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公益是凝聚家族情感,传承家族精神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工具,明确慈善的本质与价值,理解家族慈善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家族充分发挥社会价值,构建家族公益体系。家族公益的优势在于使家族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家族荣誉感之下凝聚起来,实现超越生命跨度的长远目标。
家族创始人通过多年的努力打拼建立家族基业,他们在荣耀家族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后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为家族财富找到合适的归宿。
保有财富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将财富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事业中去。同样,共同保有财富也不是一个能够为家族成员提供持久凝聚力的方式,真正有长久生命力并且能够世世代代使家族成员凝聚在一起的,是大家一致认可并共同坚守的价值观。如果家族使命宣言是价值观的直接表达,那么家族公益是将这些价值观付诸实践的最佳途径。
一、公益基金会的运作机制
对家族来说,有多种渠道投身于公益事业,既可以是个人捐赠,也可以是企业捐赠,还可以是成立公益基金会。考虑到家族的财富规模,公益基金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也是国外富裕家庭普遍采用的方案。公益基金会在美国发展的比较成熟,比如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都是我们所熟知的。
注册程序
在美国,公益基金可以在联邦国会、州议会或地方政府注册,并提交基金会的章程,章程内容包括基金会的名称、期限、宗旨、成员权利和义务、领导人选举办法等。章程一经通过基金会即合法成立。基金会成立之初不立即享有免税待遇,而是要在运行一年后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材料包括章程、一年的财报和工作报告,在税务部门确认基金会的实际运作和宗旨相符并予以批准以后才开始享受免税。
决策机构
和公司一样,基金会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基金会成立初期时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部门或项目负责人,在运作成熟之后董事会和实际负责人一般不重叠,董事会主要工作是听取年度工作报告,批准下一年的预算,对一些重要事项作出决策。
关于基金会权力机构理事会的人选构成问题,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理事会理事由5人至25人组成,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财务管理
基金会的收入主要来自捐赠和投资所得,捐赠收入不需要纳税,投资所得需要缴纳4%的税款。另一个对基金会财务上的要求是每年用于符合其宗旨的捐款不得低于当年资产的5%,对于规模较大的基金会而言,为了保证其运作的合规性,需要配备相应的税务和法务专家,在投资方面也需要专门的投资代理人运营,以实现投资活动与日常运作的有效隔离。
二、美国富豪们慈善传承的架构设计
谈到慈善基金会,人们首先会想到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慈善捐赠的方式是将个人所有的580亿美元资产捐献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自2006年开始,盖茨基金会正式转变成双重的实体结构,把原来的基金会分成两个独立的实体,一个是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个是比尔和梅琳达信托(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Trust)。基金会有权向信托索要任何其财产范围内的资产进行公益活动,而信托作为慈善受托人的存在价值,就是管理信托资产,并且把资产收益转交给基金会,由基金会达成慈善的目标。慈善信托与基金会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同时享有免税的地位,只是拥有两位共同的理事——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案例是扎克伯格的捐献股份,其捐赠的对象是以自己及太太姓氏命名为“ChanZuckerberg”的一家LLC(limitedliabilitycompany),中文直译是有限责任公司,但和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意义并不太相同,在美国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公司形式。虽然出资者也承担有限责任,但LLC可以是穿透型的税收实体,其在公司层面可以不被征税。该公司可以申请享有成为慈善组织的资格,接受捐赠可以免征资本利得税负并享受其他税收优惠。
在美国,慈善制度成熟,税收优惠配套制度健全,这鼓励了富豪们在大力推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同时,灵活设计法律架构,把公益与私益相结合,实现家族财富以慈善的方式进行代际传承。
三、三大案例诠释慈善信托对家族财富传承的作用
慈善基金会和慈善信托是中国公益事业主要的两种参与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慈善事业中的绝大多数捐赠都是依托基金会进行。尽管当前国内公益信托的发展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被公益界和金融界一致看好。在国内外一些经典的成功案例当中,富豪往往采取“基金会+慈善信托”的模式进行运作。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更能够感知慈善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方面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王永庆如何实现家族企业永续经营
