是在于刑法本身的作用影响中存在缺陷,刑法所使用的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手段虽然经过法律认证,为社会所接受了。但毕竟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伤害,自然必须慎之又慎。

在实维护社会稳定、惩治犯罪行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障,考虑到人权问题,这是一直存在于刑法研宄领域釣声音。如不考虑这一价值目标,那么滥施刑罚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失控,导致怨声载道,本来通过严刑峻法期望达到的状态往往收效甚微。基于此种考虑,为了中和刑法过于“刚烈”的特质,谦抑性原则就成为一种很好的缓释剂,帮助统治者获得更多民众对暴力机器的认可与服从。

古代憤刑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正是中国文化的圆通性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独特的“慎刑”品性,“慎刑”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在法律文化中的一个生动表现。

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出发,“慎刑”思想对于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也具有促进作用,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慎刑”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史为鉴,借鉴我国古代“慎刑”思想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第一、“慎刑”思想是落实法治的基本要求。第二、“慎刑”思想是公平正义的基础。第三、“慎刑”思想是生命权的重要保障,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慎刑”思想是我们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通过历代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完备体系,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慎刑”思想仍然有它积极而重大的借鉴意义。

宽严相济——重视道德教化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刑法和道德是同根同源的,它们都是从习惯做法发展而来的,只是在强制程度和权威程度方面存在差异,有时候被一方所谴责的也会受到另一方的谴责,在道德规范中也是被谴责的。

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儒学在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伦理纲常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就成为了非常关键的统治工具,封建礼法一直被摆在和法律同等的地位上,有时候法律还要受到道德的影响。古代社会,上至君臣之礼,下至父子人伦,日常衣食住行都受道德礼法的调整。自汉朝以后甚至发展成为用儒家经典进行审判断狱的依据,道德礼法和刑法规范相互交融,一直沿用千年。

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慎刑”思想,就应该要重视道德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在全社会进行守法守规思想教育,推广开展普法活动,加强社会各行各业对于法律的认识和尊重,培育全民重视法律、依法办事的理念。

法律与人情——情与理兼顾

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法律制度和理念发展总是存在这样的特色,那就是,将人情与国法、天道结合起来认识,创造性地发展出别具一格的中华法系。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是天理,但由于天理也是人为附会的,实际上占据统治地位的还是体现统治者意志的国法,人情在其中则扮演着调停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角色。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发展模式,对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国法和人情既然自古就有共存的空间,我们就不能不思考对这两者进行调和的措施。在进行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要兼顾法与情的统一,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条件下,要考虑到犯罪者后续的改造问题,以人文关怀,弘扬传统的教化理念,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充分地考虑人情因素,不要将道德风俗与法律法规对立看待。

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要考虑具体案件中人情、伦理发挥的作用,法院审判活动中,做出判决要在合乎法律的情况下更加贴近普通民众朴素的正义观念,能够考虑从人情理念出发给予合法的从轻、从宽处理时,不要过于犯罪者。最终,实现法律的人情化和亲民化,实现法理与人情结合,呈现最为完美的司法效果。

结语

刑罚对于刑法惩罚犯罪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目的来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所有法律法规的最后防线,是一切法律制度的兜底措施,同时也是一朵“恶之土壤”上开出的“恶之花”,因此,设置刑罚的考量应该要从犯罪行为产生的根源出发,对犯罪行为进行最根本的控制。

作为一个国家最为严厉的法典,刑法维护的应该要是一个社会最低限度的稳定状态,要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地限制适用,以保护公民的自由。

当刑罚己经无法达到其惩治犯罪的目的,或者适用刑罚只会适得其反,那我们就应该对刑罚的设置进行反思,从而着手修改。在此,更为有效的手段其实就是“慎刑”思想所主张的犯罪行为非刑罚化的对待,从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出发,从诸如调解、道德教化以及人情教化的角度出发,发挥刑法本身“谦抑性原则”,更加注重对人权和人的心理状态的关怀,沿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前进,设计一个完全贴合中国现实、现实有效、科学完整的刑体系,最大化发挥刑法的作用,为中国法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THE END
1.为什么要制定刑法?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如何进行处罚的法律。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制定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这一规定,开宗明义地指明了我国刑法的立法宗旨。 在人类社会,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但都存在犯罪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犯罪意味着对该国家社会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flwd/2002-04/17/content_292700.htm
2.我国刑法中“明知”的含义和认定进而言之,若以刑法意义来评价根据定量为标准来划分的“知道”类型,则可以对应地表现为:(1)如果行为人“肯定知道”对象的真实属性,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在构成“明知”的类型中,“知道”均被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所规定,这其中应包括“肯定知道”的形式,在理论界对此不存在任何的争议。(2)与“肯定知道”相比https://law.kust.edu.cn/info/1125/1622.htm
3.案例之于刑法的价值和意义/王立志案例之于刑法的价值和意义 从案例到刑法再由刑法回到案例的往返路径并非一种简单的复制,在其过程中经由案例发现了规则,创制了刑法;同时案例也将“人”从刑法的虚构中拉回现实,进而使刑法应有的人文气质得以彻底释放 □王立志 刑事立法是将对生活中真实案例归纳之后,将其高度抽象而形成刑法理论;刑事司法则是对概括性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3121
4.小议晚清刑法改革与意义导语:小议晚清刑法改革与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廖颖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清朝末年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慈禧集团,为挽救清王朝的命运,打起维新派的“变法”旗号,下令变法,从而开始了晚清十年之久的变法修律。其中以刑法改革为当时争议最大、影响最https://www.gwyoo.com/lunwen/faxuelunwen/xinfalunwen/201210/543413.html
5.12岁14岁16岁18岁75岁在《刑法》上的意义根据《刑法》第260条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根据《刑法》第244条的规定,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https://www.360doc.cn/article/7293128_1121000364.html
6.罗翔说刑法:在某种意义上,死刑是对生命的尊重高清在线观看PP视频为您提供罗翔说刑法:在某种意义上,死刑是对生命的尊重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罗翔说刑法:在某种意义上,死刑是对生命的尊重主要内容:https://v.pptv.com/show/7j45pg505CKFA2s.html
7.全屏显示课程章节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能力,其行为就不可能成立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至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能力,则应从行为当时行为人履行义务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两方面进行判断。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能力,不仅意味着行为人具有实施防止结果发生的积极行为的能力,而且意味着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能力。http://mooc1-api.zyk.jspi.cn/nodedetailcontroller/visitnodedetail?courseId=1500&knowledgeId=5478
8.犯罪构成的意义觉晓法考5轮背诵亲爱的法学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刑法学法硕联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犯罪构成的意义(作用)。这不仅是我们理解刑法理论的基石,也是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关键所在。 一、犯罪构成的定义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是指构成犯罪的各种要件及其组合,它详细规定了何种行为、何种主体、在何https://blog.csdn.net/Corn1223/article/details/14084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