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如何妨害青少年的睡眠?中国新浪财经

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程度较轻,但也对睡眠和记忆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风险因素;男生比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易依赖手机,女生比男生睡前使用手机更多;手机使用与手机效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因素;减少睡前手机接触,能降低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睡眠和记忆的负面风险。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手机对青少年睡眠的影响,为青少年发展和媒介使用评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引言

本研究受媒介系统依赖理论(MediaSystemDependencyTheory)与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Theory)启发,通过对全国青少年的随机抽样调查,聚焦手机依赖这一普遍现象,考察我国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水平,以及对睡眠、记忆的风险和作用机制,进而建立手机使用、手机依赖与其对睡眠记忆影响的整合模型,有助于为青少年的合理手机使用提供建设性建议。

二、理论与问题

1.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

手机已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扩散普及,为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带去了便利和新兴社会资源[6]。但同时,手机使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风险。相比其他电子设备,手机的便携性与移动性使得用户能随时随地触网,这也埋下了滥用手机的巨大隐患,这种对手机的习惯性依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7]。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认为,个体越依赖于媒介资源来满足个人需求并实现个人目标,那么媒介在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媒介对其的影响力也就越大[8]。在新媒介环境下,个体对媒介实用性和精神性的依赖得以延续并加深,易于形成惯性使用,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新媒体依赖心理与行为[9]。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使用手机与亲友保持必要联系,并满足获取学习资源或休闲娱乐的需求,实现他们的日常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自我表达、社会参与等目标,由此形成对手机的依赖关系[10]。相比病理性的手机成瘾,手机依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存在更为普遍。多项荟萃研究发现,仅有不到四分之一(23%)的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手机成瘾[11]。而与之相对,七至八成的大学生和青少年存在手机依赖现象[12]。

2.手机效能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的网络媒介使用产生影响。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人认知与社会环境共同塑造和控制人类行为,个体内部因素在其中调节知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15]。在调节系统中,个体对自身能力的判断起到主要作用,由此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导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以实现特定目标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对个体的思维过程、情感过程、行为选择均产生影响[16]。

3.手机依赖对睡眠和记忆的风险

对青少年而言,睡眠过程中大脑的活动促进记忆的形成、储存与巩固[26],而手机依赖导致的睡眠减少将影响这一过程,从而降低其日常记忆水平。此外,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手机依赖还可能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手机可以视作扩展记忆体,也是记录事实与信息的便捷存储设备,因此,过度依赖手机可能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

综上,本文将在此前研究基础上,以大规模量化数据,全面考察青少年的手机依赖对其睡眠、记忆的风险和作用机制,并建立整合模型。

4.本文问题与研究框架

为尝试解决先前研究的局限性,更好地了解手机对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的风险,本文重点考察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的关联,系统探讨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睡眠质量和日常记忆的风险和作用机制。结合现有文献,本文提出以下问题:

RQ3:手机依赖是否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产生负向风险

RQ3.1:青少年的睡前手机使用是否在手机依赖水平和睡眠质量之间起调节作用

RQ4:手机依赖是否对青少年的日常记忆产生负面风险

RQ4.1:青少年的睡眠质量是否影响日常记忆本研究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1.程序与抽样

为探索上述问题,本研究针对全国青少年,采取分层结合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在正式调查前,研究开展了系统性文献回顾与小型预调查,以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预调查邀请了30组学生和家长(小学、初中和高中各10组),在参与者填写问卷后,以焦点小组访谈的形式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修订相应项目,以提高问卷表述的准确性与易读性。

在获得学校、教师和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后,研究者向中国七大行政区域的63所中小学的2918名参与学生发放了纸质问卷,受访者在其学校教室接受匿名调查。填写问卷的时长约为20分钟,访员在需要时提供详细的指导与说明。样本均匀覆盖了全国范围内来自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抽样过程控制了地区与年级比例。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2298份,有效回收率为78.75%。

