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大16开,160页,邮发代号:2-465

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学术背景深厚,涵盖面广,强调学术品位,突出问题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兼及新知趣味。

全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30元,全年定价360元(含邮费)。

编委会主任:方军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涛王建峰方军

吕薇洲刘倩刘鹏

李琳李文珍李树民

李凌静李潇潇张萍

张跣张云华赵培杰

贺俊莫斌晁天义

梁华薛刚魏长宝

主编:吕薇洲

副主编:

李树民晁天义薛刚

特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谢伏瞻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12期

热点聚焦·文学研究的方向拓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百年发展道路

冯宪光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百年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文艺共同体理论探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1期

“中华性”: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话语创新

梁玉水李志宏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文学院,原题《“中华性”话语型与中国文艺理论建构》,摘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6期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

朱国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原题《渐行渐远?——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12期

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

胡疆锋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题《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论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1期

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

吴承学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摘自《中山大学学报》2021年1期

前沿

国际哲学与科学交叉学科研究进展评述

刘闯朱科夫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1期

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化问题研究

徐慧丽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原题《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化问题研究——从人工智能创造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切入》,摘自《私法》第17辑第1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

学人与学林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转向

林枫葛少旗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0年4期

莱布尼茨和白晋关于二进制与《易经》的讨论

张西平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摘自《中国哲学史》2020年6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智能社会”

孙伟平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哲学系,摘自《哲学分析》2020年6期

回到马克思:全球生态正义的重塑及当代践行

刘洋李燕芳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20年6期

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袁银传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西方马克思学“马恩对立论”的驳斥》,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11期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意蕴

王青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1期

“政治认同”的哲学诠释

余露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摘自《伦理学研究》2020年6期

中国话语建构的三个哲学原则

李双套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20年6期

中国共产党执行力系统研究

杨发庭马正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年2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自强不息”意义的历代诠释

张涛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原题《〈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摘自《西北大学学报》2021年1期

“意图”之辨与学术范式的建构

王艳丽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摘自《探索与争鸣》2020年12期

“精神世界”的逻辑

陈少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摘自《哲学动态》2020年12期

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

庞学铨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原题《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新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管窥》,摘自《学术月刊》2021年1期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左亚文刘争明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11期

政治、道德与历史之古今变奏

应奇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原题《政治、道德与历史之古今变奏——一种非历史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路径》,摘自《社会科学》2021年1期

世俗主义与性别政治

张超颖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摘自《读书》2020年10期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艺术学理论学科与文学、美学学科的关系

杜卫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摘自《文艺研究》2020年11期

文学人类学:一种新型的人文学

彭兆荣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摘自《吉首大学学报》2021年1期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理论反思

赖大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6期

理论的危机与后理论的几种进路

汪正龙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摘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1期

轻文化语境下的微文学生产

赵勇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1期

如何重组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类属

金宏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1期

严复译著对鲁迅“执中”之道的影响

俞兆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4期

从“民族形式”论争到“赵树理方向”的历史考察

牛婷婷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4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周学军)

中国古代社会演进三历程理论析论

易建平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11期

新石器时代战争与早期中国文明演进

韩建业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10期

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

张轲风戴龙辉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摘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4期

近代以来华北城市关系演变与经济中心定位问题

樊如森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摘自《南开史学》2020年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

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

张华腾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题《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以大陆学者的研究为中心》,摘自《河北学刊》2020年6期

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在筹备建国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

于化民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原题《多党合作与民主新政——论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在筹备建国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摘自《史学月刊》2020年11期

西方学术界重大传染病起源地研究的歧见和偏见

施诚倪娜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题《西方学术界重大传染病起源地研究的歧见和偏见——以黑死病、美洲天花、梅毒和1918年大流感为例》,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6期

美国史学界关于早期国族身份认同的研究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黄群慧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1期

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

江小涓孟丽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题《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摘自《管理世界》2021年1期

我国经济循环重构:基于消费转型的实现机制

乔榛王丹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摘自《学习与探索》2021年1期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布局演变对中国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

闫冰倩田开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12期

新冠疫情对数字贸易的影响

肖光恩冉小东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题《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数字贸易及其规则构建的影响》,摘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1期

