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结尾村长被公安机关抓走的时候,秋菊的眼神是疑惑与不解的,这充分显示出了这种结局是与秋菊的初衷大相径庭的,是与她所要的“一个说法”是相违背的,因为她根本无法理解政府的这种行为,从深处去理解就是其不了解国家的法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家法律实际上并未实现所预期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与成效,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矛盾双方并不真正理解国家的法律,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国家法律功能的实现;二是从维护乡村正常生活秩序去看,把村长抓走不但维护不了当地的稳定,反而会使得原有秩序陷入混乱,而且会让秋菊成为当家一同指责的对象,使其陷入更加困窘的道德境地。
二、民间规范的存在意义
在《秋菊打官司》影片中的秋菊与村长之间的冲突,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不论是运用自发形成的民间规范还是诉诸于法律的强制性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纠纷、平息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与实际情况就显得很重要了,不能盲目的认为或者直接采取所谓的正确的处理方式,而是应该从根本上对矛盾加以处理,达到双方都预期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殊情况,邻里之间的小事、琐事等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且矛盾过后继续来往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这种情形下贸然的将法律介入进来,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法律成效与社会成效,甚至会激化民众之间的矛盾,使得矛盾愈来愈尖锐,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中国历史无讼、耻讼等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深入人心,致使疏离法律、抵触法律的心理与行为依然影响着每位中国人,尤其是在人情关系、熟人关系等比较注重的当今社会,尽管法律观念被大力推广,但是依然融合着大量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尤其是影片中的秋菊所处的农村社会环境,村民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等意识更为鲜明,虽然村民对法律也有一定的认识,但一旦法律和人们心中的伦理观念相冲突的时候,人们表现出的还是对法律的排斥态度,所以,针对此种情况,民间规范在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稳定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三、法律下乡的正确途径
(一)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民间规范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关键就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观念比较淡薄,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到位、不全面,社会中并未形成知法、懂法与用法的环境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面的法律意识,例如,在公共场所制定宣传板、宣传标语,在农村、城市等街道拉条幅,鼓励拍摄更多的法律宣传类的影视作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播放法律常识等等,让人们随处能够听到、看到有关法律的各种知识,促使人们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营造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执行法律等的良好氛围,促使人们扭转传统的道德规范意识,树立现代化的法律观念,提升民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④
(二)法律和民间规范的相互结合
我国现代法律社会的构建并不是对民间规范的彻底取代,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结合运用。对于严重违反法律制度与社会规范的人,要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加以惩治,并辅助运用民间规范对行径恶劣的不法分子进行教育、引导与鞭策,从而弥补国家法律在柔和性方面的欠缺与不足。要实现法律与民间规范交叉使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确保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并重原则,完全依赖法律的科学精神会造成对法律本质的异化,在解决部分问题的时候埋下其他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完全依赖民间规范的人文精神却又会导致人治现象的泛滥,对于一些重大社会冲突与矛盾无法加以解决,因此,在融合法律规范和民间规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科学合理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