2.变量测量

(1)手机使用及依赖

本研究测量了手机使用时长、使用频率、手机依赖水平与睡前手机使用,以检视受访者的手机使用情况。

手机使用时长:通过问项“在过去的一星期,你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自己的或父母的)大约多久”来测量,受访者作答范围由1至6(1=从不,2=不到半小时,3=0.5~1小时,4=1~2小时,5=2~4小时,6=4小时以上)。

手机使用频率:通过单一问项测量,受访者按自身情况回答“在过去的一星期,你大约使用了手机多少次(1=没用过,2=1次,3=2~3次,4=4~5次,5=每天用一次,6=每天用多次)”。

(2)手机效能

参考使用效能量表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量表,按比例进行修订,采用六个问项测量青少年的手机效能,包括“我能使用手机上的大部分功能”“使用任何手机对我来说都很容易”“使用手机更容易搜索信息和寻找朋友”“使用手机让我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我觉得手机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等。受访者在1(完全不符合)至5(完全符合)范围内作答,加总取均值后得到手机效能指数(Cronbach’α=0.80)。数值越大,表示受访者的手机效能感越高。

(3)睡眠质量

(4)日常记忆

针对日常记忆的测量,基于日常记忆问卷修订版(EverydayMemoryQuestionnaire-Revised,EMQ-R)[29],采用13个描述日常活动的问项测量个体对日常生活中记忆表现的评估,例如“我会忘记一些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读完一本书后,我会想不起来书的内容”等,作答范围为1(0次)至5(30次以上/月)。取13个项目均值得到日常记忆的指数(M=2.19,SD=0.88,Cronbach’α=0.90),数值越大,表示日常记忆越差。

3.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4.0进行描述性统计,以AMOS25.0执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研究通过以下四个指标考察模型拟合程度:

(1)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χ2/df)在1~3之间,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

(2)拟合优度指数(GFI)与矫正拟合优度指数(RESMA)小于0.05显示模型接近拟合。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因为当所有外生变量均为潜在变量并由多个指标衡量时,该方法能有效分析变量间的交互效应。此外,研究运用潜在变量的交互效应模型验证调节效应,该模型已被证明是衡量潜在变量交互效应的有效途径[30]。

四、数据分析

1.样本概况

本调查样本在性别、年级与地域分布上都较为均衡:共1180位女生和1108位男生(10名参与者未报告性别)参与调查,受访者年龄范围为6岁至18岁(M=13.3,SD=2.385)。其中,小学生748人(37.5%,M=10.75,SD=1.069),初中生787人(32%,M=13.22,SD=1.267),高中生763人(30.5%,M=15.96,SD=0.95)。样本的地域分布包括:华中地区(14.5%,n=333)、华北地区(15.1%,n=347)、华东地区(14.2%,n=326)、华南地区(12.8%,n=294)、西南地区(16.0%,n=368)、西北地区(14.7%,n=338)和东北地区(12.6%,n=292)。

2.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

如表1所示,我国青少年平均每天使用手机0.5至2小时,平均使用频率为每周2至5次,总体的手机使用频率较低,且时长较短。青少年总体的手机依赖程度较低(M=1.87,SD=0.80),未达到成瘾程度,睡前手机使用行为较少(M=2.2,SD=0.88),青少年的手机效能感相对较高,均值为3.25。

在不同年级的比较上,如表2所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和手机效能感差异显著(F=53.114,p<0.001;F=83.288,p<0.001)。高中生手机依赖水平(M=2.07,SD=0.86)和手机效能感(M=3.56,SD=1.01)均显著高于初中生(M=1.87,SD=0.76;M=3.34,SD=1.03)和小学生(M=1.66,SD=0.70;M=2.83,SD=1.16)。在手机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上,则以初中生使用最多(M=3.19,SD=1.38)、最频繁(M=3.74,SD=1.42),显著高于高中生(M=3.01,SD=1.52;M=3.42,SD=1.63)和小学生(M=2.95,SD=1.34;M=3.56,SD=1.37)。