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

张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摘自《经济研究》2020年11期

文献还原亚当·斯密的隐喻

洪朝辉作者单位:福特汉姆大学,原题《“一双看不见手”的百年误读——文献还原亚当·斯密的隐喻》,摘自《南国学术》2021年1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国家治理结构的技术之维

黄其松刘强强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摘自《探索》2021年1期

国家制度建设的中国经验

汪毅霖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原题《国家制度建设的欧洲经验的逻辑、局限及与中国经验的分殊——以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狭窄的通道〉为起点的思考》,摘自《人文杂志》2020年12期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大数据反腐

董石桃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题《技术执行的组织整合: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大数据反腐》,摘自《电子政务》2020年11期

防护型集体行动的生成逻辑与体制性供给路径

张玉朱博宇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社会科学》2020年10期

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研究

胡税根吴逍弛李超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领导科学论坛》2020年23期

马克·里拉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的批判

何涛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原题《极端个人主义的“伪政治”——马克·里拉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的批判》,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20年6期

国际关系(栏目主持:张萍)

从民族国家到全球秩序: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政治图景

人工智能技术对战争形态的影响及其战略意义

贾子方王栋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6期

国际政治经济学50年:现实变革、议题设定与理论创新

王正毅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国际观察》2021年1期

国际关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

石斌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政府管理学院,摘自《史学月刊》2021年1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民法典意义的法理诠释

陈金钊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摘自《中国法学》2021年1期

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与后果考量

雷磊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2期

从法学基础理论到法理学

田夫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摘自《中外法学》2021年1期

法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导向

朱景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题《回顾与反思:法社会学研究的不同导向》,摘自《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6期

当法律遇见艺术

刘星显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原题《当法律遇见艺术——法律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形成及发展趋向》,摘自《江西社会科学》二〇二一年一期

裁判文书“引经据典”的法理

谢晶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原题《裁判文书“引经据典”的法理:方式、价值与限度》,摘自《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6期

国际法话语权的生成逻辑与中国构建

孟于群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2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李凌静)

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题转换及再出发

“社会建设”在我国政策中的演变

房莉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题《“社会建设”在我国政策中的演变——对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文献的回顾》,摘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6期

中国土地财政20年:构成与规模(1998—2017)

王涵霏焦长权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2期

青年农民研究:背景、议题与展望

熊春文陈家碧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自《青年研究》2021年1期

探寻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非经验主义道路

谢立中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学术月刊》2021年1期

自我技术视角下儒家伦理的早期嬗递

成伯清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原题《从修己到治人——自我技术视角下儒家伦理的早期嬗递》,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12期

数字技术形塑制度的机制与路径

张茂元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6期

成为“最佳实践”:试点经验的话语建构

王路昊林海龙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社会》2021年1期

技术变革下“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

张学敏周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原题《技术变革下“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新时代马克思核心教育思想再认识》,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年6期

推进我国香港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蒋凯王涛利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题《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国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分析》,摘自《教育研究》2020年12期

新闻学·传播学

传播符号学: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彭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自《西北师大学报》2021年1期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以法治自信拓宽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视野。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应当自觉摒弃中华传统文明“法治贫瘠论”,更不应当简单地认为现代法治仅仅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华文明无涉。法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在文明早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基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地域因素、经济社会生活,以各自的探索为法治文明的形成和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摘要书评试读图书 > 法律 > 法律史 > 中华书局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自营 中华书局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瞿同祖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https://item.jd.com/11644030.html
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写于1939年瞿同祖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这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范畴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开创了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之先河。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以及儒家和法家思想,并籍此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讨论了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的重大变化。全书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92mzvvr.html
4.关于法律的认识论文12篇(全文)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现行法律在物质条件、社会秩序结构、法律文化本位、法的人性基础以及对法本身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在刑罚的罪刑法定、对权力的限制以及人权保障等方面又有相契合之处。如何更好地规避其劣势,吸收其优势,最妥善地途径便是应当在现代法治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现代化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en64a62.html
5.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法信摘要: 历史的脚步迈进新的世纪,中国法律史研究正面临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宽双重挑战。加强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是应付挑战的对策之一。本文对中国法律史研究对象、社会史中的“长时段”概念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社会结构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社会阶层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社会生活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138688
6.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