台塑集团是王永庆与王永在兄弟于1954年共同建立的,发展至今已有30多家分公司和海外公司,为台湾第二大民营企业。王永庆兄弟家族,关系错综复杂,王永庆有三房太太、王永在有两房,光是第二代子女就有十多人。王永庆兄弟共同创业历经风雨积累下的台塑产业如何能顺利从第一代手中转交到第二代,实现长治久安、永续经营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1976年,王永庆成立了慈善基金会——长庚纪念医院。2004年,他以长庚纪念医院作为受托人,花费总值6亿元新台币的现金和台塑集团公司的股份设立王长庚公益信托;王永在则成立了以母亲王詹样命名的王詹样慈善信托,使其在台塑集团公司中的股份由长庚纪念医院持有。他们两兄弟的信托,是台湾地区最大的两个慈善信托。2007年,王瑞华和王瑞瑜效仿父亲,也捐赠了自己部分的家族股权(市值4.5亿元新台币)加入王长庚公益信托。到2008年,长庚纪念医院分别持有“台塑四宝”——台湾塑料工业、南亚塑料工业、台湾化学纤维及台塑石化的股份,再通过集团公司内部的交叉持股,实现集团股权的稳固紧密。
长庚医院作为慈善基金会,理事会成员由王氏家族成员、专业人士及知名社会贤达组成,通过章程约定和理事会的议事规则,长庚医院作为台塑集团的股东行使权力,确保了王永庆家族成员在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控制权。因此,长庚医院作为非营利机构,在造福百姓的同时,成功地将台塑集团的控股权集中锁定。
王永庆设计的“基金会+慈善信托”的家族企业传承模式,一方面可以回报社会,推行公益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因企业股权完全与家族脱钩,家族成员没有所有权,也没有受益权,因此像香港新鸿基地产郭氏三兄弟因信托受益权之争引起的闹剧,在王永庆继承人之间上演的可能性不大。王永庆于2008年10月15日去世后,虽然继承人之间陷入争产诉讼,但由于王永庆将自己所拥有的公司股权变成了慈善信托基金,企业股权与其他家族财产分离,即使有遗产纠纷,企业的正常运营不会受到影响,家族企业永续经营的理想得以实现。
案例二:邵逸夫设立慈善信托基金
1958年,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基金会,每年向南洋各地捐赠巨款。1973年,邵逸夫又在香港成立了个人慈善机构“邵氏基金会”,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一直持续至今。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逸夫楼”、“逸夫图书馆”几乎遍布祖国各地。此外,邵逸夫在文教领域还设立了“邵逸夫奖”。邵氏家族资产的架构体系,通过2008年底邵氏兄弟在港股上市30多年后宣布私有化时的公告显示邵氏兄弟的控股股东是ShawHoldingsInc.,是注册在诺鲁共和国的一个投资控股公司。当时该公司控股邵氏兄弟约75%,其发出要约以13.3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公众手中的25%股份,完成了100%控股。
公告同时透露的一个信息,ShawHoldingsInc.透过全资附属子公司持有TVB6.23%的股权,这一股权比例正好与邵氏基金2011年捐赠股权之前持有TVB的股权比例一致。由此说明,ShawHoldingsInc.也是邵氏基金的全资母公司。按照合理推论,邵逸夫奖基金会可能也是ShawHoldingsInc.的全资子公司。如此,ShawHoldingsInc.就成为了邵氏家族财产的控股平台。
公告同时透露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全资拥有ShawHoldingsInc.,在私有化后100%地持有了邵氏兄弟的股权,也100%地持有了邵氏基金的股权,同时也可能100%持有邵逸夫奖基金会。从而,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成为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
公告还披露,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信托人为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指定人为邵逸夫本人,受益人则包括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根据信托契据挑选的任何人士或慈善团体。公开资料显示,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于1995年5月26日在另一个避税天堂百慕大群岛注册。邵逸夫将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委托给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运营,目前无法确认这个信托的受益人都有哪些,但几乎可以确定包括邵逸夫的四个子女,可能也包括方逸华在内。
同王永庆家族一样,邵逸夫同样采取了“基金会+慈善信托”的方式实现了家族财富的传承。在其去世之后,其慈善事业能够继续的同时,他的家人也获得了信托的受益权,能得到生活富足的保障。而且,邵逸夫也不用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家人会因争夺继承权而反目成仇。
案例三、牛根生的“基金会+慈善信托”模式
牛根生最终选择在境外设立公益信托完成股票捐赠的承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避免内地机构在接收境外资产时产生的诸多税项及繁琐程序,二是境外公益信托制度比较成熟和发达,在境外设立公益信托,允许捐赠人获取一定比例的信托收益,以维持自身和家族的生活。Hengxin信托做的主要工作是在以老牛基金理事会秘书长为主的保护人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给受益人清单中的公益慈善组织拨款的方式开展公益慈善工作。
在实现财富稳健增值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开始认真的思考和规划如何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慈善有助于家族价值观的传承,可以凝聚家族所有的成员,家族内部财富除了保留和投资,如果剥离出来一部分成立基金会做慈善事业,更加有助于家族成员的和睦,增强他们的凝聚力。