3.手机依赖、睡前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在青少年手机依赖与睡眠的关系方面,由表4可知,手机依赖对受访者的睡眠质量有显著负面风险(β=0.329,SE=0.008,p<0.001),针对RQ3的数据分析显示,手机依赖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睡眠质量越差。

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睡前手机使用调节了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RQ3.1得到回应。Bootstrap分析的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和睡前手机使用的交互效应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β=0.648,SE=0.025,p<0.001)。睡前使用手机越多,越可能增强手机依赖,对入睡时长和睡眠效率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具体而言,根据简单斜率分析(见图2),对睡前使用手机多的青少年而言,手机依赖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更大;而睡前使用手机少的青少年,手机依赖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睡前手机使用对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

4.手机依赖对记忆的影响

5.模型检验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研究建立了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对睡眠的风险模型(χ2/df=2.714,GFI=0.982,AGFI=0.973,RMSEA=0.027),也建立了手机依赖对睡眠、记忆的风险预测模型(χ2/df=2.895,GFI=0.992,AGFI=0.982,RMSEA=0.027),数据分析结果表现出理想的拟合度,χ2/df属于1~3范围内,GFI与AGFI指标均大于0.95,且RMSEA值小于0.05。

五、结论与探讨

1.主要结论

本研究受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启发,基于全国范围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数据,考察我国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情况,以及对睡眠、记忆的风险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青少年的总体手机依赖程度较轻,但也对睡眠和记忆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风险因素;(2)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比女生、高年级比低年级更易依赖手机,女生比男生睡前使用手机更多;(3)手机使用时长、频率与手机效能是导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4)睡前手机使用正向调节着手机依赖对睡眠质量的风险。

2.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建立了青少年的手机依赖对睡眠、记忆风险的预测模型,拟合度理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手机对青少年的影响,能够为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发展和媒介使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首先,本文为洞察我国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与依赖现状提供了客观、全面的一手资料。相比前人研究,本文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总体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程度较轻,八成青少年并未表现出手机成瘾。这一方面可能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对学生使用手机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家长的干预可能在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学校繁重的课业和激烈的学业竞争,大多数中国父母倾向于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这说明,家校应加强青少年的手机引导教育,培养青少年面向未来的新媒介素养。

其次,本文分别考察了手机使用、手机依赖与睡眠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少年手机依赖对睡眠和记忆风险的整合模型,拓展了此前研究主要基于成年人或大学生样本的发现[31],增加了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睡眠质量和日常记忆负面风险的经验证据。

而数据显示,这一场景下使用手机将加重手机依赖对睡眠质量的负面效应。一方面,屏幕照射出的短波长的光会影响荷尔蒙分泌、体温调节、睡眠和警觉性;另一方面,睡前使用手机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也会影响次日早晨的警觉度,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表现和安全。因此,引导青少年减少睡前使用手机,是有助于摆脱手机依赖、提升睡眠质量的可行路径。

特别是当青少年习惯于长期接触网络碎片化信息后,其整体学习、记忆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手机依赖导致睡眠减少、质量降低,将影响睡眠过程中记忆的储存与巩固,从而降低日常记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和记忆水平的下降又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严重时则危害精神健康,因此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3.研究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文采用的手机依赖测量标准源自MDPI量表,该量表具体测量的是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依赖变量有一定差异。其次,由于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无法检验手机使用、手机依赖和睡眠、记忆风险的长期因果关联。再次,部分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限,在对数据进行讨论时,需考虑中国特有的文化与社会特征。最后,本文未考察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出于不同目的使用手机会存在一定差异,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或有不同,导致的睡眠和记忆风险也未必一致。

未来研究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建立明确的手机依赖衡量标准,现有研究常将手机成瘾与手机依赖的测量指标混用。第二,以固定样本组进行研究设计,长期追踪青少年的智能手机使用和依赖情况,探究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的长远影响。第三,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及其影响的异同。第四,针对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内容、使用方式进行具体分类,以考察效果差异,拓展与丰富本文的研究结论。

李晓静: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畅: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2]刘天元.社交媒体对农村青少年学业影响分析—以关中平原X村的经验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8(9):70-77+30.

[3]HhnC,SchmidSR,PlambergerCP,etal.PreliminaryResults:TheImpactofSmartphoneUseandShortWavelengthLightduringtheEveningonCircadianRhythm,SleepandAlertness[J].Clocks&Sleep,2021,3(1):66-86.

[4]赵霞,孙宏艳,张旭东.我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与改进[J].中国青年研究,2019(4):61-66.

[5][31]PeraA.ThePsychologyofAddictiveSmartphoneBehaviorinYoungAdults:ProblematicUse,SocialAnxiety,andDepressiveStress[J].FrontiersinPsychiatry,2020,11:981.

[6]李晓静,郑琳.中小学生的智能媒体使用及其对课外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104-112.

[7][12][14]荣婷.手机依赖强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2240所高校调查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6):114-118.

[8]Ball-RokeachS.TheoriesofMassCommunication[M].NewYork:D.McKayCompany,1975.

[9]许颖,苏少冰,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4):421-427.

[10]李晓静.数字鸿沟的新变:多元使用、内在动机与数字技能—基于豫沪学龄儿童的田野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8):12-19.

[11]SohnS,ReesP,WildridgeB,etal.PrevalenceofProblematicSmartphoneUsageandAssociatedMentalHealthOutcomesamongstChildrenandYoungPeople:ASystematicReview,Meta-analysisandGRADEoftheEvidence[J].BMCPsychiatry,2019,19(1):1-10.

[13]ElhaiJD,TiamiyuMF,WeeksJW,etal.DepressionandEmotionRegulationPredictObjectiveSmartphoneUseMeasuredoverOneWeek[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8,133:21-28.

[15][16]BanduraA.SocialCognitiveTheoryofSelf-regulation[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50(2):248-287.

[17]申琦,廖圣清.网络接触、自我效能与网络内容生产—网络使用影响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内容生产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9(2):35-44+110.

[18]曲垠姣,杨峰.青年融入网络群体的交往效能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3):96-102.

[19]闫志明,郭喜莲,胡玫君,等.手机依赖对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11):58-63.

[20]于增艳,刘文.智能手机使用与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2):938-943.

[21][26]WardAF,DukeK,GneezyA,etal.BrainDrain:TheMerePresenceofOne’sOwnSmartphoneReducesAvailableCognitiveCapacity[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ConsumerResearch,2017,2(2):140-154.

[22]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3]邹立巍,伍晓艳,陶舒曼,等.大学新生手机依赖与大脑灰质体积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14-1616+1620.

[25]王连稹,孙奎立.晚睡对儿童身心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6):944-949.

[27]LeungL.LeisureBoredom,SensationSeeking,Self-esteem,andAddiction:SymptomsandPatternsofCellPhoneuse[M].Routledge,2008.

[28]BuysseDJ,ReynoldsIIICF,MonkTH,etal.Th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ANewinstrumentforPsychiatricPracticeandResearch[J].PsychiatryResearch,1989,28(2):193-213.

[29]RoyleJ,LincolnNB.TheEverydayMemoryQuestionnaire-revised:Developmentofa13-itemScale[J].DisabilityandRehabilitation,2008,30(2):114-121.

[30]SarisWE,Batista-FoguetJM,CoendersG.SelectionofIndicatorsfortheInteractionTerminStructuralEquationModelswithInteraction[J].Quality&Quantity,2007,41(1):55-72.

THE END
1.睡眠的重要性是什么一、睡眠是生命的需要,睡眠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绝对必需的,不可或缺的生活需要,尽管睡眠对每一个人如此重要,但是不同的人对睡眠的情况也并不相同,一般女性比男性所需的睡眠时间多一些。 二、睡眠是人体生长的营养素,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生理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睡眠和运动饮食一样,是保证机体生长https://www.miaoshou.net/article/Jqo4a2M3jgznM69V.html
2.关于睡眠的研究报告(精选6篇)篇2:关于睡眠的研究报告 组员:贾怡楠 吴晓妍 钟雪 背景: 基于中学生缺少睡眠时间的现状,通过对学生睡眠质量调查,从而达到提 高睡眠质量,增加学习效率的目的目的:了解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用调查问卷调查了361名初中、高中学生及部分成年人。结果(1)本次调查总体男女比较和青少年性别比较,均无显著性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d47wdzo.html
3.最新研究:睡眠质量差会影响寿命,超4000人的数据研究39降网宏观来看,在人的一生中,有近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推及到日常生活我们更是深有体会,前一晚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都会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状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有更多人都越来越难睡个好觉了。 有研究称睡眠障碍不仅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带来心血管、内分泌以及神经精神疾病风险。尽管https://news.39.net/kyfx/200730/8075130.html
4.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20210810105435.docx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docx,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局部大学生面 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剧烈的社会竞争,无法很好的进行自我时间的安排,无法很好的 进行自我情绪的管理。大学生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10/6101215045003230.shtm
5.生物钟紊乱原理找到了!最近研究成果有望改变睡眠质量最近研究成果有望改变睡眠质量 此次“有形”生物钟的发现,对节律本质的认识和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为节律调控新药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使机体对各种复杂环境的快速应对、快速适应成为可能。 近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慧艳研究员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合作在昼夜节律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他们发现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4383e75163e7
6.端粒效应《TheTelemereEffect》程序员的养生指南(三)身心与生活直白一点说,这意味着一夜低质量的睡眠会让你变成一个临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研究表明,低质量的睡眠会使第二天皮质醇升高,同时调节其它激素使你感到更强烈的饥饿。 睡眠对记忆和情绪意义重大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睡眠研究员Matt Walker说:“我们睡觉是为了记住,也是为了忘记。”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474809/article/details/102550942
7.讲究睡眠意义有多大?女性朋友先看过来!南方plus反过来,体重也会影响睡眠。有研究指出,儿童体重在正常体重2倍以上或有睡眠呼吸障碍者, 有可能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及记忆功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睡眠与免疫 近期一篇发表在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杂志的文章较为详细地阐明了炎症和睡眠的关系。文章提到,夜间睡眠时炎症活动会增加,这是为接下来的白天活动做好抵抗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7/17/c2429933.html?group_id=1
8.薰衣草芳香疗法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薰衣草芳香疗法干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通过睡眠质量指数的评估,了解该疗法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针对其相关影响因素作出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精神状况、体力及生活质量,促进机体康复的护理工作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安全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7110540.html
9.探究小柴胡汤合穴位按摩治疗失眠气郁质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表2 对比两组的睡眠质量评分(±s,分) 2.3 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由表3得出,实验组和参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且前者4.48%显著低于后者14.9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之而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失眠的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625/12097031.shtml
10.论著Article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反刍思维的睡眠问题检出率分别为 25 58%和 27 91%? 反刍思维水平较高? 女生 MPAI 总分及低效性, 逃避性因子 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 均 P<0 01) ? RRS 和 PSQI 得分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均 P> 0 05) ? MPAI 总分与 PSQI 总分及其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障碍, 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http://www.bio-education.com/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350
11.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加强学生“五项管理”工作方案8. 提高睡眠质量 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指导学生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避免孩子睡前接触电子产品。对于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实事求是调整作业量。 (三)加强手机管理 9. 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s://www.asez1957.cn/news/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